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光下的欧洲:政教二元体制与基督教的垄断

神光下的欧洲:政教二元体制与基督教的垄断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神性与俗性在欧洲封建主义下并行不悖,共同发展,政教二元体制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中世纪的政教之争成为欧洲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并未危及基督教的生存。由于与日耳曼征服者达成了历史的结合,基督教在新的统治者的支持下,把自己的信仰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它的教义成了欧洲人民唯一的强制性信仰,垄断了欧洲人民的精神生活和信仰。认为宇宙是有秩序、有目的的,因为创造宇宙的上帝有理性和逻各斯。

神光下的欧洲:政教二元体制与基督教的垄断

公元11世纪前后,西欧在完成封建化的同时,社会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其主要标志是产生于罗马帝国的基督教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西欧的主导文化,从而形成了西方文明中的基督教传统。

神性与俗性在欧洲封建主义下并行不悖,共同发展,政教二元体制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

中世纪这一名词,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诗人彼得拉克首创。按他的原意,古典希腊、罗马是一个黄金时代。但从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即进入了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文化愚昧的时代。那时,人们被僧侣的外衣所蒙蔽,对知识的奥秘毫无兴趣,关心的只是如何躲过今世的苦难和地狱的折磨,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是现代和古典黄金时代的一个中间期,即中世纪。后来学者们据此把4—14世纪的西欧历史发展,划称为中世纪。

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中世纪是欧洲文明的耻辱:教会专制,文化单一,戕害人性。但我们不能苛求历史,事实上,西方中世纪社会仍处于不断地发展之中,只是进程没有16世纪以后那么快。其中一些在“彼得拉克们”看来羞于一提的因素,如政治上的割据,落后的庄园经济制度等,也对日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11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市民文化的涌现,更使西欧人的精神文化获得很大的提升。

1.基督教文化主导地位的确立

随着西欧封建化,基督教会也日益封建化,教会不仅成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而且成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西欧不是统一的国家,却有统一的教会,其权力之高甚于国君。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加强自己的统治。在经济上,教会是最大的地主。据统计,西欧有1/3土地掌握在教会和寺院的手里。教会享有免税特权,却向所有教徒征收什一税,所以教会是不会破产的封建主。基督教会也是西欧最大的政治团体,最高的封建统治者。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曾宣称:他有上帝所赋的废黜帝王之权。教会还在各地设立宗教法庭,把不符合其信条的人,作为异端迫害直至烧死。因此,恩格斯曾分析说:“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具有法律的效力”。[10]封建制度相适应,教会“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教阶制”。教会的教阶制由主教、神父、助祭三品位组成。主教品位自上而下又分为教皇、枢机主教或称红衣主教、宗主教或都主教、总主教、一般主教。一般认为这种教阶制是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公元509—604年)在位时打下的基础,所以,格列高利一世被教会史家称为“中世纪教皇制之父”。修道院长和宗教骑士团首领直接由罗马教廷任命。不少教士还充任世俗官职。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基督教神学唯我独尊。基督教神学是一种由信仰所激发的理性思考,它是基督教思想家使用哲学解释基督教学说的关于“神”的学问。“在基督教的意义上,神学是一门关于由神揭示的宗教真理的学问。它的主题是神与神的创造物的存在和性质以及从亚当的堕落到通过基督的以教会为中介的对人的救赎。它的内容包括所谓的关于神的自然的真理、灵魂、道德法等等,这些都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获得。神学的目标是用信仰激发的理性对这些信仰的内容进行研究,以此推进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理解。”[11]

格列高利一世以后,虽然教会权力很大,但仍受到世俗政权的干扰和威胁。公元8世纪法兰克王丕平为感谢教皇对他篡位的支持,出兵意大利,击败伦巴王国,迫使伦巴底王国向教皇降服。公元756年,丕平再次进军意大利,把从拉文那到罗马的整个中部意大利赠给了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这一事件标志着“教皇国”的开始,意味着教皇同时也是世俗的国君。作为报答,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丕平之子查理曼加冕,称之为“最虔诚的奥古斯都,伟大的创立和平罗马人的皇帝”,这一举动为日后“君权神授”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皇国”形成后,教皇为抬高自己的权势,力求摆脱世俗政权的辖制,宣称教权大于政权。中世纪的政教之争成为欧洲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公元1235—1303年)同法王腓力四世(公元1268—1314年)的斗争、公元1309—1382年教皇的“阿维尼翁之囚”[12]等等,都可以认为是政教之争的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东西方教会分裂对中世纪基督教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并没有妨碍欧洲中世纪的神性化发展。公元6世纪上半叶,查士丁尼一世(公元483—565年)登上东罗马帝国皇位,自封为教会元首,直接干预教会审订教义和从事组织事务,使教会依附于国家政权。由于东部教会有皇帝的支持,转而不承认罗马教皇为教会最高首脑,东西教会裂痕渐深。至9世纪后中期,罗马教皇尼古拉一世(公元858—868年在位)与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佛提乌(公元858—867年,公元877—886年在位)互相绝罚[13],史称“佛提乌分裂”,东西教会之间的争执更加白热化。由于在教义及礼仪等问题上的分歧,公元1051年,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乌和罗马教皇利奥九世互相宣布革除对方教籍,标志着东西方教会的正式分裂。从此,东部教会以“正宗”自居,称正教。因宗教仪式中主要采用希腊语,故也称“希腊正教”。西部教会以“普世性”自许,称公教(即天主教),因中心设在罗马,故也称“罗马公教”。东西教会分裂后,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并未危及基督教的生存。由于与日耳曼征服者达成了历史的结合,基督教在新的统治者的支持下,把自己的信仰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它的教义成了欧洲人民唯一的强制性信仰,垄断了欧洲人民的精神生活和信仰。

