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经说:“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6]。”而城市化是由于“某一民族的内部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7]。这就是说,城市化的基本动因是以产业非农业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分工运动。所谓现代社会分工运动的载体就是工业化,所以城市化是现代产业革命—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它是一个客观过程,不是一个主观随意的产物。
1.农业文明时代城市化概况
大约在五千多年以前,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少数新石器时代的村落发展成小集镇和城市,这一变化称为“城市革命”。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今伊拉克境内,沿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岸而立。不过按现代的城市标准来说那时的城市很小,但与以前人类定居点相比,则是很大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邬沧萍在其著作《世界人口纲要》中指出,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位于死海北岸的古里乔,距今九千年左右。亚当斯在其《城市的进化》一书中记述,大约公元前1000年,由于铁的使用,社会交通大为改善,生产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开始慢慢加快。公元前几个世纪,欧洲的雅典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城邦,而罗马城到公元2世纪,已拥有百万居民,成为罗马帝国这个地跨亚、非、欧的国家的中心。
农业文明时代的城市主要指古代和中世纪的城市,它们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可提供城市居民需要的农产品数量的制约,经历了一个长期而缓慢的发展过程。总的特点是,城市数目少、规模不大,城市人口在当地社会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小,地区分布集中在灌溉农业发达、利于农业生产或便于向周围征集农产品的地带。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中国长江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印度河沿岸、中美洲、安第斯山中部及尼日利亚西南部等地。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经描述过这种古代城市:“交换是有限的,市场是狭小的,生产方式是稳定的,地方和外界是隔绝的。”并指出,这种“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的城市只能是王公贵族的营垒,帝国广阔疆界中实现行政统治的岛屿”[8]。
农业文明时代的城市主要为行政、宗教、军事或手工业中心,多建有防御性的城墙。水路运输发展后,在主要河口、地中海沿岸、中国东南沿海等地兴建了不少城市。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热那亚、中国的泉州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商业贸易中心或重要贸易港口。除以行政、军事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外,一般规模都不大。这时期内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镇人口仅2930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
2.工业文明时代城市化的大发展
以英、法、德、美等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为例,工业化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18世纪60年代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启动,是人类社会划时代的事件。作为现代化核心内容的工业化,在西欧、北美迅速推开。工业化的推进,带来了城市的发展。同时,城市的发展又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城市化最早起步和首先完成的国家。182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占了世界的一半,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化的推进,使英国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城市。185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50.2%。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达到77%。英国实现城市化用了七八十年时间,城市化率在世界上一直领先。
法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初。城市化也始于19世纪初期,经过一个多世纪才得以完成。法国城市化的最大特点是速度比较慢,在整个19世纪,除巴黎及其周围地区外,没有出现大批工业城市,这主要是大量存在的小农经济制约了城市的快速发展。1851年,法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只有25.2%,直到1931年城市化水平才达到51.2%。
德国工业革命的时间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比英、法、美都晚,但异军突起,速度快,城市改革比较彻底,城市化水平提高迅速,只用了60年左右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城市化,1891年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
美国的工业化起步比英国晚,城市化进程也比英国慢。1790年美国是一个完全的乡村国家,城市化水平仅5.1%,最大城市纽约还不到5万人。美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初,小型工厂出现,城市化水平缓慢提高。到1840年,工业化率为26.0%,城市化率为10.8%。1840年后,蒸汽机大量投入使用,工业化得到推进,城市得到长足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率开始远远超过全国总人口的增长率。1840年,万人以上的城市仅12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仅2个,到1860年,万人以上的城市达101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8个,城市化水平达到19.8%,工业化率36.2%。20年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南北战争奠定了良好现代经济基础。南北战争后,美国的铁路、大企业迅速发展,大大推动着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入鼎盛时期,即“美国由农村搬入城市”的时期,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1890年即达到35.1%。1920年是个划时代的年份,这一年,美国人口突破1亿,而在这1亿人口中,已有一半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51.2%,至此,美国成为一个城市化国家。经过经济大萧条的短暂徘徊后,城市化进程继续快速推进,到1970年达到73.6%。从这以后,美国城市化进程趋缓,1980年为73.7%,1990年为75.2%,此后便基本上维持在75%这样一个水平。
英、法、德、美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有以下基本特点:(www.xing528.com)
