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有载“神农耕而作陶”,《史记》里有“舜……陶河滨”,说明我国制陶工艺由来已久,陶器在中国已有11 700多年发展历程。荣昌陶器历史上曾与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陶合称为中国“四大名陶”。究竟荣昌制陶业始于何时,至今没有准确考证。根据荣昌区安富街道办事处在境内刘家拱桥宋窑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大概制陶时间可以追溯到汉代。在安富镇鸦屿山南麓,发现大批汉代以来的俑、灯、碗、钵、坛、罐等陶器及碎片,荣昌陶博物馆里珍藏的汉代陶人,经鉴定是出土于汉代时期的陶艺品。荣昌陶器历经千年发展进程,到如今演变为传统手工技艺非遗代表作,经历盛极而衰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濒临灭绝的荣昌陶器
明末清初,有一段长达30余年战乱灾害历史,荣昌完全遭到破坏。当时荣昌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据文献记载,康熙六年(1667年),当时荣昌上报在册人口只有143户,男妇286人。但耕地仅为44.51公顷,制陶业曾一度废弛。清初时期,“湖广填四川”移民的融入,从事制陶的移民,在垭口村发现甑子窑,利用当时的设施加以修缮,开创了荣昌陶器基业。
(二)再次复兴的荣昌陶器
鸦片战争前后,英帝国大量倾销鸦片于中国,荣昌陶器逐渐转战制作与鸦片烟具有关器具。荣昌陶器继承并发扬了民间陶器优良传统,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陶器,产品丰富多彩,品种多,价格低,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咸丰时期(1851—1861年),能成批生产细陶,且较普遍地开始使用刻花和色釉装饰。清末到民国时期,制陶工艺不断进步,窑户相继兴起,荣昌制陶业一片繁荣。陶业工人2 000余人,创造了釉下彩,产品日臻精美。安富镇陶货丰盈,许多商贩从窑户购买陶品,远销云南、贵州、西康、陕西、甘肃一带。安富古镇批发和零售陶器店铺和摊位遍布上、下街两街。“安富镇,五里长,泥精壶壶排成行”,就是描述当年荣昌陶器繁荣景象。据《荣昌文史资料》记载,从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年)到20世纪40年代,鸦屿山上规模较大的制陶厂达20余家、小规模200余家。小家庭手工作坊资金通常为几十元至1 000元左右,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制陶户。他们在山上采集陶土,或单独经营,或者数家合伙,有单独做坯型出售,也有自做坯型在别处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扶持下,荣昌陶器似枯木逢春。1958年,成立国营性质安陶厂,制陶工艺水平、产品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www.xing528.com)
安陶厂培养了一大批制陶技术骨干,扶持陶艺工人、改善福利设施和工人待遇,随后又修建厂房,充实设备。昔日羊肠小道变得棚户林立,高房栉比,制陶工艺更放出瑰丽花朵,陶器开始大量出口国外。仅1964—1985年的20余年间,总量达到276万余件,平均每年出口量10万件以上,产品以泡菜坛居多,达到32万多件,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5年建成的荣昌工艺陶厂,是荣昌第一个专业生产工艺陶的企业,生产陶器先后参加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展销。20世纪80年代,陶器市场繁荣发展,垭口村制陶厂达到33家,从业工人达到6 000余人,老成渝路经安富古镇两侧,泥精货摆满两千米。
(三)逐渐衰落的荣昌陶器
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受市场经济冲击和功利思想影响,安富制陶业迅速衰败。垭口村只剩8家制陶厂,从业人员不足千人。许多老式的甑子窑、阶梯窑相继熄火。荣昌陶器年生产量由高峰时期900多万件,迅速降到100万件以下。21世纪初,安陶厂无力维持经营,最终宣布破产。安陶厂后由企业家梁先才接手,荣昌陶器发展再次走向低谷。为维持生计,大量民间制陶艺人远走他乡另谋出路。为维系荣昌陶器产业发展,一些商家开始寻求新的发展商机,转战生产模制白酒包装瓶,吸引重庆周边省市多家名酒厂商寻求与荣昌陶器合作生产包装瓶。茅台、剑南春、西凤、郎酒、杜康、泸州老窖等很多名酒生产厂家的包装瓶多来自荣昌,就有“天下名酒安陶装,喝了美酒福寿康”这个顺口溜。虽然生产白酒包装瓶单个利润很低,但是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暂时为荣昌陶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