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关系在《世界文明史》中

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关系在《世界文明史》中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伊斯兰教诞生之日起,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关系就非同一般。阿拉伯帝国的迅速崛起和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在神学和政治两个方面直接挑战并危及了基督教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面对咄咄逼人的伊斯兰,基督教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了反击,他们甚至对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进行人身攻击。这一时期,西方对伊斯兰威胁的恐惧达到极点。处于东西方之间的伊斯兰世界首当其冲成为欧洲殖民主义的侵略目标。

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关系在《世界文明史》中

伊斯兰教诞生之日起,伊斯兰世界与西方的关系就非同一般。在穆斯林眼里,西方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是有缺陷的,世上只有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才是完美无缺的、一字不差的真主的言语。除了在宗教上对基督教的西方提出挑战外,阿拉伯人还高举伊斯兰教的大旗,展开了持续的对外武力征服运动,并且建立了与唐代中国并驾齐驱的世界性大帝国——阿拉伯帝国,控制了广大地中海地区,这让基督教世界首次真切感受到了来自伊斯兰的威胁。因为伊斯兰的扩张与中国元朝的西进不同。中国元朝的西进主要是军事扩张和政治控制,没有系统的宗教和文化渗透。伊斯兰则是在宗教鼓舞下实施的军事扩张,这就使基督神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阿拉伯帝国的迅速崛起和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在神学和政治两个方面直接挑战并危及了基督教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面对咄咄逼人的伊斯兰,基督教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了反击,他们甚至对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进行人身攻击

尽管对伊斯兰教及其先知进行了攻击,但是仍然令西方基督教不安的是,伊斯兰教徒在征服地往往会由少数最终发展成为多数,使众多的基督徒皈依伊斯兰。此外,征服地上那些仍然信奉基督教的人也会被阿拉伯化。于是,基督教便将这些伊斯兰征服者妖魔化、斥之为野蛮人或异教徒,然后再喊出打击异教徒、解放耶路撒冷圣地等口号。公元11—13世纪,他们对伊斯兰世界展开了8次军事行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耗时200多年,但结果并不理想,基督教世界伤痕累累,而伊斯兰世界却空前鼎盛,“伊斯兰异教徒”没有被击溃。十字军东征给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蒙上了难以解脱的阴影。在穆斯林看来,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好斗的明显例证,是基督教西方侵略东方的先兆,是基督教敌视伊斯兰的生动显现。[23]

公元13世纪后,“伊斯兰世界进入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停滞时期”。成吉思汗指挥的骑兵曾横扫整个中亚和西亚地区,使统一的伊斯兰世界变得四分五裂,支离破碎。繁荣的伊斯兰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伊斯兰的迅速发展受到了扼制。直到公元16世纪出现了逊尼派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什叶派伊朗人建立的萨法维王朝和印度穆斯林建立的莫卧儿王朝之后,一度衰落的伊斯兰世界才又重新兴盛和强大起来。

奥斯曼在公元13世纪立国之后,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公元1360—1402年,穆拉德一世通过马查河、科索沃等战役,征服了多瑙河以南地区。其子巴耶塞特一世向东方占领了幼发拉底河上游,接着在尼科波尔战役中又大败欧洲联军。经历帖木儿侵略而一度中衰后,公元1451—1512年,奥斯曼再次强大起来,先后消灭了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巴尔干,完成了安纳托利亚的统一。公元1512—1571年,塞利姆一世击败了伊朗萨菲王朝,消灭了埃及马木鲁克王朝。随后,苏莱曼一世几乎完全征服匈牙利,占领突尼斯,建立起了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因此,公元15—17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欧洲而言几乎是不可战胜的,以致有的学者惊呼这是“世界的现实恐怖”。这一时期,西方对伊斯兰威胁的恐惧达到极点。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对欧洲的征服,使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长期处于对抗和战争状态。在这一过程中,信奉基督教的欧洲往往处于守势。但是,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局面。