2.中世纪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和伦理规范

为了争取和巩固自己的胜利,扩大自己的影响,基督教建立起了一套捍卫信条,论证教义的神学理论。由于早期在规定教义信条的论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般是基督教所谓的“教父”,故称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神学理论为“教父神学”,也由于它通常采用的是哲学形式,故也称“教父哲学”。

一般认为,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上帝论。主要论及上帝的存在、上帝的属性和上帝的三位一体。认为宇宙是有秩序、有目的的,因为创造宇宙的上帝有理性和逻各斯。上帝根据他心中的模型或合理的计划(即逻各斯)来创造万物。逻各斯来自上帝,犹如光来自太阳,逻各斯本质上与上帝同一、同在,是第二个上帝;逻各斯借耶稣基督而变成人,耶稣基督是逻各斯的化身,是有血有肉的逻各斯。上帝、逻各斯、耶稣三位一体,上帝是唯一的神,又包括圣父、圣子、圣灵三个“格位”即三一论,世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创造并管理着的。

·基督论。基督是上帝的化身,上帝通过基督而化成肉身,神、人两性向世人启示其本性和成全救世的旨意。

·人类原罪和救赎之道。人类始祖亚当、夏娃不听上帝的吩咐,偷吃了伊甸园知善恶树上的智慧果。冒犯了上帝,从而犯下了罪行。人类的始祖犯了罪,这种罪便代代相传。罪性是人的本性。人们既然有罪,就必须忍受一切苦难。只有信仰上帝,不断地悔罪,才能使自己的灵魂得救。

·天国报应说。基督教认为,只有一切服从上帝的安排,不断地悔罪,死后灵魂才能升入天堂,否则就要被抛入地狱。信在今朝,见在未来,是基督教信仰的实质。天堂是一个美妙无比的极乐世界,而地狱却是到处有不灭之火烧人、蛇蝎咬人、肉体和精神都将受到无尽折磨的可怕之处。那些诚爱上帝、真心悔罪的人,才能得救,进入天堂。善恶终究会在天国中得到报应。

·基督教的伦理思想和法律思想表现为“摩西十诫”,大意为:①除上帝外不可信别的神;②不可造拜偶像;③不可妄称上帝的名字;④要守安息日为圣日;⑤当孝敬父母;⑥不可杀人;⑦不可奸淫;⑧不可偷盗;⑨不可作假见证;⑩不可贪恋他人的财物。基督教的伦理规范,旨在反映并调整上帝与人的关系,是上帝与人订立的契约。因为上帝与人是善恶的两极,上帝作为绝对的善,人则是绝对的恶,人只有信仰上帝才能获得完善。是否遵守基督的道德伦理,遵从上帝的“法”,是“最后审判之时”进天堂还是下地狱的根据。(www.xing528.com)

3.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的前身是教父哲学。教父哲学之所以让位于经院哲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和政治矛盾的结果,可以认为经院哲学是教权与君权的矛盾与斗争在思想文化尤其是哲学和宗教领域的折射;另一面则是随着人们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教父哲学的缺陷和不足愈益显著,迫使一批宗教哲学家对教父哲学进行改造。

经院哲学[14]最初起源于公元9世纪前后的各种宫廷学校、教会学校和修道院,一般认为是圣奥古斯丁(公元354—430年)奠定了经院哲学的理论基础。

经院哲学的体系最初形成于公元9—11世纪。公元13世纪是它的黄金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公元1226—1274年)。经院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以教父哲学为基础,以哲学的形式对已有的天主教教义和教条进行论证和辩解。经院哲学家们借用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理论,通过三段论推理,试图使本来已经不合时宜的教父哲学变得更为思辨性、系统性,更加理论化和哲学化。

