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哲学思想解析:不受命而守本分

孔子哲学思想解析:不受命而守本分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受命”即不接受既定的命运,不守本分。

孔子哲学思想解析:不受命而守本分

论语》中,孔子说“命”的文句除有命令、政事、生命、寿命等含义的“命”外,有关义理之“命”主要有以下六处,值得分析。

1.五十而知天命。(2·14)

2.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16·8)

3.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20·3)

这里,应当着重注意孔子“知天命”的背景,须知“五十”之时,正值孔子仕途得意,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一年后升司空,又升大司寇,至五十六岁兼摄相事而洋洋“有喜色”。可惜好景不长,终致抛乡离井周游列国。回顾这段史实,如果把“天命”理解为天的旨意,那么,孔子为何既知天意而依然逆天行事,颠沛流离却奋斗不息达十四年之久呢?有时候,他虽“知其不可”,始终勉力为之。为什么?答案在于:他的内心充满理想,充满对未来的希望,充满浩然之气而唯道义是从。因此,他所知的“天命”绝非主宰之天的“命”,而是道义之天的“命”。换言之,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知的是道义之使命、历史之使命。

同理,所谓“三畏”,“畏天命”是敬畏道义之天的命,即敬畏道义的准则、道义的力量和循道而行的结果;“畏大人”是敬畏大人明道识义,秉持道义,普行道义;“畏圣人之言”则当然是敬畏圣人的道义之言了。

孔子既将道义与“命”契合在一起,那么,“不知命”即不知道义,势所必然地“无以为君子”了。

4.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这是孔子探望重病缠身的弟子伯牛时发出的感叹:“这样一个好人竟然得了这样可恨的不治之症呀!”叹息中夹杂某种疑惑,以致从俗言“命”。此“命”确实带有某种不可知的“命运”色彩,但它只是为孔子临时提供了一个对“不该发生而竟发生的事”深表遗憾的发泄空间,不能就此拔升到世界观认识论的高度加以评析。

5.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11·19)

“不受命”即不接受既定的命运(读书入仕),不守本分。由此也可见“命”是由人自己掌握的。

6.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14·36)

这番话,缘起于公伯寮在鲁国的当权者面前贬损孔子的爱徒子路。大夫子服景伯向孔子反映情况,并表示自己还有能力灭寮。孔子答话的方式,颇似当年林彪“九·一三”叛逃中毛泽东周恩来请示的回复:“天要下雨,娘要出嫁,由他去吧!”“天雨娘嫁”是政治隐喻,“道行道废命也”则系政治判断。这里的“命”,实际上是指时局、大势,或者还包含着一点规律之意。所以,孔子认为像公伯寮这种阴险小人是无足轻重,难以影响和改变大局的。

易传》说“命”,总计十六处。具体如下:

(一)寓命令、诰示、上谕、嘱咐等义者七处:

1.王三锡命,怀万邦也。(《象上·师·九二》)

2.大君有命,以正功也。(《象上·师·上六》)

3.城复于隍,其命乱也。(《象上·泰》)(www.xing528.com)

4.无不利,未顺命也。(《象上·临》)

5.裕无咎,未受命也。(《象下·晋》)

6.君子以申命行事。(《象下·巽》)

7.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系辞上》)

(二)涵道义、哲理之思者九处:

1.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彖上·乾》)

2.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彖上·无妄》)

3.天命不佑,行矣哉!(《彖上·无妄》)

4.利有攸往,顺天命也。(《彖下·萃》)

5.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象上·大有》)

6.君子以致命遂志。(《象下·困》)

7.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系辞传》)

8.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传》)

9.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我们现在要重点研讨的是《易传》中有关道义、哲理之“命”,以便与《论语》相对照。

首先,命,包括性命、天命,与道义息息相关。因为孔子明确指出,《周易》的要义就在于“顺性命之理”;“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它告诉我们:第一,为求道德的和顺,必须明白道义,通晓事理。第二,只有极其深入地探究掌握义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完善人性,进而达成符合于道义要求的结果,即所谓“命”。至于“天命”,亦如前析《论语》之所云,意味着道义之“命”。所以,《象下·困》才会有“君子以致命遂志”的表述。其中的“命”,不仅意味着生命,而且意味着道义的使命。或谓“天命不祐”是否散发着受天主宰而人则无能为力的“宿命论”气氛,回答当为否定。须知孔子早就对“祐”字作过明确的定义,指出“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以道义为象征的天,顺之则祐,逆之则否。所以,“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利有攸往,顺天命也”。

通过研析《易传》关于命、天命、性命的论述,人们惊奇地发现,命与性和天一样,居然也在运动变化,从而是可以改变的。对此,《易传》阐释精义,侃侃而论。其一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道即天道,天道运动变化,性命亦须相应运变而不断修正。其二是“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遏恶扬善就是修性行德,它顺天之道,美人之命。“休”具美好之义,历来许多易学家基于天命不可改变的唯心观,将“顺天休命”解释为“顺应天之美命”。其实,“休命”与“顺天”对应,“休”是动词而非形容词。“休命”者,完美人之命、改变人之命运也。其三是“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要求“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理,理须不断探究;尽性,性当不断修正;于是,命随之不断改变,不断完美。其四是“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当时“革命”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而仅为动宾结构的普通词组,“汤武革命”,即商汤、周武分别革掉夏桀、商纣的王命。试想王命亦可变革,还有什么人的命不可变革呢!这确实是一个基于历史实践的伟大理论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