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易正学孔子哲学思想解读》,感悟世界,开启智慧之道

《周易正学孔子哲学思想解读》,感悟世界,开启智慧之道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模拟世界、认识世界、化成世界、会通世界,皆有赖于感悟世界。从“立象”到“尽神”是一个从圣人存意到智者得意悟道的完整过程,也是一个意境不断提升的过程。正是经过层层造作,不断积累,不断深化,“得意”方臻完美。现依次阐述得意之途径如下。由此得意以体察世界,岂能无感?一言以蔽之,欲得灵性之意,必复三才之道而合德天地。因为无论智性之意、慧性之意,或者德性之意、灵性之意,皆须凭借“心”的运化,即大脑的活动。

《周易正学孔子哲学思想解读》,感悟世界,开启智慧之道

易传》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模拟世界、认识世界、化成世界、会通世界,皆有赖于感悟世界。怎样获得感悟呢?感悟是认识的升华,认识的升华借助于意念的精深化。至精至深的意念,《易传》谓之“圣人之意”。这种“圣人之意”单靠经文是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因为诚如孔子所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孔子继而发问:“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接着又自己回答:“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他告诉我们:圣人之意尽在象中,它同六十四卦的布局、卦辞爻辞、变通尽利、鼓舞尽神相互联系,共同构建超凡脱俗的意境。关于“鼓之舞之”,历来的易学著作一般地释“鼓”为鼓动,激励情绪;释“舞”为手舞足蹈,以示兴奋。其实,对“鼓舞”的诠释应同其后的文字结合起来:“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鼓者,以言辞点明(敲响)天下事物的运动;舞者,以行为实施化裁变通。两个方面统一掌控于人而显神明。从“立象”到“尽神”是一个从圣人存意到智者得意悟道的完整过程,也是一个意境不断提升的过程。三国魏王弼的名句“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曾经受到历代学者赞叹传诵,固有一定道理,其实并不完全确切。因为“得意”是一个从卦象、言辞直至“变通”、“鼓舞”的实践、认识与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象中有意,言中亦有意;“变通”有意,“鼓舞”亦有其意。正是经过层层造作,不断积累,不断深化,“得意”方臻完美。言有浅深,象有彰隐,意有近远,岂可自觉得意而忘言忘象洋洋然哉!现依次阐述得意之途径如下。

一、读经——得智性之意。智性表现为知识性。我们读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如按朱熹的解释,就可得“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贞,正而固也”,以及“六爻皆不变者,言其占当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后可以保其终也”之意。同样地,读坤卦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则可得“阴之成形,莫大于地,故名坤而象地。牝马,顺而健行者。西南阴方,东北阳方。安,顺之为也。贞,健之守也。大抵能安于正则吉也”之意。举一反三,其余卦爻辞类同。

二、观象——得慧性之意。慧性既涵智性,又涵情性。“智”字以“知”居首,“慧”字以“心”立基。心生智,并生情。《说文解字》谓“慧,儇也”。“儇”既具机智之性,又具巧捷、灵敏之情。所以观象可锻炼智商,还可锻炼情商。孔子通过观象得出的一系列见解,不仅知识容量很大,智性深厚;而且描述得体,情性生动。如卦辞“元亨利贞”,《彖传》自“大哉乾元”阐释至“万国咸宁”,短短五十七字,既是一段精深的论作,又是一篇流畅的散文,还是一首铿锵的诗歌。对坤卦的阐释,则与乾卦呼应而更具体、细腻。《象传》还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概括二卦之象义,进一步体现了智性与情性的参差交融。它们都是孔子既观卦象、又读经文而得慧性之意的范例。

三、穷理——得德性之意。《周易》倡导“穷理尽性”。因为人性的修养完善,当知其理而合于理。我们诵读经文,其意义首先在于从中明白它蕴含的物理、事理与情理。理入性而化善,性循理而启德。化善启德,贵在明理程朱理学认为物物有理,事事有理,则欲尽万物万事之理,或生望洋兴叹之感。而按《易传》之说,只须抓住一个至理,便能囊括普天之下万方之理,这个至理即称“易简”。《易传》指出:“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从根本上说,易不易在于真不真,简不简在于诚不诚。真诚立而易简备,易简备而德性尽。由此得意以体察世界,岂能无感?岂能不悟?(www.xing528.com)

四、复道——得灵性之意。《易传》云:“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人的神明,来自智性、慧性与德性融合而成的灵性。《周易》是中国历史文化经典的智性之原,慧性之原,德性之原,也是灵性之原。从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两汉的“卦气说”“爻辰说”“五行观”、道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魏晋玄学、盛唐佛学宋明理学心学以至两千多年来数以千计的易学著作,无不在《周易》的言、象、数、理中得意而启迪灵性,发一隅之见,明一篇之义。甚至清代方志领域集大成者章学诚也得《周易》的灵性之意而在其《文史通义》中提出别开生面的精辟论说:“撰述欲其‘圆而神’,记注欲其‘方以智’也。夫‘智以藏往,神以知来’,记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来者之兴起。故记注藏往以知,而撰述拟来以神也。”并强调“道不离器”,“史以存义”,“纲纪天人,推明大道”。章氏之专论,最终复归于道。须知言中之意,意在阐道;象中之意,意在立道;数中之意,意在演道;理中之意,意在悟道。一言以蔽之,欲得灵性之意,必复三才之道而合德天地。

上述读经、观象、穷理、复道四条得意的基本路径,绝非各自孤立,互不相干的。因为无论智性之意、慧性之意,或者德性之意、灵性之意,皆须凭借“心”的运化,即大脑的活动。它们共处于同一思维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磨合,有时甚至会在撞击中迸发亮丽的思想火花。孔子晚年研习传述《周易》,面对古经晦涩的文辞,泛杂的内容和巫术气氛浓厚的形态,竟然能举重若轻地作出敏慧合理的精妙阐释,使之改造成为一部传道解惑、千古传诵的经典,恰恰在于他既具有以广博知识为基础的智性与情智交融为内核的慧性,又具有存存而成的德性与“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复道之心,这才在生命的夕照阶段获得了“神而明之”的灵性。按他自己的总结说,开始进入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彻悟境界。因此,要想从《周易》中求取智性、慧性、德性和灵性,就应读经明义,察象究意,努力扩充知识,积极践道行德,认真穷理尽性,从而掌握“极深而研几”的功夫,从根本上感悟世界,“能通天下之志”,“能成天下之务”,悠然明白“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因为“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