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遗地区陶艺技艺创新与发展(基于现代陶瓷工艺)

非遗地区陶艺技艺创新与发展(基于现代陶瓷工艺)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对此的总结与评价是“语焉不详的中国现代陶艺”。笔者认为,在中国现代陶艺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民间陶瓷文化的利用与创新没有真正得到重视与挖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目前中国陶瓷艺术教育的方式问题。忽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为陶瓷企业培养后备人才的价值观念,将造成陶瓷专业人才丧失的后果,也是对当代中国陶瓷企业的一种破坏,特别是美术创作领域新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非遗地区陶艺技艺创新与发展(基于现代陶瓷工艺)

作为高等艺术类院校,陶瓷专业已经具有100多年的历史。最早开设陶瓷艺术类的院校是1906年熊希龄在湖南醴陵创办的湖南瓷业学堂,它是中国近代陶瓷教育的开始。“20世纪40年代,北平国立艺专开设了陶瓷学科,这就意味着中国高等陶瓷艺术教育的发端。”中国高等陶瓷专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有这么长的历史,特别是1958年建校的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中国陶瓷人才的培养奠定了人才培养基础。从这些年来陶瓷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关于民俗方面的课程开设是没有或者很少。或者说,对于工业文化的关注,很少有教育人士在民俗陶艺这一块广阔的园地里建立学科。对现代陶艺文化的关注,西方的一种强势文化冲击下,使得许多教育人士及其学生逐渐丧失掉本民族的宝贵文化,造成了近10年来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迷离。民间对此的总结与评价是“语焉不详的中国现代陶艺”。笔者认为,在中国现代陶艺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民间陶瓷文化的利用与创新没有真正得到重视与挖掘。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自信的丧失,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势介入,都说明我们在现代陶艺发展中缺乏应有的方向与信心。民间陶瓷文化是各个陶瓷产区的主要文化遗产,加大对这种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是陶艺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因此,作为高等院校,必须在学术上将民俗陶艺的学科开设起来,并围绕这类课程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目前中国陶瓷艺术教育的方式问题。从目前高等院校开设课程的专业情况及其培养人才的方案来看,都是一种模糊的教育概念。从目前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陶艺课程的开设是院校新开设的主要建设科目,而对于传统陶瓷文化研习力度日益薄弱,包括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滑。从学生求学的意图来看,大量的学生是解决上大学的问题,而不是对于该学科的喜好;从毕业方向来看,大量的学生毕业欲寻求的工作岗位主要在大中城市的设计岗位,而非各个瓷区的陶瓷企业或者陶瓷科研机构;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学校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很模糊。因此,作为教育系统,应加大技能性专业知识的学习力度,而非全部培养陶艺家的发展类型。忽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为陶瓷企业培养后备人才的价值观念,将造成陶瓷专业人才丧失的后果,也是对当代中国陶瓷企业的一种破坏,特别是美术创作领域新产品的开发与创新。福建德化的陶瓷院校做得很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培养陶瓷人才为本地区陶瓷企业服务的原则,这样的人才引进机制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德化不仅是在培养传统陶瓷技艺型人才,也是在培养陶艺创作型人才。其发展的根本:一是建立在发展本地传统陶瓷文化基础之上的理念;二是走市场引导的创新之路。当本地陶瓷文化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的同时,当地政府会更加注重陶瓷文化品牌的宣传与保护作用,会在经济保护和政策上给予各种陶瓷文化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其建立的“民间陶瓷文化之乡”的举措就为传统民俗陶瓷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www.xing528.com)

全国目前开设陶艺专业的高等院校有60余所,很多院校在开设该学科的同时均是考虑本地区拥有的传统陶瓷文化,是基于对当地陶瓷基地的开发与利用,也是考虑到民间陶瓷的巨大发展空间。众多的陶艺院校实习基地在瓷区遍地开花,就是陶艺家们对民间陶瓷文化重视的结果。有了这个前提,在教育方式及其培养人才理念上重新做一定的部署,在未来几年,中国各种地域特色的民俗陶艺一定会有新的春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