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印度洋的非洲东海岸,自古以来商业贸易繁盛,早在纪元前就进行铁和盐的交易。15世纪上半叶,非洲东海岸已发展到能派使者远渡重洋到中国访问。
1.从东北非文明到东非文明
东北非尼罗特人亚文明区地处交通要道,是西非、北非、东非和南非文明交流的枢纽。在尼罗河上游,人们从事灌溉锄耕农业,社会分层明显,曾建立了王国。在东非高原上,人们主要进行游牧生产。牛不但代表财富,还象征着社会地位。主要社会组织是各种形式的年龄等级集团。人们普遍信仰传统宗教,伊斯兰教的影响由北向南逐渐减弱。班图人文明是在班图人大迁移过程中形成的,班图人进入刚果河流域以后,茂密的原始森林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食物,使之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舞蹈、音乐和雕刻艺术;同时也阻碍了不同部落间的交流,星星点点的班图人农业仍然停留在原始锄耕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畜牧业。15世纪,才在刚果河下游建立诸如刚果这样的小国。班图人到了东非高原和南非草原后,适应环境,形成了牧农混合经济,在沿河湖和通往印度洋的商道上形成许多较大的王国。在沿海地区形成了东非城邦。班图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相互融合形成了斯瓦希里文明。
2.当时非洲唯一的基督教帝国——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是个有着三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从阿拉伯半岛南部移入的含米特人是最早的居民。公元前975年,孟利尼克一世称王;公元前8世纪,建立努比亚王国;公元前后,在北方的阿克苏姆建立埃塞俄比亚帝国,又称阿克苏姆王国。该国王以阿克苏姆城为中心,统一了周围的土地,其疆域直至大海,在极盛时期甚至统治着大海对面的阿拉伯半岛西部。阿克苏姆城内有126座高大的方尖碑,在其长廊环列的古代宫殿中陈列着27个石雕王座,城市的四周散布着水库、石碑和陵墓。早期的历史参考资料描绘了这个重要的世界性城市。公元64年,希腊的一位无名作者曾把阿克苏姆城的统治者称作“一位卓尔不群的王公,通晓希腊语”。几百年后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的大使朱利安也用华丽的辞藻描述了阿克苏姆城,说它是“全埃塞俄比亚最伟大的城池”。当时它已经成了罗马帝国与波斯之间最重要的国家,其商船队航行到埃及、印度、斯里兰卡和中国。
公元4—5世纪,阿克苏姆的皇帝们开始信奉基督教,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逐渐与东罗马帝国控制下的埃及和努比亚结合在一起。在公元451年的卡尔西顿宗教公会上,来自阿克苏姆的埃塞俄比亚教士们追随埃及和叙利亚教会代表,信奉阿里乌斯神父提出的一性论观点,同罗马天主教会和希腊正教会发生分歧,这一派基督教徒后来被称为“科普特教派”。后来应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的要求,阿克苏姆帝国曾出兵红海对岸的萨巴王国,讨伐信奉犹太教、迫害基督教徒的国王祖尔·诺瓦司,使信奉基督教的希米亚王朝重新恢复统治。埃塞俄比亚人还在也门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基督教堂,号称“奈芝兰的克尔白”,试图与麦加的克尔白争胜。
公元540年前后,全球气候出现紊乱,也门境内被称为“现代史以前人类最大、最壮观的土木工程”的马里卜大坝因暴雨而崩塌。即使对于远隔红海的埃塞俄比亚人来说,这也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马里卜大坝的溃决导致也门的生态环境被彻底破坏,而那里一千年来一直是阿拉伯半岛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一些人向北迁移到犹太教古城麦地那,其中包括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曾祖父。马里卜大坝溃决的轰然巨响也是标志着伊斯兰教兴起的第一声号角。其次,在长达一千年的历史中,也门曾是阿拉伯半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5世纪之后,阿克苏姆帝国一直通过控制萨巴王国而垄断着红海的商业中心地位。伊斯兰教的扩张以及瘟疫、海盗和战争摧毁了阿克苏姆帝国的众多富庶港口,并大大降低了红海的商业地位。阿克苏姆于570年被波斯帝国逐出了阿拉伯地区,随后又被迫放弃了沿海的领土,其重心逐渐向南移动,对南部的绍阿、咖法和东部的哈拉尔等“异教徒”地区展开了十字军远征。