托马斯·阿奎那是基督教思想史上一位伟大的神学家,他的神学思想实际上就是一种系统的宗教哲学,并对后世的各种宗教学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托马斯·阿奎那宗教哲学的基本特点在于把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哲学相结合,给予基督教神学以新的形式,使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奥古斯丁神学被罗马教廷奉为正统神学,其哲学基础是柏拉图主义。

托马斯经院哲学的要点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关于神学的性质与目的。托马斯·阿奎那毫不讳言,他的目的是要阐明基督教信仰所宣扬的真理。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要说明基督教信仰有其自然理性并为人人所信仰,就必须使基督教教义依据于人人心中而有的自然的理性,进而给教义以理性的证明。当然,其中有些教义是可以证明的,有些信条(如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原罪等)则无法证明。不能证明的仍是神启的真理,它直接来自于上帝的启示,由于超越了人类的理性之外,因而不能认为是反理性的。只有信仰它,才能理解其合理性。托马斯·阿奎那进一步认为,如果试图在理论上证明宗教的神秘性,实际上是破坏了信仰;如果只相信那些由理性或哲学所证明的东西,就更没有好处。信仰是意志的命令,信仰可以为理性开阔视野,补充理性的不足。

·关于上帝的存在。托马斯经院哲学的中心是证明上帝的存在。他认为,上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上帝的本质与存在是同一的。问题在于我们对上帝的知识极不完备,并不知道上帝的本质,不可能从上帝的本质推论上帝的存在。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要证明上帝的存在,只能应用后天性的证明,即通过对上帝所产生的种种结果的经验,推知这些结果的原因的存在,进而证明上帝的存在。

·关于灵魂的非物质性和不朽性。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上帝不仅创造了物质世界,也创造了人和人的灵魂。人是物质和灵魂的结合物,智慧、感觉和生命力三者构成了单一的灵魂。他运用亚里士多德形式质料说和柏拉图的理念说来论证灵魂的不朽,认为灵魂既然能认知一般概念,显然是非物质的;既然是非物质的,就不会因肉体的消亡而消失。作为现实性(生命)的形式,灵魂是一种绵延的存在,灵魂不死。托马斯·阿奎那进一步论证说,人之所以与一般自然物不同,是因为它具有不同于一般自然物的“形式”。

形式又分为“实体形式”和“非实体形式”两种,一般自然物是非理性的存在,只能是非实体的形式,也没有自身独立的存在,实体形式则不同,它是具有实体性或精神性,不会随着非实体性的自然肉体的破坏、死亡而消失,因而是不朽的、永远存在的。

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体系因糅合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而一度受到正统派的抨击,甚至被斥责为异端,直到公元1323年,教皇约翰二十二世承认托马斯·阿奎那为圣徒,标志着其学说最终取得了胜利。

经院哲学虽然是中世纪西方教会的官方哲学,但从它诞生之时起,内部就存在着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唯名论认为个别事物是先于概念而存在的,概念只是用来表示事物的相似性,是事物的名称。唯实论则是正统派,认为一般概念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精神实在。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一般概念与个别事物谁是第一性。由此,我们认为唯名论具有唯物论的倾向,其代表人物有贝伦加尔、阿伯拉尔和罗哲尔·培根(约公元1214—1292年)。当然,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不仅仅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纯思辨论争,它更是封建政治斗争在宗教哲学领域的反映,曲折地体现了王权与教权这两种政治权力所主张的不同的政治发展方向。

4.中世纪基督教的地位与作用

基督教从公元4世纪在罗马帝国全境传播以来,就逐渐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对人类文明特别是西欧文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日耳曼人的入侵下灭亡。当时的日耳曼人较之罗马而言是一个落后民族。在日耳曼人入侵过程中,帝国的大批土地、城市、建筑文物被毁。而教会由于与日耳曼社会的及时结合,基本上还是保留着帝国以来所具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进入中世纪,为欧洲顺利从古典向中世纪过渡提供了一座桥梁。尤其是文化教育方面,由于古代文化的破坏和日耳曼人的粗野,使中世纪早期文化处于较低的起点,而教会对罗马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用巨大,古罗马残存的文典主要靠教会保存,教士和僧侣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传承文化的作用。因此,基督教在中世纪欧洲精神舞台上占主导地位,在政治和经济事务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基督教对近现代西方文明有着深刻的影响,是西方文明的基石。它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加强了欧洲人的统一意识,基督教是欧洲统一文化的基础。②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法学传统息息相关,“摩西十诫”是对犹太教圣典的继承,教会的法规、《圣经》的释文是中世纪法庭审案的依据,国家法的诞生、民法的发展等最终使西方社会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③对西方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非同一般,在阻碍、压制的同时也鼓励科学在符合信仰的前提下发展。

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发展,也奠定了它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地位。目前,世界基督教信徒人数约有15亿,占全球总人口的1/4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