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印度文明的历史演进-世界文明史

古代印度文明的历史演进-世界文明史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印度”在梵文中,意为“月亮”。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后,古代印度逐渐进入奴隶社会,先后经历了吠陀时代、列国时代、佛陀时代和外族入侵的时期。佛陀时代是继印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阿育王时统一了除半岛南端外的整个印度,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帝国。经济上,这一时期是印度奴隶制的兴盛时期,奴隶劳动遍及各个领域。

古代印度文明的历史演进-世界文明史

在古代,印度并非国家名称,而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锡金和不丹在内的南亚次大陆。在中国史籍《史记》中称“身毒”,《汉书》称“天竺”。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始译为印度。“印度”在梵文中,意为“月亮”。

“它也像月亮一样,具有诗一般的情、画一般的景。这里有高原,有平地,有温湿的海洋气候、丰富的资源、茂密的原始森林等,都为文明在这里产生奠定了基础。这里的居民成分复杂,人口发展迅速。主要有印度斯坦人、泰卢固人、孟加拉人、马拉特人、泰米尔人、古吉拉特人、坎拿达人、马拉亚拉姆人、奥里亚人、旁遮普人。此外,还有几十个少数民族。据估计,这里的人口,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达到约1亿。”[2]

雅利安人到来前(约公元前1500年),印度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哈拉巴文明时代。

印度的旧石器时代从喜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起,分早、中、晚三期。这一时代居民的生活以狩猎和采集为主,可能已开始驯养家畜,种植大麦

印度新石器时代约为公元前第6千纪至前第4千纪。这一时期的工具有石叶石器、研磨石器和骨器,其中以石叶石器为主。另外,约在公元前第5千纪中期开始出现陶器。器形多为盆、碗和罐,外表有简单的彩色图纹。新石器时期的居民从事畜牧农业和狩猎,饲养牛、绵羊、山羊,种植大麦、小麦枣树

介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哈拉巴文化时代之间有一个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第4千纪中叶至前第3千纪中叶。主要分布于恒河和贾穆纳河之间地区、旁遮普、拉贾斯坦北部和古吉拉特。工具以石叶石器、研磨石器和骨器为主。但红铜器经常出现,器形有斧、凿、锤、匕首、镯环、别针、铜条等,只是数量不多。陶器以轮制为主,有双色和多色彩陶。金石并用时期的经济以畜牧和农业为基础,饲养牛、绵羊、山羊,种植大麦、小麦、豆类、葡萄

前期最重要的文明是哈拉巴文明,它是青铜时代的文明,存在于公元前2350至前1750年间,成熟于公元前2200—前2000年,消逝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最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其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贾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遗留。

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后,古代印度逐渐进入奴隶社会,先后经历了吠陀时代、列国时代、佛陀时代和外族入侵的时期。

古代印度

吠陀时代因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而得名,因为它较好地反映了公元前1500—前600年左右雅利安人国家形成时期的一些社会状况。“吠陀”之意是“知识”。由于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四部,因此人们又把《梨俱吠陀》所反映的时代称为前期吠陀时代(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公元前1500—前1000年)和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000—前600年,即其他三部所反映的时期)。(www.xing528.com)

吠陀时代的文明是由雅利安(意为“出身高贵”,当地土著被称为“达萨”,即敌人的意思)入侵者的文化和印度土著文化混合而成。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中叶起,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部落一批一批由中亚侵入南亚次大陆。公元前1000年左右起,雅利安人开始进入恒河流域,征服了孟达人。与此同时,其原始公社解体并转向奴隶社会,其军事首领转化为世袭国王,祭司、武士构成了奴隶主贵族。雅利安人的入侵不仅带来了破坏,也带来了伟大的文化,形成了以婆罗门祭司为社会核心、以祭祀为生活中心、以吠陀经为圣典的吠陀时代。

