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俄罗斯帝国是由中世纪的莫斯科公国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张逐渐发展起来的。1480年,莫斯科公国摆脱了蒙古金帐汗国(钦察汗国,1243年拔都所建)的统治。67年后,伊凡四世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1649年,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1645—1676年)颁布一部《法典》,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农奴制度。从此,俄国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1.彼得一世改革
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这种制度下,农奴的生活极为悲惨。农奴主可以把农奴连同土地一起转让或出卖;可以对农奴施以死刑以外的各种酷刑。农奴除了耕种自己的一小块份地外,还必须为农奴主服劳役(每周3天,盛行于黑土地带)或交纳代役租(盛行于非黑土地带),此外,还得向封建政府和教会纳税。
进入18世纪初期,俄国的工商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国力也有所增强,但比起西欧来仍然落后一两个世纪,起步较晚、地理闭塞是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缓慢发展,俄国地主和新兴的商人阶级愈来愈迫切地要求增加谷物的输出,加强与西欧各国的联系。然而,俄国隔绝闭塞的现状与地主和商人阶级的这种愿望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要解决这种矛盾,首先就需要夺取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控制通往西欧各国的水路交通线。
首先把这一计划付诸实践的是沙皇彼得一世(1682—1725年)。1695年和1696年,彼得一世曾经两次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结果仅仅夺取了亚速城堡,夺取黑海出海口的计划遭到失败。
为了彻底战胜土耳其人,夺取黑海出海口,1697年3月,彼得一世派出多达250人的庞大使团赴西欧进行考察,一方面学习西欧各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陆海军技术;另一方面寻求反对土耳其的联盟。彼得一世也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随同前往,直到1698年7月结束。彼得一世的西欧之行虽然在寻求反土联盟的计划上落了空,但是却从西欧国家学到了先进的造船及其他技术。同时,他还了解到,控制波罗的海出海口的瑞典同丹麦、波兰两个国家积怨已久、矛盾很深,彼得一世审时度势,认为这是夺取北方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大好时机。他决定立即结束对土耳其的战争,很快与丹麦、波兰结成反对瑞典的北方同盟,掉转矛头,首先对付瑞典。
1700年,北方同盟三国(俄国、丹麦、波兰)对瑞典的战争正式开始。瑞典国王查理十二英勇善战,迅速打败丹麦,在芬兰湾南岸的纳尔瓦大败俄军主力,并于1706年迫使波兰国王签订和约。
纳尔瓦的惨败并没有使彼得一世气馁,相反,他从中看到了俄国的腐败和落后,促使他下决心进行一场扎扎实实的改革。
首先,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整顿和改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机构。彼得一世废除了经常干预沙皇权力的国家杜马,建立由他亲自指定的九人元老院和外交、陆军、海军、财政、贸易、矿务等9个部(以后又增至12个部);把全国划分为8州50个省,使之隶属于中央政权;彼得还废除了东正教教长的职务,设立了宗教院,把宗教控制在政府手中如此等等。到了彼得晚年,在俄国基本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官僚体制,巩固了封建专制制度。
第二,在经济上围绕对外战争的需要,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在军事方面则扩充军队,壮大军事力量。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俄国的军事、经济实力,适应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彼得一世立即下令解散贵族军队,实行征兵制,把陆军扩充到20万人,包括步、骑、炮、工4个兵种,海军扩充到拥有大小战船850只,兵员28000人。采用西欧方法训练军队,利用各种军事学校以及留学来培养军官。为了保证这支日益增长的军事力量所需要的装备,彼得大力兴建军用工场,发展军火生产。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俄国一跃而成为欧洲的陆军强国,也成为波罗的海的海上强国,为此后打败瑞典、土耳其,夺取波罗的海和黑海出海口,并四处侵略扩张打下了基础。(www.xing528.com)
第三,在文化教育方面,提倡科学和文化。彼得一世创办了造船、航海、造炮、矿业、医护和工程技术等各种专门学校,在彼得堡创办海军学院。1703年创办俄国第一份报纸《新闻报》,彼得一世亲任主编。为了加快培养人才的速度,彼得一世把一批批青年派往西欧留学,并请外国专家来讲学。在这同时,他还提倡著书立说,简化俄文字母,采用公历(儒略历),创办了俄国第一个剧院和博物馆。通过以上措施,为俄国培养了大批的各类专门人材,满足了国家发展进步的需要,提高了俄国的科学文化水平。
总的来说,彼得一世的改革,虽然不能使俄国变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强国。但它毕竟对于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改革中的俄国,力量得到极大的增强。1709年6月,俄国陆军在乌克兰的波尔塔瓦大败瑞典军队。1720年,俄军又击败瑞典海军,开始在瑞典本土登陆,兵锋直指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1721年4月,瑞典被迫求和。根据战后的和约,俄国夺取了芬兰湾、卡累利阿、爱沙尼亚和阿脱维亚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这样,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1700—1721年)最终以俄国取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而告结束。
彼得一世的侵略扩张,为俄国农奴主及大商人争得了许多好处,自然而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戴。1721年10月22日,俄国正式宣布彼得为皇帝(即彼得大帝),俄国改称为俄罗斯帝国。至此,俄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彼得一世的一生,力图建立一个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北冰洋到印度洋的大俄罗斯帝国,并把这个目标作为他的基本国策。虽然在他统治时期这一目标未能实现,但却为此后的历代沙皇所继承。
2.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统治
彼得一世死后,俄国经历了近40年频繁的政变和政治动乱,到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即位(1762—1796年),俄国政局才稳定下来。
叶卡捷琳娜二世继续加强农奴制度,在她统治俄国的34年间,农奴制扩大到伏尔加河和黑海北岸的广大地区。大量的农奴被赏赐给贵族,农奴对农奴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加强,买卖农奴的现象已经极为普遍。
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一个极端的封建专制主义者,但她却一贯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贤哲的君主、农奴制的反对者,口口声声要实行所谓的“开明专制”。为此她常常与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通信,声称要把他们的主张贯彻到自己的对内政策中去,在这块“开明专制”的遮羞布下,她推行了一整套反动措施,使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由此,叶卡捷琳娜二世被称作“贵族的女皇”,继彼得一世之后获得了“大帝”的称号。
在对外政策上,叶卡捷琳娜二世完全继承了彼得一世的扩张衣钵,对邻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和鲸吞。她曾经疯狂叫嚷:“为了拯救帝国不受侵犯,我们必须发动战争。”“要是不把土耳其人驱逐出欧洲,不把中国的傲慢加以征服,我是死不瞑目的。”在这种侵略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叶卡捷琳娜二世利用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于1768年和1787年两次发动对土耳其的大规模战争,夺取了土耳其黑海北岸的大片肥沃土地,取得了通过海峡出入黑海的自由航行等权利。与此同时,叶卡捷琳娜二世还在1772—1795年伙同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此后,沙皇俄国就利用这条从波兰手中夺来的广阔走廊扮演了一个可耻的欧洲宪兵的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