①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化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得如此紧密,以致很难区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同作用和影响。工业化水平决定了城市化水平,并赋予城市化以典型的工业化特征。城市化水平反过来决定了工业化水平,并赋予工业化以典型的城市化特征。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但在不同阶段,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力是不同的,一开始主要是工业,后来主要是第三产业。
②城市化水平虽然随经济增长而提高,但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呈一条被拉平了的“S”型走向曲线。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化速度缓慢;第二阶段城市化加速推进;第三阶段城市化进入缓慢甚至停滞时期。第一阶段基本上对应于工业化前期,第二阶段基本上对应于工业化中、后时期,第三阶段基本上对应于后工业社会时期。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时期,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至于何时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国情况并不相同,美国是在城市化水平达到10%时开始加速发展的。
③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达到50%,算是基本实现了城市化,由于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城市,农村社会也基本变为了城市社会。城市化水平达到75%,人口城市化算已完成。以美国工业化启动以来的城市化过程为例,1790年美国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约只有5%。一个世纪过去,美国城市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提高到了1890年的35%左右。又一个百年过去,美国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已达到75%。大部分人已聚居在城市中,城市化水平成了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城市在现代经济、政治和科技文化中居中心地位。
美国工业化启动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9]
④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往往与这个国家最大城市的规模和实力相对应。一般来说,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拥有世界最大的城市。在整个19世纪,英国工业化领先于世界,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它也拥有世界最大的城市——伦敦。美国后来居上,成为工业化第一大国,世界最大城市也随着转移到美国的纽约。同时世界最大的几个城市也基本上都在英、美、法、德等国家。1900年世界4个最大城市为伦敦(648万人)、纽约(424.2万人)、巴黎(333万人)、柏林(242.4万人)。1920年世界4个最大城市为纽约(849万人)、伦敦(748.8万人)、柏林(380.1万人)、芝加哥(352.1万人)。
⑤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存在空间匹配关系。工业化的推进,需要城市作为发展依托。英、美早期的工业发展是布局在水力资源丰富的河流处。蒸汽机的使用,不仅是工业技术能力的变革,也使工业布局由分散向城市集中。工业发展受区域城市体系的影响。工业布局的形态从发展过程看,有工业点、工业区、工业枢纽、工业地区、工业地带等5种。工业枢纽一般对应于中心城市,工业地区一般对应于大都市区,工业地带一般对应于巨大城市带(见表6-2)。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化的内容进入新的时期,这就是大都市区化。所谓大都市区,一般来说,包括一个大型的人口中心及与该中心有较高的经济、社会整合程度的社区。美国是从19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后开始大都市区化的。进入20世纪后,美国城市化出现了新的现象,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原有的地域界线,向周边扩展,将周围地区纳入城市化轨道,并与中心城市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大都市区化是工业化向纵深推进并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1920年,美国有2700个城市、58个大都市区。1990年发展到11000个城市、268个大都市区。大都市区的发展,进而形成大都市连绵区(或巨大城市带),它标志着城市化、大都市区化进入一个更高层次。在美国的巨大城市带有三个: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巨大城市带、大湖区巨大城市带、太平洋沿岸巨大城市带。在南部,以休斯敦为中心的巨大城市带也在形成之中。
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匹配关系
工业化的深入和城市化的加速,使人类社会的重心越来越移向城市,城市数量大幅度增加,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工业化时代城市的大发展,使世界进入了城市化时期。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英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从106座增至265座,城镇人口比重由26%上升至45%。经济发达的西欧、北美国家城市化进程也十分迅速。1850年,世界城市人口达8080万人,占总人口的6.4%,1900年增至2.4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13.6%。此外,这一时期中小城镇增长速度超过了大城市,如1800—1900年世界各类城镇中,2万人以下的小城镇由20%上升到32%,2万至10万人的城镇由23%增至27%,而100万人以上大城市的相对比重从57%下降至41%。但欠发达的亚非拉大部分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人口比重低。
工业时代城市的发展还使人类进入了城市领导乡村的新时期。马克思、列宁在有关著作中多次论述了这种城市的崭新地位与功能。他们认为,由于“以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10]。因而“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11]也是领导社会前进的(包括乡村)主要动力。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意,结合现代城市新的发展,“城市化”这个范畴,大体可作如下界定: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分工的一个发展阶段,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非农业产业及人口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逐渐集聚到较小空间,形成以大工业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文化中心的过程。现代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对乡村发挥越来越大的率领作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前进的增长点或发展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