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经济理论的确立与发展—《世界文明史》

现代经济理论的确立与发展—《世界文明史》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大萧条时表现出的需求不足和严重失业现象,使自由经济理论遭到了打击。对相关国家经济的较快恢复和缓和劳资矛盾作出了重要贡献。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7版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新发展,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主要代表。萨缪尔森是促使经济理论数理化的开创性人物。

现代经济理论的确立与发展—《世界文明史》

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垄断经济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也在很大程度开始左右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1900年,美、德、英、法四国的工业产值就占了世界工业产值的72%。但是,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也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贫困、危机和战争。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宣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无法解决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经济社会问题。因此,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新经济社会理论成为时代课题,凯恩斯、萨缪尔森、卢卡斯等以天才般的智慧,促成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向现代经济学的转化,成为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奠基者和理论代表,他们的理论成就是社会经济理论第二次发展高潮中最闪光的。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年)被称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被称为20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凯恩斯是一个拥有胆识的卓越社会经济学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作为英国出席凡尔赛会议的代表团成员,就因抗议协约国对于德国的经济制裁过于苛刻而中途辞职。1919年他发表了《和平的经济后果》,预见了日后德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而可能导致的灾难。1921年,他的博士论文概率论》成为统计学的经典之作。针对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席卷西方的经济大萧条,凯恩斯在1930年发表了《货币论》,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了“诊治”大萧条的处方,创立了研究国民经济宏观经济学,使之与研究个体消费行为和生产行为的微观经济学、对经济现象作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一起构成了现代经济学完整的三位一体理论体系

凯恩斯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信奉的“自由经济”提出了质疑。自由经济学派从供求双方出发,认为,无须政府干预,市场会通过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任何经济失调进行自动调节。可大萧条时表现出的需求不足和严重失业现象,使自由经济理论遭到了打击。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总论》中认为经济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提出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形成了通过刺激需求来扩大就业的有效需求理论。这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处于“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政府可以通过建设桥梁、大坝等公共项目,雇用失业人员,扩大就业,促进需求。因此,凯恩斯主义信奉国家通过对经济的积极干预,通过政府赤字支出对总需求的扩张作用,来刺激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克服经济危机。于是,凯恩斯把政府的首要职能转化为主要以财政政策来控制、刺激有效需求,以扩大就业。

凯恩斯主义成为指导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理论。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与罗斯福的“新政”,帮助美国渡过了大危机,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纷纷仿效美国,实行凯恩斯主义,使凯恩斯经济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正统经济学。对相关国家经济的较快恢复和缓和劳资矛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会导致政府财政的高赤字和市场经济的高通胀,从而影响人民就业和生活。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滞胀”局面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失灵了。70年代,美国的物价年平均涨幅达到7%,日本为8.9%,法国为9.1%,英国为12.4%。在1973年石油斗争的冲击下,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战后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在这次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6个月,降幅达15.1%。日本的工业生产也下降了16个月,下降幅度达19.3%。西欧国家中以英国的危机持续时间最长,达27个月,其他国家的这次危机也都比战后的历次危机严重。超越凯恩斯主义成了新的时代课题。

萨缪尔森(1915年—)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进行综合并提出自己理论体系的代表人物。他被认为是最后一位经济学通才,“现代经济学之父”。他写就了世界上最为实用和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使现代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深入人心,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人的正统理论观点,并且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社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正是有赖于他的“新古典综合”理论的成功,才使凯恩斯的国家干预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改变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使“国家干预”与“自由市场”并行不悖。

保罗·萨缪尔森是一位经济奇才。年轻时,有人问他学习经济学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他就回答:“是不能获得诺贝尔奖。”因为那时还没有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而1970年,萨缪尔森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位美国经济学家,了却生平最大的遗憾。他的《经济学》在1948年初版时,就有人断言:“下一代人将跟随萨缪尔森学习经济学。”

作为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萨缪尔森的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等多个领域,将凯恩斯主义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以“新古典综合派”风格确立了西方经济学的现代框架,每一个流派都在其中得到了清晰的解释和公正的评价。在萨缪尔森之前,经济学曾经出现过两次综合。第一次是约翰·穆勒1848年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该书为了挽救李嘉图体系的崩溃,将李嘉图的理论同其反对派的理论进行了综合。第二次综合是马歇尔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该书将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进行综合,建立了第一个微观经济学体系。第三次综合当属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该书将马歇尔等人的微观经济学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进行了综合,建立了第一个经济学的完整体系,为此后的经济学奠定了基本的格局。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7版

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新发展,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主要代表。萨缪尔森是促使经济理论数理化的开创性人物。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萨缪尔森诺贝尔奖时所说:“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其研究涉及经济学全部领域。”萨缪尔森对西方经济学所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数学形式主义与新古典理论结合在一起,为西方经济学界提供了一套理论分析的规范和评判学术成就的准则。这套规范和准则为营造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学术分析提供了一套精巧的建造术。这是西方经济学界所需要的,它迎合了学术权威们的口味。正是依赖这类建造术,现代西方经济学才逐步演变成为一门独自发展、自我完善数理逻辑体系;二是在分析总结已有理论的同时,在经济学某些专门领域提出新的理论。例如,在生产方面,把追求本企业最大利润作为企业生产的宗旨;在消费方面,作者把追求个人最大满足作为个人消费所遵循的准则,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合理的。在社会保障方面,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自1948年问世至今共修订了17版,被译成43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

