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因为陶器是主要的生活工具,昌江黎族自治县保突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做陶。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的黎族社会中,会做陶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加上制陶的原料缺乏,这些妇女大都已不再制陶了,坚持下来的在整个海南黎族地区已寥寥无几。笔者在采访昌江县文化局主任孙如强后,得到了以下的回答:
目前,海南黎族的土陶生产主要集中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也是目前海南省对于黎族土陶生产制作主要扶持的地区,像白沙、乐东等地区也有做陶的,但政府的人力物力投入相对较少。而在昌江县的王下、七叉、叉河、石碌、十月田5个黎族乡镇中,目前还在做陶的村庄全部分布在石碌镇的太坡地区。由于制陶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乐观,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这项手艺了,不过也有一些黎族妇女依然在艰难地制作着。2015年,保突村成立了昌江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主要目的就是让这些闲在家中的妇女聚在一起做陶。负责人是刘梅珍,能成立这个合作社她付出不少努力,很是辛苦。
(一)东方市东流镇东新村
东方市东流镇东新村,位于海南岛的西海岸,由于这里相对较为闭塞,交通经济并不是很发达,对于黎族原始手工艺的延续和使用较为完整。笔者第一次来到这个村子时,在村口就发现黎族的妇女坐在家门口的草席上织布,这种布又叫“黎锦”。而整个村子对于土陶的制作使用也较为普遍,只是随便在村中转了转,笔者就发现了正在院子中制作土陶的林玉梅大姐,林大姐1964年12月14日出生,初中毕业。和丈夫洪兴理共育有2女1男,都已结婚,子女中并无一人还在学习制作土陶,平时家中只有夫妇二人。下午天气较好,林大姐就在院子里做一些土陶,待烧好后挑到当地的集市上去卖,以补贴家用。另外,在仅隔了一条小路的一户人家中,笔者发现了院子里晾晒的泥土,户主洪球让告诉笔者,这些泥土都是自己妻子林春兰做陶用的。由于自己身体不太好,全家就靠妻子做陶的收入来维持生活。二人共育有1女2男,也都已结婚,也并无一人还在学习制作土陶。
(二)三亚市天涯镇布曲村
三亚市天涯镇布曲村这是一个靠近旅游景点天涯海角的黎族村落。2008年2月,村民董福生将村中几位会做陶的老人集中起来,成立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习所。原址建在天涯海角景区对面的自家土地上,有一些游客在游览后会去该地参观土陶的制作,或是亲手参与制作过程。但是近两年,由于景区的游客接待量不断扩大,政府决定扩建景区的停车场,传习所所在地正好被划在拆建范围内,董福生只好将传习所现搬至村子里,在自家屋前重新建了几百平方米的棚子暂时作为制作场地。这里离景区开车需要十多分钟,搬至这里后,每日的参观者和游客逐渐减少,久而久之一些老人就不常来做陶了。布曲村制陶者名单如图表5-1所示。(www.xing528.com)
表5-1 三亚市天涯镇布曲村制陶者名单
资料提供:董福生。
(三)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新民村
笔者在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新民村发现了属于最早一批跟着黎人学做土陶的一位汉族人—邢孔芳(男,汉族)。1955年5月出生的他,已经做了30多年的土陶。由于受到汉族的影响,他家已经开始使用慢轮制作土陶,使用的黑色泥土也是从外面购买来的,制作着黎族家庭中常用的器物。同时,他还搭建了一座长15~16米、宽2米、高1.8米的龙窑,花费在10 000元左右。平日里妻子成运帮他一起做活,在简陋的工作棚中夫妻二人一起工作,有序地进行着每一项土陶的制造工作。夫妻二人共有4个孩子,2男2女。但是因为做陶并不怎么赚钱,所以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来帮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