前吠陀时期主要地区在旁遮普、北方邦西部边缘;后吠陀时期主要地区在恒河上游平原、北方邦西部、拉贾斯坦。前期经济以畜牧为主,无贸易,无城市;后期以农业为主,畜牧为次,铁器已普遍使用。在前期经典中,常常提到部落,从未提到部落地区,王位似已世袭,但无专制权;后期出现区域王国迹象。前期经典很少提到家庭,社会仍属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4个等级的瓦尔纳社会。4个瓦尔纳中首陀罗为最低层,吠舍为中层,刹帝利和婆罗门为上层,贡奉属于自愿的性质。前期宗教为自然力的人格化,祭祀尚无礼仪程式;后期宗教中梵天成为最高神,动物神居重要地位,在祭祀中大量杀牲,婆罗门创造了祭祀程式。公元前6—前4世纪,北印度各国争霸,史称列国时代;其中以恒河中游的摩揭陀国和恒河中上游的居萨罗国最为强大。此时,铁器已被普遍使用,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发展。

由于佛教的兴起,人们把从吠陀时代末期(公元前600年)到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兴起(公元前200年)、佛教反映时期的400多年,称为佛陀时代。佛陀时代是继印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公元前364年,摩揭陀的摩珂帕德摩难陀建立难陀王朝,统一了北印度。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印度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在这一时期定型。恒河中游平原(今北方邦东部和比哈尔)生产的丰富粮食供应大型国家的财政需要。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主要的有摩揭陀、迦毗、般遮罗和犍陀罗等。在这一时期的大国里,瓦尔纳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国君和武士成为刹帝利,祭司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户和纳税者成为吠舍,服务于这3个等级的劳动者则成为首陀罗。至摩揭陀的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322—前185年),国力更加强盛,有步兵20万名,骑兵6万名,战象6千头,使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军进入旁遮普时,望而却步。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孔雀王朝的王权标志着在大国内君主制取代了共和制。孔雀王朝的国王权力标志着刹帝利对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在孔雀王朝仍然拥有大权。孔雀王朝的社会为奴隶社会,其特点是奴隶制不发达,以家内奴隶为主,在生产劳动中没有大量使用奴隶。到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也是孔雀帝国极盛时期。阿育王时统一了除半岛南端外的整个印度,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帝国。其主要社会特征是:实行专制集权统治,国王集政治、军事、司法于一身,下设省和村社。通过召开第三次“结集”会议,阿育王提高了佛教的地位,并定佛教为国教。经济上,这一时期是印度奴隶制的兴盛时期,奴隶劳动遍及各个领域。公元前187年,补沙弥多罗杀死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建立巽加王朝。

竖立着阿育王柱的小广场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印度进入外族入侵时期(公元前200—公元200年)。先是中亚的大夏希腊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贵霜帝国在印度的统治。贵霜帝国的入侵使从印度西部到恒河流域中部都归入了贵霜帝国的版图。这时印度各宗教也遭受了沉重打击。在迦腻色迦的支持与庇护下,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小乘佛教则流行于(即锡兰)斯里兰卡、缅甸等地。

公元前100—公元200年,印度进入萨塔瓦哈纳时期,萨塔瓦哈纳王国300年的历史使德干文化与北方文化互相结合。那里的国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罗门,并且对部落地区实行军事统治。

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在贵霜废墟上崛起,使印度进入了笈多王朝时期(320—540年)笈多王朝根据地在恒河中游平原(今北方邦和比哈尔),统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约120年。其军事力量依靠骑兵。资源依靠印度中部和比哈尔南部的铁矿,对外贸易依靠北印度的丝绸。归顺笈多的小王国中,小部分由笈多国王派遣官员直接治理,大部分由当地酋长间接治理。因此,笈多官员少于孔雀王朝,行政机构也比较简单。官员俸禄一部分是现金,另一部分是授地。村镇政权较过去重要。王权缩小,官职已经世袭。外贸不断萎缩。种姓种类和不可接触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庙里日益普遍。当时文化灿烂,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剧本和较早的《往世书》都是在笈多王朝时编成的,此外还编纂了一些法书。在艺术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丰富多彩,代表这个时期艺术的成就。

公元前200—公元750年的古代南印度与北方社会有所不同。在南印度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几个藩属,每个藩属都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行政系统和收税机关。因此,每个国家、每个藩属都不断为扩大财源而发动战争。南印度社会发展较晚,考维里(科弗里)河三角洲的犁耕农业和国家的形成都是在公元前2世纪开始的。最南部分国家的历史则从1世纪开始。古代南印度分为两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是从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时期是从300—750年。由于政治上四分五裂,第二时期的国家比第一时期增多,商业城市和货币经济都越发衰败。各国都实行授地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