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以本土生产、生活为服务对象,以本土和周边民族地区为主体消费市场的工艺生产格局已被打破。全球化、现代化、科技化的因素迅速进入海南岛地区,使得海南黎族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生存境遇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商品经济、信息传播、现代科技、资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等诸多要素扭结在一起,形成了目前海南黎族土陶产业现状的生存境遇。在考察了黎族土陶的产业现在后,笔者清楚地认识到:黎族土陶如果想要进一步地发展壮大,就必须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借鉴其他有着广阔市场的土陶类产品的成功经验。不仅需要对自身的产品进行创新和改造;也需要结合当地的特点,发挥自己特有的资源环境优势,以多元化的形态存在。
首先是为土陶找到发展出路,将其品牌化,打造明星产品。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引进创意人才,为黎族土陶带来创新和变革。刘梅珍告诉笔者,她们合作社的制作者都是村子里的妇女,文化程度不高,只会按照旧有的产品样式来制作,不懂什么是设计和创新。很多时候她们也想对现有的产品做一些改变,进行一点小小的改进,但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只好在配件或是纹饰上做简单的改变,本质上并无太大的差别。然而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愿意到乡下的合作社工作,即使有个别愿意来的,也因为报酬不高导致了人才的流失。现在对于刘梅珍来说,她们几个妇女只好在闲下来的时候多去集市走走逛逛,看见别人好的造型就买下来,带回来作为参考,对于土陶的创新和变革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其次是不断拓展旧有的消费使用模式。黎族土陶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作为炊具、盛器这种旧有的使用状态被制作出来,同时在消费者原有的思维中这种原始的陶器也就是应该作为煮锅、蒸饭器来使用。这种由制作者和消费者双方带来的所谓的习惯性思考,在无形之中将黎族土陶这一产品的形态固定化。这种周期性的制作、固定化的使用,最终带来的将是消费的减少,甚至是止步。所以对产品的扩展式应用在黎族土陶身上显得尤为重要。设计师杨凯已经开始考虑用这种土陶器作为盆栽,一些大的公司也会拿这种土陶器作为盛水器或是种盆栽,但是这些仍然是不够的,更广阔的市场需要我们去开拓。
最主要的是结合当地旅游业充分发掘少数民族的文化。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的是三亚市天涯镇布曲村(黎族村)的董福生,他在2008年成立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习所。由于天涯镇距离三亚市的旅游景点天涯海角比较近,董福生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展示馆建在了旅游景区旁边自家的土地上。据他说,之前有很多游客来游玩时会顺便了解黎族的土陶,或是参与制作,或是买走喜欢的器物。然而由于游客越来越多,车辆随之也逐渐增多,政府计划征用这一片土地扩建停车场,迫使传习所不得不关门,他只好把这些东西搬回自己的家中。然而由于中间有一段车程,游客在游玩结束后并不是很愿意继续驱车前往,导致土陶销量一路下跌。可见与当地旅游业的结合是黎族土陶的一个重要销路。海南岛本身旅游业比较发达,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孙如强告诉我们,昌江每年都会推出限量版黎陶,把陶器作为传达、继承文化的载体,并配上介绍相关知识的小手册,带动昌江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把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录制成影片,每日为游客定时播放。(www.xing528.com)
最后是文化的宣传影响,自从《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以后,尼西土陶就不断受到追捧,很多产品供不应求。黎族土陶之所以无人问津是因为宣传的力度不够,很多手艺人并没有发现它的特殊价值,没有找寻它带给我们的内在东西。传统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实用功能的下降,但其背后的旅游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提升。传统的黎族制陶承载了整个黎族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人们可以通过传统的手工艺来认识生活在孤岛上的这个民族和它的文化特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黎族原始手工艺之所以存在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民艺学家将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生活功能描述为复功用性、使用价值、造物思想3个方面。这3个方面的背后涵盖了手艺人的生存状态和功利追求。当民族民间艺术地域生存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其复功用性、实用价值、造物思想随之发生变化,因而追求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就黎族土陶而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它的生活功能的实现发生了明显的变异:由本土消费直接实现变为“他者”购买、意义消费和货币形式的直接实现。由一种实用性的自给自足变为一种意义上的收益。这样的变异就使得复功用性缺少了先前所具有的人文情怀,实用性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装饰效果变成了实用性的主要表现形式。造物思想也随着满足“他者”的需求而变得去民俗化。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再现与重构,需要从根本的生活功能出发进行再现与重构,复功用性更加有人文情怀,装饰效果更加美观、突出,造物思想更具生活哲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