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世界需要认识自己,化成世界需要化成自己。如果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同步,化成世界与化成自己一致,这就达到了主体与客体的交会贯通,亦即会通世界,或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人与宇宙世界会通,原于一个体现某种共性的结合点而非神秘之灵。《易传》的述作者孔子经过缜密精深的哲学思考,认定这一结合点只能是“德”,非“德”莫属。所以《易传》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里的“鬼神”实指“阴阳”,“阴阳不测之谓神”。因此由汉代大儒董仲舒据《周易》哲理推演出来的“天人合一”,准确地说还是应当回归到孔子本义的“天人合德”。
一、“合德”的关注对象:生命存续。《易传》云:“生生之谓易。”《周易》说阴阳,道吉凶,本质上是在阐述生命的本原、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保护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周易》又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因为阴阳之动、天地之成,为人类开启了时空之旅,创造了生命萌发的基因,提供了生命存活的环境,并且储备了生命优化发展的条件。“大德”体现天地对人类与万物的善性,万物之灵的人类自应返之以善,报之以德,按照“与天地准”的《周易》法则“弥纶天地之道”,践行天人合德,以共同关爱生命,佑护生命,进一步揭开生命之谜,不断地优化人的生命品质与生命过程。
二、“合德”的逻辑推演:三才之道。《易传》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与阳表现性,刚与柔表现质,仁与义表现德。天地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正是天地之德的因由。须知无阴阳则无生命,无刚柔则无生命存在的环境。同样地,无仁义则无人之所由生,人之所以生,人之所能生。“仁”字由“二人”合成,反映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这种关系内涵着对生命的关注、爱护、尊重与保障。非仁,社会何以和谐?何以安定?何以生生不息?义字(繁体作羲)由“羊我”合成。“羊”意味祥,亦意味美。《易传》云:“禁民为非曰义。”非法、非礼、非道、非德的丑恶现象清除了,整个社会及社会中的每一个“我”必然变得祥和而美好。按照《周易》的哲学观,仁主于性,性系人的精神本体;义主于行,行系人的意志运用。所以仁属阳,义属阴。但从表现形态上看,仁见柔和,义见刚健,据此则仁属阴,义属阳。总之,仁与义反映着德性的一阴一阳、一柔一刚。所以,由阴阳的天道、刚柔的地道推演出仁义的人道,在逻辑意义上是无懈可击的。而“天人合德”与“天人合道”所显示的同一性,更是顺理成章、无容置疑的哲学命题。
三、“合德”的理论基石:太极生生律,亦即《易传》所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是世界的本原,生命的本原,也是阴阳两仪的本原。就图象演变说,“两仪生四象”反映阴阳二爻可以组合化生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而从哲学意义上推演,如果将太极比拟为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则两仪可以代表阴阳互动的两种粒子云,同时形成对立统一的时空。时间表现为春夏秋冬,空间表现为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接着天地之间产生水火雷电山泽,形成“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的先天八卦宏观格局。由于八卦用以比拟世界,故能辨顺逆,定吉凶,从而助力人类社会推进文明大业,让人类生命得以生生不息,持续发展。《易传》在阐明“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的同时,突出地描述八卦在“引伸”过程中“刚柔相文”的情节,进而推导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化”新概念。使八卦会通宇宙的太极两仪与人类的吉凶大业而具“天人合德”的意涵,进一步与“文以化成”及和谐相处、开放交流、平等对待、互助互利的原理自然地融合起来,为现代人文科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经典元素。
四、“合德”的价值评判:易简成位说,亦即《易传》所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这里,以乾坤为起点,展示了两条平行的推理链:一条是,乾以品性平易而被人认识,平易则容易了解,容易了解则人来亲近,人来亲近则可长久立身,长久立身积聚着贤人的道德;另一条是,坤以品性简单而显其功能,简单则容易协同,容易协同则多得成功,多得成功则可发展壮大,发展壮大造就了贤人的事业。上述两条推理链综合起来,得出的结论是:坚持平易与简单,天下的道理皆能掌握,就实现了“成位”,即完成了时代责任,完成了历史使命,完成了人生价值。
我们可以继续探究,乾为什么平易?坤为什么简单?答案当为:“平易来自真实,简单源于诚恳。”于是,一个评判人生价值的哲理系统以极其简明的形式完整地列序如下:
1.道、德、性之间的关系。《易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性存存,道义之门。”道是世界之原,人生之本。道见于行,要靠善接着去落实。善者,德行也。人的德行来自人的德性,行之以善,必然成之于性。德性化善而积存,存之又存,人性中的道义含量与日俱增,从而打开了“道义之门”。上述论述告诉我们:道是德的根据,德是道的实践。行德既出于善性,又积累善性。人性中的善德存量每增加一分,就自然地向道靠近一分。总之,道以德行,德以性成,性存以德,复归于道。这就是道、德、性三者的良性循环。
2.道、德、命之间的关系。《易传》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又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www.xing528.com)
