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自古就有“女制陶男莫近”的说法,到了现代社会,这种严格的界限已经慢慢模糊化,一些黎族的男子在农闲时也会帮忙从事一些制陶工作,甚至一些汉族人也跟着学起了这门手艺,并认为这是一门手艺,需要传承下去。刘梅珍成立的合作社已经由原先的8名妇女增加到了现在的15名,其中还包括黎族年轻的男性。乐东的邢孔芳也是汉人,早在1981年就跟着父亲和叔叔学习制作黎族的土陶,—做就是30多年。
同时,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黎族的土陶制作技艺,一些职业学校、大学都开始与昌江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开展黎陶制作实用技术的培训。这样一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黎族的土陶文化,二来也让黎族的妇女对土陶的制作有更好的学习与掌握。据笔者了解2015年11月21—25日,海南海燕职业培训学校开展的黎陶制作实用技术培训班在合作社共培训了50名黎族妇女,年龄在20~50岁之间,大多是小学或初中毕业。学校教会了这些妇女更好用的工具、更实用的技术,甚至还有造型纹饰的设计。
而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局的袁倩倩也告诉笔者,他们每年都会定期举办黎族贴筑法制陶技艺培训班,并亲自去演示烧制过程,以求让更多的人了解黎族这项传统的技艺。一般培训班的规模都不大,人数控制在100人内,主要是请附近村子里会做陶的老人前来示范。2015年的培训班是在8月10日举办,由于天气比较炎热干燥,陶器干得较快,烧制则是在14日举行的。2016年3月3日,三亚市副市长许振玲到天涯镇布曲村黎陶传习所指导黎族土陶开展方案。4月13—20日,三亚市文化局在布曲村还举办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培训班。(www.xing528.com)
在土陶的传承与保护上,民间的手工艺人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希望把这一民族地域性文化产品保存并延续下去。他们世代制作土陶,采用家庭小作坊进行小规模生产。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往大城市工作,学习土陶制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多数参与制作的手工艺人都在40~60岁之间,长期的体力劳动已经消耗了他们的身体,但是没人继承,他们还要继续工作下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批的汉人进入土陶生产行业。他们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更加精湛的工艺去生产黎族土陶的经典器型。他们的到来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黎族土陶在材料和工艺上的坚持,但是在客观上为黎族土陶行业注入了活力与新鲜血液,为土陶的保护贡献了力量。个人的努力并不能磨平时间带给黎族土陶的侵蚀,黎族土陶的生产还是处在消失的边缘。为了使这一地域性工艺文化产品得以保存和延续,当地政府开办了一些黎族土法制陶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让年轻人感受到了土陶制作技艺的魅力。国家授予这些手工艺的继承者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一系列的称号,提升手工艺人的社会地位,这对于旅游业和土陶产业的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虽然政府与个人做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对于黎族土陶的保护与传承仍是远远不够的。怎样吸引年轻人对于黎族土陶的兴趣,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工作。首先,年轻人需要更好的生活环境,土陶作坊的标准化与风格化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年轻人需要更高的收入,打开土陶市场才能使年轻人获得更好的收入。再次,让年轻人感受到手工艺带来的吸引力与成就感也是很重要的。黎族土陶必须与旅游艺术市场挂钩才会被保存下来。海南各高校的艺术系开设黎族土陶的基础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