在18世纪工业革命后,欧洲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开始向外大规模进行殖民扩张。处于东西方之间的伊斯兰世界首当其冲成为欧洲殖民主义的侵略目标。在欧洲帝国主义强大攻势下,伊斯兰世界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地位。公元1798年,拿破仑的军队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登陆,标志着伊斯兰世界全面衰落的开始。[24]从此以后,伊斯兰世界逐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保护领地,丧失了政治独立和民族尊严,大部分的穆斯林受到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奴役,基督教文明第一次取得了对伊斯兰世界长时间的绝对优势地位。在这期间,穆斯林虽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但是在20世纪中叶以前,双方整体上的这种从属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广大的穆斯林民众只能把愤恨深深埋藏在心里。为了便于控制,欧洲人把伊斯兰世界划分成一块又一块地区,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世界地图上出现了伊拉克、利比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索马里等许多国家。从荷兰统治下的印度尼西亚,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埃及,到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统治下的北非,各伊斯兰国家不仅丧失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在思想和文化上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征。(www.xing528.com)

欧洲殖民主义者除了从人力和资源上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疯狂的掠夺外,还不遗余力地进行思想和文化的侵略。欧洲国家派出了许多基督教传教士中东、东南亚等地开办教会学校,办一些慈善机构,争夺民心,企图使当地的穆斯林改信基督教。然而,有着辉煌历史和强大生命力的伊斯兰教并没有沉沦。为了维护伊斯兰教的价值和各民族的尊严,穆斯林曾在伊斯兰教旗帜下对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反抗和斗争。主要斗争有,阿拉伯半岛的瓦哈比运动,波斯巴布教派运动,苏丹的马赫迪运动,阿富汗的抗英斗争以及土耳其奥斯曼苏丹哈米德二世倡导的泛伊斯兰活动等。

苏丹的马赫迪运动由出身贫苦家庭的伊斯兰教学者穆罕默德·艾哈迈德(约公元1844—1885年)领导。公元1881年,他自称为“马赫迪”,提出要铲除不义和一切腐败现象,反对压迫,均贫富,纯化伊斯兰教等,号召人民起来积极参加“圣战”,赶走英国殖民者和异族的统治,建立平等、正义的理想之国。他领导苏丹人民举行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接连击败英埃联军后,于公元1885年攻占喀土穆,击毙英国殖民军头子戈登,并统一各部落,建立马赫迪国家。他以伊斯兰教法治国,奉行马赫迪教义。马赫迪运动前后坚持斗争10多年,公元1896年遭英埃联军镇压而失败。

伊朗巴布教派由设拉子谢赫派首领米尔扎·阿里·穆罕默德所创建。他自称“巴布”(即信仰之门)和新时代的“先知”,宣称马赫迪即将降临,并将在人间建立起平等、公正和幸福的“正义王国”。他主张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财产公有,新制度和法律保障人身自由和人民财产,保障贸易和商业利益。他宣扬人类社会依次更替而发展,要以他的《默示录》取代《古兰经》,创立巴布教派,信众日渐增加。公元1847年巴布被捕后,其追随者在毛拉和下层商人的领导下在伊朗各地发动起义,公元1852年相继失败,巴布派信众惨遭杀害。巴布教派起义反映了下层群众对封建统治和伊斯兰教现状的不满。

公元18世纪中叶出现于阿拉伯半岛的瓦哈比派运动是伊斯兰教近代复兴运动的先驱。该派主张恢复早期伊斯兰教的精神,反抗外来侵略和奥斯曼帝国的奴役和压迫。公元20世纪,内志部落酋长伊本·沙特(公元1880—1953年)以瓦哈比派教义为旗帜,并用武力重新统一内志和汉志,在公元1932年创建沙特阿拉伯王国,瓦哈比派随之振兴,成为该国占统治地位的教派。瓦哈比派的复古主义思想,对北非的赛努西运动、印度的圣战者运动、印度尼西亚的比达里派运动及泛伊斯兰主义的代表人物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遗憾的是,这一时期伊斯兰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或以失败而告终,或只局限于某一地区,没能对整个伊斯兰世界产生较大影响。正如一位巴基斯坦穆斯林历史学家赛义德·马茂德所说:19世纪是伊斯兰教的昏暗时期。期间,所有的伊斯兰国家都已开始崩溃。西方与伊斯兰教之间的长期斗争,似乎已经以前者的胜利而告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