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日本人都要去寺院或神社参拜。这种参拜,有一个专用的名词,叫“初诣”。
从隋唐时期开始,日本派遣了多批遣隋使和遣唐使漂洋过海到中国学习,几乎把中国整个的社会制度与文化搬到了日本。自然,也把中国的历法传承到了日本。
所以,日本人过去过年,和我们中国人一样,过的是农历新年,也就是“春节”。
这一过,就过了很多年。
那么,日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抛弃了中国的“春节”,开始过上元旦新年呢?
查了许多的日本史料,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说法。唯一比较可靠的是,明治时期,日本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实施明治维新,废除了中国农历的纪年方式,而采用了西方的太阳历,也就是目前我们中国也使用的“公历”。
从那个时候开始,日本开始逐渐放弃了“春节”,随同西方社会,以1月1日作为新年的第一天,过上了“元旦新年”。
但是,这一转换过程似乎持续了几十年,因为一直到昭和初年(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农村还有过“春节”的习俗。
全世界目前依然将“春节”作为新年开始的国家,还有9个,包括新加坡、韩国与蒙古国等。虽然日本人已经不再过春节,但是在日本的日历上,依然每年算出中国的春节那一天,标注上“旧正月”三个字,告诉国民:这一天,是我们过去的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要“初诣”,那么,日本人的初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史料说,日本古代有一种习俗,就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或者正月初一,一家之主要到附近的神社挂上自家的灯笼,求佛祖菩萨或神灵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大年三十挂灯笼,叫“除夜诣”。正月初一挂灯笼,叫“元日诣”。
但是,日本人全家出门去参拜寺院与神社的“初诣”,一般说法是从江户时代(中国明清时期)开始。到了明治时代,正式定型。
为什么会在明治时代定型呢?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明治元年(1868年)颁发了一道“神佛分离令”。在这之前,日本实行的是“神佛习合”,也就是神道与佛教不分,实行合祭,反正都是神灵保佑。比如我们去京都清水寺参拜,发现大雄宝殿的背后居然有一个“地主神社”。这就是古代“神佛习合”习俗留下的痕迹。(www.xing528.com)
自从“神佛分离令”颁布后,你是去参拜寺院,还是去参拜神社,就需要做出选择。这样一来,唤醒了国民参拜的意识,于是正月初一如何“初诣”,开始成为社会话题。
其二,在明治时代,日本开始引进西方的轨道交通,大力发展铁路和地铁。这就使得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去郊外的著名寺院和神社参拜。正月初一参拜带旅游,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初诣”其实不只是指正月初一,而是从正月初一的零时开始3天,都算是“初诣”的时间。
那么,“初诣”时有什么规矩呢?
其实,无论是去寺院参拜,还是去神社参拜,规矩都差不多。
参拜前,要在家里先“洁身”,也就是要洗澡,把自己整干净。然后到寺院或神社前“赛钱”,也就是捐香火钱。
捐香火钱有一个讲究,不是你捐得多,佛或神灵给你的保佑就多,而是要讲究“缘”。日元的货币单位“円”的发音,与“缘”相同,都念作“EN”。而5日元(五円)与“御縁”(缘分)都念作“ごえん”。所以,许多日本人,尤其是还没有恋人的年轻人或者正在恋爱的人们,初诣时,都喜欢投5日元的硬币,求一个“姻缘”。客气一点的话,也可以捐一个50日元。
穿什么衣服去参拜呢?过去自然是穿和服,现在穿和服去的人少了。但是,如果女子穿和服去参拜的话,头上一定要戴一朵花。而男子手里则要拿一把折扇——这是腔调。
整个初诣的形式,一般都是在佛祖菩萨或神灵前许愿,然后去抽签、撞钟,最后去求一个护身符。
日本的护身符品种繁多,功能各异。开公司做生意的,求“商卖兴隆”符;怀孕的,求“安产”符;开车的,求“交通安全”符;要升学的,求“合格”符;没啥目的的,也可以求一个“家人安康”符。
初诣期间,寺院与神社附近的店家都会临时摆摊,卖各种小吃,如同中国的庙会,煞是热闹。
我在新年元旦,去了东京的浅草寺。浅草寺是东京最大的观音寺院。我老家是在浙江省舟山市,舟山有一个著名的佛教圣地普陀山,普陀山是中国最大的观音菩萨的道场,我在22岁的时候,写过人生的第一本书,叫《观音文化研究》,所以与观音文化很有渊源。
我觉得,新年伊始,感恩佛祖菩萨的保佑,给自己的新年许一个心愿,是很美好的事情。人是需要有信仰的,有了信仰,就会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对于自己的言行会产生一种自觉的约束,同时也给自己一份向前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