随着岁月的流逝,阿克苏姆帝国成为一个内陆国家,变得与世隔绝,成为基督教世界在非洲内陆的一块飞地。976年,为了抵抗不断向南扩张的基督教传教士,一个叫古迪特的犹太教女王发兵北上,进攻阿克苏姆。她烧毁了许多教堂,夷平了阿克苏姆城,逼得阿克苏姆皇帝从一山谷逃到另一山谷。这次起义后来变得无法控制,最后终结了存在于世近千年的阿克苏姆帝国。(www.xing528.com)
13世纪在埃塞俄比亚地区建立的阿比西尼亚王国,仍信奉基督教。它与葡萄牙、威尼斯、西班牙和罗马教廷互有往来。当1535年阿比西尼亚受到来自索马里地区的伊斯兰教“圣战”大军入侵时,葡萄牙还提供了一批火绳枪。1542年,400名葡萄牙火绳枪手在阿比西尼亚北方的阿散季湖附近打败了伊斯兰军队,但是不久之后即被土耳其、阿尔巴尼亚和阿拉伯雇佣兵击败。不过,当受到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的耶稣会试图在属于科普特教会的阿比西尼亚树立起天主教绝对权威、导致阿比西尼亚爆发内战的时候,被吓坏了的苏斯尼约斯皇帝在1623年发布公告,驱逐葡萄牙人,恢复了传统的宗教。17世纪之后,所罗门王朝走向了“拜占庭化”的模式。到19世纪上半叶,阿比西尼亚帝国已经瓦解为一系列独立的或半独立的王国,“万王之王”的头衔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一样成为尊贵而空洞的称号,而“埃塞俄比亚”这个名词已经像俾斯麦之前的“德意志”或加里波第和马志尼之前的“意大利”一样成为地理名词。
1889年,孟利尼克二世称帝,统一全国,建都亚的斯亚贝巴,奠定现代埃塞俄比亚疆域。1890年,意大利入侵,排挤英国势力,宣布埃塞俄比亚为“保护地”。1896年,孟利尼克二世率兵在阿杜瓦大败意军,意大利被迫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
3.斯瓦希里人的城邦国家
从7世纪末开始,善于经商的阿拉伯人开始迁到东非沿海的各个城市居住。在长期的交往当中,阿拉伯人和当地非洲人通婚,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斯瓦希里人。斯瓦希里人吸收了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东亚和东南亚文化、当地文化,创造了具有鲜明商业城邦文明的斯瓦希里文化。斯瓦希里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不少人居住城市和港口,经商或从事各种手工业(制瓦陶、编筐帘、织网、木刻等)。住宅多为有双斜面屋顶的正方形草舍,前庭、室内陈设多为阿拉伯式样。妇女身着缠身布。11世纪起曾介入阿拉伯人奴隶贸易。13—15世纪,斯瓦希里文明达到了鼎盛时期。中国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时,就曾多次到达非洲东海岸,与斯瓦希里人进行贸易。
16世纪起先后受葡萄牙、德国、英国殖民者侵略、分割和统治。在奴隶贸易和欧洲人势力深入东非内陆期间,斯瓦希里语作为商业语言扩散于大湖地区,目前使用斯瓦希里语的人数达5000万,其中不少人往往自称斯瓦希里人。
总之,古代非洲居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随着欧洲人的到来而发展起来的商业,仅在规模方面使这些先进的非洲人感到新奇。商业活动本身对古代非洲人并不陌生,因为长期以来,他们一直同遥远的摩洛哥和埃及地区保持着贸易关系。因此,非洲人对葡萄牙人的反应完全不同于美洲印第安人对西班牙人的态度。美洲土著对那些从海上而来的白皮肤欧洲人和他们的火器发出的巨大声响,感到十分惊奇。因而,西班牙人在美洲所引起的混乱和分裂,在葡萄牙人到非洲时却没有发生。甚至,非洲人还按照他们自己提出的条件同欧洲人进行贸易。几个世纪以来,沿海地区的酋长不准欧洲人进入内地,因为他们试图继续保持他们作为欧洲买主和内地生产者之间的经纪人的有利地位,努力保持着既有生产和生活方式,使自己的文化传统得以留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