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统民族民间手工艺逐渐回归我们的视野,黎族的原始土陶器再次受到人们的追捧。但是这时土陶的使用状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很多购买者是出于自身的喜好,或是装饰家居。例如,2015年5月份在昌江黎族自治县叉河工业园成立的海南农垦林产集团宝昌分公司门口两侧,就放了两个黎族的土陶罐,以求新公司能够财源广进。这家公司是做海南橡胶木材加工的,董事长董敬军认为,集水就是集财,只有集财水,公司才会挣大钱。所以在揭牌仪式前,董敬军专门驱车前往刘梅珍的黎族陶制品专业合作社购买陶罐。另外,在海南的其他地区笔者也看见了类似的将土陶放置在室外场景之中的做法,如三亚力科森林公园的入口处、三亚民俗博物馆门口、三亚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走廊上。他们都是希望借此来表达本岛的黎族文化,也是对本土文化的传播。
另外,在邦溪镇芭蕉村,大学生村官、村支部书记助理李小媛告诉笔者,这里正在进行“美丽乡村计划”的建设活动,其中包括营造具有黎族风格的环境与建筑。他们一共使用了17件土陶(均是从刘梅珍负责的昌江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购买的),放在乡村旅游客房里,已经完全改变了土陶原有作为盛器或炊具的使用状态,而是改做了盆栽,目的也是为了营造室内环境的氛围。海口“黎之语”创意工作室负责人杨凯近年来一直致力探寻海南少数民族文化,希望从中找到设计元素、设计灵感,设计出更多让人们喜爱的产品,同时也宣传黎苗文化。面对即将断代的少数民族文化,杨凯认为自己有义务去保护、挖掘与发扬这种海南特色民族文化。2016年1月,杨凯的黎之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他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不断开发有创意的产品,也包括旅游产品,为海南黎族文化的传播及保护贡献力量。
目前也有一些销售者并不是土陶的制作者,他们这样做是出于自身的喜爱或是对店内商品的补充。由于整个生存环境的改变导致了黎族原始制陶业的衰落,或是自然损耗,或是被直接丢弃,只有少部分被旧货商买走,进入了旧货市场。然而,社会上爱好收藏陶器的大有人在,但对一些以功能为主的民间陶器却少有问津。目前对于黎族土陶器收藏最好的是白沙河谷博物馆。馆主袁金华原本是邮电局局长,早些年下乡进村送信,看见当地人家里好看好玩的小工艺品,就会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去换来,久而久之收藏成了他的兴趣爱好。1992年,袁金华在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建立了白沙河谷博物馆。博物馆约占地120平方米,包括黎、苗、汉族的饰品、农具、器皿等共3 888件。其中,旧石器、本土陶器、海捞瓷500多件,是海南本土文化精华最集中、最典型的藏馆。由于一个人忙小过来,他雇了6个人帮忙,为了收藏袁金华耗尽了自己的工资和家中的“老本”,以及一生的心血。(www.xing528.com)
尽管年轻的一代正在探索,但是缺少市场的引导与调控也很难形成规模。市场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动机与试金石。在土陶逐渐脱离现代生活的今天,迫使我们必须不断去开发其新的使用价值,找到其发展方向。只有这样它才能在市场中存活下来。文化产品本身应该是给文化带了更多的附加值,不能成为文化的附属品。文化产品应该与现代生活找到更多的契合点,更好地存在于现代文明中。
现在很多地方开始提倡文化交流,就是把自己的流出去,把别人的交换回来。但是目前,有些文化交流越来越徒有其表,只是为了交流而交流。这对民族民间工艺来说是一场灾难。把别人好卖的交换进来,丢弃掉自己世代相传的技艺,这就误解了文化交流。文化交流的初衷,是推广自己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情怀,让其他人相信和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民族民间工艺存在的必要性。把文化交流搞成贸易交流是万万不可的。土陶手艺人必须具有对本民族的激情。如果我们面对生活的世界缺少激情,而一味地去引进外来的事物或是改革创新,我们将失去这一传统的本色,进而会失去我们的家园。十字军东征把欧洲文明带入亚细亚,文化本身就具有侵略性,它会加剧所丢失的来弥补所想得到的。这就是在文化交流中不得不面对的文化渗透问题。就文化交流本身而言,它对于文化的传承与保鲜是十分重要的。文化渗透是一种对于文化所产生的功利性认识。外族优秀的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民族民间工艺在经济利益上的困境,不丢弃民族文化的话语权便不会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妄自菲薄的用外来文化轻视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表现。黎族土陶目前也正处于这种文化交流的节点上,该怎样发展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