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纪初期:“寇家窑”的诞生与发展
陶器的主要原料是土,但并不是所有的土都可以制作陶。绥棱属于半山区,东部山区群山起伏。该地区的土壤结构主要以黄黏土、高岭土(白瓷土)为主。此外,东部山区蕴藏着大量的花岗岩、高岭土、玄武岩等丰富的矿种。这里用于制陶的黄黏土干结后强度约相当于200号水泥的程度。陶器坚固,声音清脆悦耳,有瓷和金属的声音。绥棱高岭土制陶器也坚固如瓷,不怕水,耐磨损,是制作白陶的上好原料。红瓷土是上等优质的制陶原料,用它生产陶烧成后也非常坚固。绿黏土不仅可以用来制陶,而且烧后坚硬程度高,声音也如瓷一样清脆。绥棱这几种陶土制陶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烧成后不怕水,可以进行水洗。
绥棱陶土细腻,透气性能好,适宜制作黑陶。绥棱的黄黏土、红瓷土、黑瓷土都有土质细、透气性能佳的特点。优质的陶土资源为绥棱黑陶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绥棱生产制作黑陶的历史已有100余年。虽然其制作工艺基本和4 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没有太大区别,但绥棱黑陶的制作工艺和发展与龙山、北京周口店、大汶口、黑龙江的昂昂溪等众多黑陶历史文化没有任何关联,它完全是“土著”艺术,是创始人寇化林和几代陶工在实践中不断汲取了其他民间传统技术精华,潜心创造,自悟出来的“本土艺术”。
绥棱现代黑陶从寇化林开始。他是我国把镂空技术运用到黑陶制作,把民间图案作为黑陶纹饰的第一人。他是我国现代黑陶的创始人。寇氏家族世传陶器制作技艺。生于1900年的寇化林,祖籍山东莱州府。19世纪末,他的曾祖父带领其祖父及其父辈从山东来到东北,落户在绥棱县上集镇。来到绥棱后,寇氏家族便利用当地特有的黄黏土建起瓦盆窑作坊,大家都称它为“寇家窑”。寇化林从13岁开始,就在瓦盆窑和叔叔寇喜学习黑陶制作技术,几年后就熟练地掌握了从制备陶土原料到最后烧制等一整套黑陶制作工艺。有了世代以陶为生并熟练掌握了陶器生产技艺的民间工艺大师,为绥棱黑陶的诞生做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寇家窑”生产的陶器品种很单一,只有瓦、瓦盆、瓦罐等。它生产量不大,一年四季只有夏天烧一些,冬天便停产。品色大都是灰陶、红陶、褐陶,根本没有黑陶制品,他们甚至连黑陶这种东西都没见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绥棱黑陶的出现完全是一种偶然,是一场“人祸”后让人惊喜的意外收获。
有一次,寇化林和他的叔叔宼喜在烧窑时,由于温度过高,土窑失火。慌乱中,他们把附近还没干透的玉米秸秆、正在晾晒的山草盖在了窑上,又在柴草上盖上一层土。火虽然控制住,但是窑内的火把柴草烘干后又点燃了柴草,由于柴草上边是一层土,所以浓烟透过土的缝隙一点点冒出来。待浓烟消失,土窑冷却后,他们重新打开土窑后惊奇发现,用柴草烟熏过后的陶竟然成了黑色。这种黑色凝重古朴,庄重粗犷,很受村民的喜爱。于是,寇化林和师傅用当地居民剪好的窗花放到烟囱里,就可以熏成黑色的手工艺品。多次试验后,终于发现了陶器变黑是柴草未充分燃烧产生的火焰和浓烟熏制而导致,自此他们破译了黑陶生产中最核心的技术“熏烟渗碳”,揭开了中国现代黑陶发展的第一页。
此后,绥棱几代陶艺大师把精巧的心智和强大的心力,凝聚在他们温情的双手上,点燃了古老文明的现代火焰,最终实现了泥土的脱胎换骨,破茧化蝶,绥棱黑陶从泥与火中涅槃而生。
根据《绥棱县志》记载,寇化林1900年生于绥棱县靠山乡七井村,1979年去世。他自小就和三叔寇喜学习制陶技术,从取土和泥到拉坯烧制,他熟练地掌握了整套土陶制作技术。
寇化林非常喜欢养花,于是他就自制了几个花盆,开始单层地用钢针画点花草,尝试在陶的表面刻画一些花纹、图案,他觉得有花纹图案的花盆远比没有图案的陶表面好看。没想到这种陶器烧出来后左邻右舍都喜欢,大家都觉得很好看,于是纷纷来要。
把泥土视为生命,被寇化林注入生命的泥土也有了灵性,在脚下这片热土上,寇化林不断地演绎出艺术的璀璨和辉煌。1948年,寇化林首次制作并烧成的两只雕刻图案的花盆横空出世。这虽然只是两只图案简单、雕刻技法生疏的花盆,但正是从这两只花盆开始,中国现代的陶器实现了从实用功能向带有较多的艺术性兼实用性陶器的初步转变,标志着我国现代黑陶的萌芽。
虽然带有简单图案的陶器比没有图案的陶器美很多,但寇化林并不满足,他又开始在刻画的基础上开始雕刻,研究工具,发明了用钟发条做雕刻刀。这种刀不仅锋利,而且尖窄又有弹性,柔中带刚,非常适合雕刻,直到现在仍被使用。此外,他还用织毛衣的针来画线、画圆、刻画花草、树干;摸索出用三角瓦片来压上下对称的“狗牙”图案;使用海蚌壳做砑光工具,这在我国是首例;自制烧成两方连续花滚;等等。