罗伯特·卢卡斯(1937—)是当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理性预期理论。他在1960—1980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直接冲击了长期占据主流地位的凯恩斯经济学,甚至被人认为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一场标志着凯恩斯学派终结和理性预期学派诞生的革命。正是这一系列的论文使卢卡斯获得了199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词至今依然动人心魄——“卢卡斯提出的理性预期假说,改造了宏观经济分析和深化了我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卢卡斯已经使得直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所发表的大多数经济理论站不住脚了。他也是自那时以来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

罗伯特·卢卡斯

因此,在卢卡斯众多学术成果之中,影响最大的是“理性预期假说”,他所属的学派也叫理性预期学派,这个学派本来是芝加哥大学一个保守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分支,但80年代以后迅速崛起,已经发展成为颇有影响的学派。(www.xing528.com)

所谓理性预期,是指各经济主体在作出经济决策之前,会根据掌握的各种信息对与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进行预测。这种预期影响经济中所有参与者的行为,并对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约翰·穆斯在1961年的《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最早提出“理性预期”的概念。但卢卡斯对理性预期假说进行了深化,并把它作为工具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提出著名的“卢卡斯批判”——在个人和企业进行理性预期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这一观点对奉行国家干预政策的凯恩斯主义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也被称为是理性预期革命。

理性预期理论的基本观点有:理性预期假设;中性假说和非中性假说;自然率假说;政府行为。理性预期理论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预期的形成本身成为经济分析的对象;把经济活动当事者基于理性预期所可能采取的对策作为研究的对象;坚持新古典的信条;同时在此学派的理论中,还大量运用数学方法。在理性预期假设的基础上,卢卡斯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了全方位的颠覆和重建。对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货币、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重要的宏观经济概念重新定义。在货币理论方面,卢卡斯提出了货币中性理论。按照他的定义,一切经济活动都是根据理性预期进行的,货币数量的增加和减少,不影响实际的经济变量。系统的货币活动,仅仅影响诸如价格水平、通货膨胀率等名义变量。货币的中性,使得政府的货币活动和财政活动失效,实际的经济变量,只由经济中的实际因素(技术条件、人力资本等)决定。

卢卡斯的另一个重要批判是针对著名的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失业作为一种实际的经济变量,是由诸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生产的技术条件、经济技术结构等实际因素决定的,而与货币数量及价格水平没有关系。

卢卡斯对经济理论发展的主要贡献表现在:

第一,理性预期理论把对预期形成问题的分析纳入经济学领域,是对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它强调理性预期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突出了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行为,同时强调经济决策应建立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之上,这对于经济决策的科学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还提出正确处理经济决策之间的关系,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转的关键

第二,把理性预期纳入需求决定的分析,是经济理论上的进步。它把分析的着眼点放在人们的具体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的决定上,从分析具体的消费行为和具体的投资行为中推导出社会总需求,就使得对总需求的分析真正立足于坚实的基础之上。

第三,分析了理性预期与社会总供给的关系。这是理性预期与社会总需求的必要补充,也弥补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不足。它一方面贯彻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原则,立足于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企业家的最优化的行为;另一方面,又把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原则引申为理性预期原则,把经济人的理性预期行为作为其追求最优化行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在分析方法上、在经济分析的内容上都有一定创新。

第四,货币理论上,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和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不同,理性预期学派把货币理论和价值理论结合起来,以寻求货币资产与生息的金融资产(债券等)关系。提出了中性货币理论和货币机制的分析。

第五,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上,理性预期学派以理性预期的理论观点和特有的分析方法,否定了菲利浦曲线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互替关系,彻底地反对政府对经济实行干预,完全否认稳定经济的政策有效性。

第六,提出政策无效论。其理论依据之一就是理性预期理论,认为政府的干预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不能实行干预的措施。另一个理论依据是“中性货币”理论,认为联邦准备当局的货币行为不能控制实际利率,也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实际的经济变量。

第七,经济周期理论。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的经济周期理论观点只是在对时间系列分析中加进了理性预期的因素,把经济周期理论同理性预期的分析直接联系起来。否认了凯恩斯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的划分,认为不能在总的失业中划分出哪一部分是“自愿失业”,哪一部分是“非自愿失业”。此外,按他的看法,失业是由于经济中的随机变量的变动而引起的,那么,最重要的是把政策也作为经济中的一个变量(或随机变量)发挥作用,或者把政策看成是一种经济的“投入”,使之实现最好的“产出”(即实现最好的政策效果)。最好的政策是使经济中的随机变量的负面影响达到最小化的政策。

总之,在工业文明进程中,西方社会经济理论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行,完成了近现代化的演进。这种进化现在仍在继续之中,在卢卡斯之后还有供应派、货币主义和混合经济学等多种现代经济理论。它们对西方经济政策和策略的调整、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济理论知识,值得世界各国有效吸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