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同学们:
大家好!
看到你们,我就会想到童年,也记起了小学毕业时一位老师的大声忠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当时生活艰难,不少孩子都想早点长大,找个吃饭的工作。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当然重要。如今情况大变,光抓数理化片面了:应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此,我要向大家介绍一本富有中国特色、促进全面发展的“数理化”百科全书。它讲的“数”是思想的“数”——心中有数;它讲的“理”是人生的“理”——言行合理;它讲的“化”是天下的“化”——知文识化。这本书名叫《周易》,古人原先用来占卜,推断吉凶祸福。现在街头巷尾也还有人打着《周易》旗号占卦算命的,千万不可上当受骗。要知道这本书后来经过孔子精心传述讲解,加进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被弟子们记录下来编集为《易传》,与原来的古经合在一起,推陈出新,已经成为一部讲道德、明哲理、通智慧的宝书,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经典。最重要的,它教我们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怎样做人,指引人们朝着聪明、正直、高尚的方向前进。
首先,孔子通过《周易》告诉我们:做一个聪明的人要“心中有数”。因为一切事物、一切情况都与数相关。比如教室的大小、年级的高低、学校的规模,以至家庭状况、社会结构、城市建设、国民经济等等,没有一个数就不能反映实情,解决问题。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字世界已经来临。而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早对数的神奇功能作了精彩的论述,他把从一到十的十个自然数分成天数与地数,即奇数与偶数,五组数字两两对应,相互组合,模拟运动变化,妙不可言。他认为,数有天地之分,又有顺逆之用。顺数,用来总结过去,研究历史经验;逆数,可以展望未来,推断发展趋势。举例说,你这几天学英语单词,今天已会背十五个了;昨天呢,十个;前天刚开始只有五个。回顾总结,你每天记住了五个单词。这就是“顺数”。由此,我可推断你明天单词数量将达二十个,后天呢,二十五个……这就是反过来“逆数”。《周易》的数不单是数学的数,而且更是融合时空、解放思想的“数”。数以象显,象以数成。无论气象、物象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以及人造图像,都离不开数。讲气象,有温度、湿度、风力、雾霾度等数;讲物象,有大小、方圆、厚薄、长短等数;天地变化有数,社会发展有数,图像描绘也有数,比如我画个圆圈,外形是圆线一条,其中却包藏着无数个点。再内接一个三角形,不断增加角数。到了数不清角的时候,多角形就变成了圆形。《易传》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多角形运动到尽头,即“穷”的时候,它就变成圆形,全线畅通,长久稳定。这里又提出了数与时的问题。时中有数,数随时变。时能够反映数,数可以推演时。说到大范围的“时”,比如八十年前,日本侵略中国,当时的《义勇军进行曲》(现在的国歌)就高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必须“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今天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圆梦的时候,任务转为改革开放,和谐发展。而小范围的“时”,如你们快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更要全面发展,做好升学准备。再小的“时”呢,比如下午四点钟放学,就是休息、吃饭的时候,晚上七点钟到了复习功课的时候。所以,数联系着象,还联系着时。心中有数、有象,会激发人的无限想象力,让思想张开翅膀,在寻求真理的天人之际劲健飞翔。这样,你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看清“时”的特点,明白事物正在怎样运动,发展到什么阶段;看准时的火候,当事物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刻,抓住时机,及时采取措施,用成语说就叫“彰往察来”“见微知著”“见机而作”“当机立断”。《周易》归纳为两个字:通变。
聪明还应正直。正直的人,要言行合理。孔子在《易传》中指出,言语和行为是正直的人打开生活大门的枢纽。因为你的讲话虽然出自个人,但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都在听。你的行为看来并不显眼,但行为必然产生后果,留下永不消失的信息,不断影响社会民众。因此,言行关系到你能否获得人们的赞美、同情与支持,或者受到反对、厌恶与羞辱。正直的人,一言一行都经得住社会的评审、历史的检验。有些言行甚至惊天动地,流芳百世。比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句句震撼人心。西湖杨公堤上还建了个于谦祠,纪念这位铁骨铮铮的明代正人君子。他写的一首《石灰》诗可能大家都会背:“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碎骨粉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身清白,什么也不用害怕!于谦说的有理,所以声震四海;于谦做得有理,所以气壮山河。那么,怎样做到言行合理呢?孔子又告诉我们两个字:中正。“中”就是最恰当,最适宜,不左不右。“正”就是站稳脚跟,坚守正道,不摇不摆。中正存心,必定言行一致,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信敬业,最终公平合理,无私无畏。“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你讲话做事公平合理,当然能够“走遍天下都不怕”了。
聪明、正直,进一步迈向高尚。高尚的人必须知文识化。“文”是什么?孔子在《易传》中解释:“文”表现“相互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关系。“文”的根本要求是平等对待,和谐交往。夏天的夜晚,我们仰望长空,满天星斗交织成一副灿烂图景。星星会集,和谐均衡,往来顺畅,平静安宁;这就是“天文”。观察天文,了解天文,我们会懂得春夏秋冬、四时周转、日月星辰、顺序运行。再看我们这个社会,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工农商学兵,相分还相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向着共建文明的目标携手前进,这就叫“人文”。观察人文,认识人文,目的在“化”,化成一个“真善美”的天下,化成一个富强、文明、公平、正义、民主、法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下。这样的“知文识化”,才是真正的知识,真正的文化。知识反映人类的认识能力,文化体现人类的创造能力。它需要人的觉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用孔子的话说还是两个字:“成位”,在自己的现实岗位上把工作完成得最好。“位”有高低,无法平等,但争“位”的机会应当平等,“成位”的职责也是平等的。作为小学生,将来你可能取得不尽相同的“位”,如先当工人,以后可能当厂长,当市长、省长甚至国家主席。你完全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和素质,合规合法地去竞争合适的岗位,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站好当时的岗位。(www.xing528.com)
“数、理、化”这三个长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常青树上的伟大思想硕果,依托它们的树干称作德(内心自觉),生发树干的根称作道(客观感悟)。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认为道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孔子则在《论语》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能听到道的确切的完善的解答,即使晚上死掉也心甘情愿。孔子正是怀着这样坚定的意念,终于在晚年研究传述《周易》过程中豁然开悟,归纳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的不朽命题。一阴一阳,概括了世界万物生成、发展、运动变化的两种因素、两种形式、两种状态、两种能量、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比如有天就有地,有男就有女,有火就有水,有父母就有子女,有老师就有学生,有正数就有负数,有物质就有反物质,有能量就有暗能量等等。它们相互来往、交流转化。孔子由此进一步推演出天道、地道和人道。天道反映自然规律,要求阴阳交和;地道展示事物情性,要求刚柔相济;人道体现社会准则,要求仁义兼行。孔子倡导的这个效法地道、遵循天道、实践人道的“三才之道”,总结了他生前两千多年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积淀起来的精神财富,开通了他身后两千多年继承发展这一光辉传统的思想长河。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核心正是持续弘扬以“天人合德”为教化准则的“三才之道”的历史传统,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圣哲之道”的道统。坚持这一道统,确立理性文化信仰,将从根本上坚定我们的民族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与时俱进、“化成天下”的终极目标自信。三才之道世代传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周易》精华示意图
(与杭师附小高年级学生约两百人对话怎样做人,2015年5月于杭州)
附记:四十分钟讲课后,杭师附小又择日举行了一次学生代表座谈会,交流心得,提出意见。大家反映有些“似懂非懂”。经补充说明,初获理解。看来,倘对有关教材、教法适当研究改进,通过选择性的《周易》进课堂以求“少年知善美”,非不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