寇化林虽然心灵手巧,但目不识丁,他根本不知道龙山文化,更不知道用理学中的离子渗透原理去解释熏烟渗碳现象。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是典型的草根阶层。他在生活中所接触的都是剪纸、雕刻家具、刺绣等民间传统艺术,在草根艺术的汪洋大海里受到了深层次的浸润与影响,对民间手工艺的热爱成了他孜孜不倦地探索黑陶艺术的原动力。
正如刘家弟所说的:“是生活给了他启示,是追求生活美赋予了他灵性,使他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实际上,寇化林能够无师自通拉出花盆,并雕刻上花纹,纯属是他朴素审美艺术的产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瞎鼓捣出来的。”总之,寇化林的黑陶艺术是草根的艺术,虽然刚开始时他的黑陶制作技艺没有得到艺术的规范,但他靠着不断实践和摸索却解决了很多黑陶制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是当之无愧的绥棱黑陶和我国现代黑陶的发明者。
任何一项伟业的成功,无不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绥棱黑陶也同样凝聚了多位艺术家的心血,才使这诞生于民间艺人寇化林之手的民间艺术,从初期的稚拙,艺术上尚不成熟到取得较高艺术成就;从自发的朴素的审美艺术追求,到有了一定专业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创作、制作队伍;从无名到全省、全国闻名,乃至闻名于世界。在这个漫长的发展之路上,著名的艺术家刘家弟先后花费15年时间,绥棱组织多批专业设计人员到绥棱土陶厂扶持、指导、传授黑陶制作技术,提高艺术品位。
(二)20世纪中期:绥棱黑陶的传承与创新
1961年,时任省手工管理局工艺美术处干部的刘家弟,在黑龙江省第一届工艺美术展览会看到寇化林制作的四件双层镂空,花纹粗犷的黑陶花盆时,顿时眼睛一亮,他完全被这乡土味浓郁、独具特色的黑陶制品所震惊。
因为双层并且镂空的陶器制作工艺在当时无论是中国还是全世界都是首创。很快,他就深入到这几件黑陶艺术精品的诞生地—绥棱县耐火材料厂调研和访问,并从专业的角度帮助寇化林总结了从前的黑陶造型和装饰纹样,帮助他办了土陶制作工艺培训班,提供了许多参考资料。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艺术的力量来源于个性。因此,在具体指导中,刘家弟完全尊重民间文化的本真,丝毫没有从专业的角度过多干预寇化林的原生态创作,绥棱民间陶器本来的面貌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刘家弟在不改变已经形成的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对寇化林进行了专业的技术指导。他还系统地整理了寇化林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他的黑陶艺术生涯作了完整的回顾,对他的黑陶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褒扬;而某些在艺术成就层面较欠缺的作品,他也提出了修改建议,使绥棱黑陶工艺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期间,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毕业的张人样和装帧专业的姜世禄,原哈尔滨艺术学院雕塑系毕业的杨世昌、栾修平、吴乃光,还有哈尔滨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泥塑老艺人张景春等人,到厂里指导造型、纹样等专业知识。各专业人士对绥棱黑陶进行了全方位的技术指导,使绥棱黑陶的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达到高峰。尤其是寇化林研究的三层透雕、四层透雕工艺,即使在当前,也遥遥领先其他地方的黑陶工艺。绥棱黑陶经过不断改进,到最终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寇化林一共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