乾天之道,表现为运动变化。性命同样要适应变化而变化。万物各须修正自己的品性(存有善恶智愚品质的性),才能端正自己的运命(运行于相应条件下的命)。由此可知,道是性命的运化根据,性是命的主导因素,命是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否与道相适应的结果。与此同时,道由德行,人行其德,则与道相适应。德出于性而存于性,并经由性而主导其命。正命缘于正性,正性乃得正命。现代心理学所说“性格决定命运”含有一定的哲学思考。但《周易》不单注重外显的性格,而更在乎内具的品性。性有良莠优劣,故命有利害吉凶。《易传》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之谓也。
“穷理”可以“尽性”。先秦时期所说的“理”,一般指万物分殊的具体事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见理,处处论理。这种日用之理经过实践上升为认识,时时处处生动地影响着人的品性。人穷万事万物之理则尽贤良明慧之性。穷事理,尽慧性,达成祥和之命,这就是“正命”,也就是践行圣人作《易》的宗旨:“顺性命之理。”
3.正命、休命、改命与革命。《周易》所谓“正性”“正命”,一般是通过行善修身、格物致知来完成的。《易传》云:“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进徳”即行善修身,“修业”即格物致知,“及时”即抓住时机,顺应时势,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取得事业的成果。这个成果所反映的“命”,是美好之命,《周易》谓之“休命”。《易传》以大有卦为思想模型,指出“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遏恶扬善”就是弘道行德,体现“顺天”。而遏恶扬善之人将由此使其命美好。然而,个人的命运常与社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相关连。个人需要“休命”,社会与国家同样需要“休命”,从而在一定条件下要求对现状进行改革。《易传》以革卦为立论平台,把革新现状的实践归为两种:一种是和缓的,谓之“改命”,实则当今所称的改革。《易传》云:“改命之吉,信志也。”即改革要顺利成功,必须坚定信念,咬住青山不放松。因为刚开始,会有人怀疑、犹豫甚至反对,所以应谨慎从事,做到“革言三就”,反复商讨,统一认识,而后“已日乃孚”,即经过一定的时日改革取得成效,大家就相信了。最有意思的是,《易传》居然将社会的“改命”和个人的“正性休命”联系起来,经过社会改革的洗礼,达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即通过改革,当政者变得虎虎生气,灿然光明;精英人士变得坚强勇毅,文采奕奕;连百姓也改变了面色神态,顺和地响应大政格局。另一种变革现状的实践则具有暴烈性与颠覆性,《易传》以浩大的理论勇气与首创精神名之为“革命”。它总结了商灭夏桀、周灭殷纣的历史经验,鲜明地指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顺乎天”体现客观规律,“应乎人”反映人民心愿。《易传》提出了“革命”的两条基本原则,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个人、社会和国家命运的历史一致性。
六、“合德”的社会实践:日新其德。《易传》云:“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教导人们“日新其德”,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美化精神田园,更新社会风貌。
1.立“四德”之本。“元亨利贞”是乾坤二卦共有的经文断语,体现着天地的生生之德。《易传》释之为善、美、和、正,表现为仁、礼、义、恒。历代易学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广泛的阐述。张载认为:“乾之四徳,终始万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然推本而言,当父母万物。”程颐引申说:“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无论是万物的“父母”或万物的“生长遂成”,都被视为万物之本,更是人生之本,社会影响深远。汉武帝始倡君王年号,首先以“四德”循序立义,取名“建元”,继之称为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民众以元亨利贞取名入字者尤众。“四徳”说之根深叶茂,仅此可窥一斑。
2.举“九德”之纲。《易传》以四德立本,着重于修性。同时举“九德”之纲,着重于导行。“九德”是对九个重卦的述德析义:“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从九个方面简洁明白地阐述了德行的基础,抓手、根本、坚持、修炼、充实、分辨、场合以至权衡,并且对它们的主体表现与社会功能逐项分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行为指导纲领。
3.张六十四则之目,举纲张目。《易传》以“九德”为德行纲领,统领从六十四卦中开发象义而提出的六十四项具体行为准则。其中乾坤二卦的象辞为总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此顺序而下,通过《大象》,逐卦阐发指导日常行为的具体准则,诸如经纶天下、果行育德、饮食宴(安)乐、做事谋始、容民畜众等等。其范围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古来道德文章无出其右。更且因时发论,精义独具。如果结合围绕三百六十四条爻辞展开道德评论的三百六十四条《小象》象辞,甚至可以通过日常行为准则的社会实践,达到“穷理尽性”,“冒天下之道”了。
“天人合德”,实则“人合天德”。“天德”反映“天性”,寄寓自然规律。人德涵存人性,体现生命价值。在自然规律的指导下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善待生命、优化生命,实现人类生命的终极价值,当可会通世界、会通万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