刘家弟不仅从技术和艺术上使黑陶的品质得到迅速提高,还先后组织了很多专业设计人员来到绥棱,帮助绥棱陶的发展。正如刘家弟在《绥棱黑陶回顾》一文中所说的:“1961年到1967年间,本人先后组织多批专业设计人员到绥棱土陶厂帮助指导创作……亲自为厂里的设计、雕刻人员开专业学习班,讲课,提供技术书籍和资料。这样,使土陶厂的设计和雕刻技术都提高了很多。”同时刘家弟还把绥棱黑陶作品的影响扩大到全国其他地区,绥棱现代黑陶在他的大力推广下,也深受国内外陶艺爱好者的欢迎。
这一时期是绥棱黑陶发展的春天,更是绥棱陶提高艺术品位的机遇期。寇化林一手研究创造的绥棱黑陶艺术,无论从设计、雕刻到其文化内涵上在这期间均达到一个新高度。同年,寇化林彻底完成了成熟的绥棱花盆烧制工艺,该技艺被一直沿用至今。
1965年,绥棱陶以其特有的民间乡土艺术特色和纯朴、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给人们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亲和力,受到中外客商的喜爱,产品一度畅销到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大连、哈尔滨等国内大城市和包括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法属留尼汪岛等在内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大约10万件。(www.xing528.com)
1962年,土陶车间从耐火材料厂分离出去,成立了砖瓦厂,下设花盆等车间,寇化林仍然担任厂技术员。
1963年,我国著名泥塑艺人张景春两次来绥棱体验生活,搞创作,用黄黏土捏了一尊毛主席坐像,还捏了几尊佛像和几件花木兰从军的人物造型。
1962年以来,淡雅、俊秀的绥棱黑陶花盆博得了中外顾客的青睐,北京、上海等国内许多大城市都有它骄人的身影。1983年,以大木贤次为团长的日本群马县“日本友好株式会社”贸易代表团一行3人到绥棱洽谈贸易,购买绥棱黑陶花盆700箱。
值得一提的是,1967年在首届中国出口产品交易会中,周恩来总理也对绥棱黑陶提出了高度评价,他在看到这一散发着浓郁地域芳香,闪烁着丰富民间文化的艺术新品时,对陪同的外贸人员赞誉说:“黄土换黄金,何乐而不为。”万里在交易会总结时再次引用了周恩来总理的话,从此绥棱黑陶声名远播。
寇维军是绥棱黑陶创始人寇化林的儿子。1963年,年仅16岁的他刚走出校门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陶技艺。在继承寇氏祖传泥陶技艺的基础上,寇维军不拘泥于原有产品的造型与纹样,创造了挑花、压花、堆花、硬刻、深浅浮雕、刻陶、镶嵌、彩绘等表现技法。
1965年,寇维军设计的浮雕花盆在广交会出口到13个国家和地区。1974年,他的作品双层镂空花盆,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中国美术社指定绥棱制作8个大花盆代表8亿人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得到这个光荣的任务后,寇维军设计制作了8件绥棱黑陶双层镂空花盆。作品烧制成功后,绥棱县派出3名同志送往北京。1979年,他的作品双层镂空花盆作为礼品献给人民大会堂。同年,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寇维军设计制作的作品被评为全国11个名牌美术陶之一。1981年,他的黑陶作品被宋庆玲故居列为珍品收藏。1988年,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特约寇维军制作黑陶工艺品赠送给黄胄、启功、张君秋、董寿平、端木蕻良等各界著名艺术家,受到高度评价。
清华大学教授杨永善说:“绥棱现代黑陶是从寇化林开始的,他是主要创始人,他的儿子寇维军是继承者和传播者。”著名红学家端木蕻良在获赠寇维军的黑陶作品后欣然提笔写道:“我国黑陶文化已有5 000年历史,但制法早已失传,由山东寇氏四代维军同志锐力钻研,使之浮现于世。欣赏之余书此以贺。”可见,寇化林去世之后,寇维军是对绥棱黑陶发展和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也因此在200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绥棱黑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和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1977年,花盆车间从砖瓦厂分离出去,成立绥棱县工艺美术陶器厂,下设设计室、成型车间、刻画车间、干燥车间和煅烧车间,主要以生产花盆为主。厂址位于西门路北酱菜西院。厂区面积大约2 124平方米,厂房面积2 500平方米,职工179人,练泥机两台,开始使用电动成型机械。同年,毛主席纪念堂落成,要求黑龙江绥棱县烧制4个黑陶花瓶。接到这项光荣的任务,全厂职工奋战14天,烧制8个120型高45厘米、直径55厘米的双层通雕镂空花盆,最后精选出4个,县里派专人护送到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
1979年,企业拥有职工300人,由手工制作过渡到机械化生产,品种达三十几个,质量不断提高,年产量为四十多万件。
1979年春天,第二届全国陶器艺术展览会在上海中山公园举办。这是自1955年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陶瓷展览会后又一次大规模陶瓷展。这个展览犹同中国陶瓷艺术的百花园,各地陶瓷争芳斗艳。著名陶瓷产区景德镇、醴陵等地的传统陶瓷产品仍然风韵不减,全国各地的小型民间窑产的产品也魅力十足。其中,最引人注目和使人感到有新意的是贵州平塘的釉陶和绥棱出品的黑陶。就是在这次展览会上,绥棱黑陶被评为全国陶瓷十大名产品之一,引起消费者的青睐。从此黑陶业有了“西南有平塘,东北有绥棱”的佳话。绥棱黑陶花盆因市场需求猛增,带来了可观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寇维军离开绥棱后,开始在国内的部分省市传道授业,他在山东、北京、广州、江苏等地,先后组建黑陶研究所6个,帮助当地兴办黑陶企业16家,培养黑陶传承人2人、学员800多人。其中传承人邢葆东被评为国家级大师,并创建中国黑陶博物馆。目前,这些企业仍然使用绥棱寇氏黑陶的制作工艺,这对绥棱黑陶技艺在全国传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自1974年以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画报》《山东工艺美术》《山东画报》《人民画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报纸、杂志刊登过寇维军的陶艺作品,介绍其创作和传艺授徒情况。自从事陶艺制作以来,先后有3件作品获国家级奖项,获省级奖项5项,事迹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各种新闻媒体报道41次。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罗伯特在《文明与野蛮》一书中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要单拿一种活动来判断一个民族的文化发达程度,陶器要算最合适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的陶器,是文明的指数。然而,从1984—2006年,整整22年的时光中,作为中国现代黑陶发祥地的绥棱,在传承绥棱黑陶文化上却出现了断层。
分析原因,一是产品固有的特点。企业主打产品为单层和双层花盆,产品合格率太低,单层花盆甲级品率只达75%,双层花盆甲级品率仅达到50%,尤其双层花盆的出口率仅为30%,导致企业亏损运行。二是包装问题,企业有订单,可没有回头客商。主要原因是由于产品手工成型,个体之间都有差距,无法保持包装的统一标准,致使产品运输途中破损率太高。三是体制的束缚。企业产品的出口业务,全由外贸负责包办,企业无权也无法和客商进行磋商和联系。至关重要的产品价格,企业也无法自主决定。养成了企业只管生产,不研究市场变化,不重视经济效益。四是运营成本高,致使产生“胎里赔”。自1984年开始,企业先后生产饮料、配电盘、柳编、窗户套子、骨灰盒等副产品,但发展副业养不了主业,由于产销对接不上,不但没挣钱,反倒背上近百万元的包袱。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企业以副业养主业,绥棱黑陶也因此落入了低谷。企业进入低谷,致使技术人员外流,仅在1985年就先后有10多名技术人员纷纷“南飞”。随着技术人员的外出,绥棱黑陶的制作技术也开始流传,特别是1979年寇维军带着家人去山东德州,把绥棱黑陶的制作技术传遍了全国10多个省份。
2006年,绥棱黑陶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一时失去光泽、埋于泥土,艺人纷纷南下各奔他乡,绥棱黑陶这一神秘制作技艺开始流传。新的一届绥棱县委、县政府把拯救和保护绥棱黑陶摆上重要日程,全力推进,重点扶持,使绥棱黑陶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一是加大吸引力度。时任县委书记李哲韬、时任县长宋树生多次给在外绥棱艺人打电话进行沟通联系,并先后3次组织人员去广州、辽宁等地进行走访,鼓励他们回乡创业,重新叫响绥棱黑陶品牌。在县委、县政府的殷切期望下,2006年以来,原绥棱工艺美术陶器厂技术员尹伊君、原绥棱工艺美术陶器厂厂长裴龙和寇化林之子寇维军先后回乡创业,兴办了绥棱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黑龙工艺黑陶厂和绥棱黑陶研究所。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建立绥棱黑陶艺术网,参加哈洽会、广交会和深圳文博会等大型商务活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联系等方式,全面加大绥棱黑陶的宣传力度,扩大绥棱黑陶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提高绥棱黑陶的品牌效应。绥棱县工艺美术陶瓷厂也被哈尔滨师范大学和绥化学院确定为“产、学、研”协作单位和教学实验基地。特别是“绥棱黑陶制作技艺”以其高含量的学术价值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入选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绥棱陶源陶文化艺术开发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作品连续多次获得大奖。侯力平与尹伊君合作设计《二龙戏珠》在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荣获“百花奖”银奖。侯力平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2008年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他设计制作的黑陶作品《龙纹尊》在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和银奖,他的《浮雕龙》系列作品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古典家具收藏品博览会“中艺杯”金奖。上海世博会、中俄商品博览会等许多重大的商贸会都留下了他设计的黑陶,并先后荣获省以上的金银奖20多次。他的黑陶作品多次成为省政府的礼品送给国际政要。2010年,一部较为完整地记述绥棱黑陶制作技艺和艺术风貌的著作《绥棱陶艺》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它的问世彻底弥补了绥棱黑陶只有实践而无理论研究和总结的遗憾。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侯力平。
2006年10月,裴龙建起了黑龙工艺黑陶厂,由绥棱黑陶第五代传人孟庆义任技术厂长。该厂集结了原县工艺美术陶器厂的技术精英,在弘扬绥棱陶镂空通雕艺术的同时,努力将民族文化底蕴付之其中,并采用多种工艺方法,充分表现多种优美的艺术效果和内涵,使作品具有逶迤曲折、自由生动、刚柔相间变化丰富之特点。产品主要销往省内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以及辽宁、北京、山东等地。先后研制了仿金、仿铜、仿古、硬刻、描金、雕塑等一系列黑陶新产品。2008年,为庆祝北京奥运会召开,他们成功地制作了国内罕见的2 008毫米高的“中华龙瓶”。2011年,裴龙不幸车祸而亡,黑龙工艺黑陶厂因无人管理而停产。
2007年,绥棱现代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成立,总经理是刘兴印。他先后申请“黑色陶器制备方法”“炎黄陶制备方法”两项国家专利,主持设计研发的鼎、方尊被钓鱼台国宾馆收藏、陈列。他的陶艺作品多次获得省以上大奖,企业被评为黑龙江省小明星企业。基于对黑陶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大会上,他被选举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2008年8月,绥棱县职业技术学校黑陶实训基地成立,后来引入个人投资,建起了绥棱县龙升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公司由个人经营,但要无偿培训职业技术学校黑陶专业的学生。2011年后,由1955年出生的孟庆义担任绥棱县职业技术学校黑陶专业专职教师。5年来,共培养出优秀人才50多名。学生的作品在全国职业技术成果展上被评为“金奖”,在东北三省文化博览会上被评为银奖。自此,绥棱黑陶生产企业达到4家,年生产能力10万件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