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海昏侯展览,讲好海昏侯故事。江西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故事来了】,为您讲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出土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期待您的参与!
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在这些成语中,鼎被赋予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青铜鼎,是夏商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象征国家权力的“国之重器”,到西周形成了严格的列鼎制度,东周以后,礼崩乐坏,王权衰微,青铜鼎作为礼器的作用逐渐在消退,功能向实用方向转变。
“昌邑籍田青铜鼎”的腹部刻划了16字铭文,全文为:“昌邑籍田铜鼎容十斗重四十八斤第二”,铭文清晰方正,笔画细瘦,劲挺有力。通过释读鼎上铭文,得知铜鼎应是昌邑王行籍田礼时所用,而且每件鼎上都有编号,我们看到的这件编号是第二。
昌邑籍田青铜鼎
“昌邑籍田铜鼎容十斗重四十八斤第二”
昌邑王的铜鼎怎么会出现在海昏侯刘贺的墓中呢?我们知道,刘贺一生命运跌宕,经历了从昌邑王到大汉皇帝,再到被废黜重归昌邑国的过山车式人生轨迹。在他被废送回昌邑时,朝廷下令将“故王家财物皆与贺”。十年后,刘贺被封海昏侯,移居豫章郡,包括这件铜鼎在内的昌邑王宫旧物便随主人千里迢迢来到鄱阳湖畔,直到刘贺去世陪葬墓中。
铜鼎上的“籍田”又是什么意思呢?“籍”,古时又作“耤”和“藉”,甲骨文里像一个人执耒耕作的样子。所以,籍田就是耕田的意思。但是,这可不是普普通通的耕田种地。我国古代特别重视祭祀活动,设置了各种祭祀礼仪,籍田就是古代吉礼的一种。这种由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生活中一项较大规模的祭祀先农、帝王亲耕的仪式。籍田礼历史悠久,在《诗经》和《毛传》里都有记载。但是天子的躬亲耕作只是象征性的,完成田上的全部农业劳动还要靠广大的庶民,要借助他们的力量,因此,籍田又有了“借民力治之”的含义。
目前最早记录籍田的实物是一件周代的青铜器,名叫识簋,器物已经失传,铭文中有出现“籍田”二字。
汉朝建立初期,恢复生产百业待兴,农业作为国家的根本,是重中之重。汉文帝在听从贾谊的上书后,决定效法古制,亲自“躬耕以劝百姓”。至此,确立了汉朝历代皇帝施行籍田的礼制。
参见 严一萍《金文总集》2770号
汉代帝王籍田表
参见 陈二峰《论汉代的籍田礼》
那么,籍田礼是如何进行的呢?籍田之礼的仪式过程主要有五个步骤:
一、准备工作,设立祭坛,与祭者斋戒;(www.xing528.com)
二、举行“飨礼”,裸祭饮醴;
三、天子亲耕,庶民从之;
四、礼毕飨宴;
五、农官诫农和徇农。
籍田礼在什么时候举行呢? 据东汉农书《月令》载:“孟春之月……乃择元辰,天子……躬耕帝籍”,所以,学者们大都认为早春始耕典礼是在孟春之月,也就是农历正月举行。
籍田不仅是天子礼,也是诸侯礼。地方诸侯的耕籍礼自周代实行,《礼记》中记载:“是故昔者天子为藉千亩,冕而朱纮,躬秉耒;诸侯为藉百亩,冕而朱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为醴酪齐盛,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昌邑籍田鼎就是昌邑王举行籍田仪式的礼器,这是我国首次发现记载西汉时期诸侯王国“籍田”礼仪的实物资料。
铭文中“铜鼎容十斗重四十八斤”,那么容量和重量究竟多少呢?我们先来了解下汉代的度量衡制度。《汉书·律历志》:“量者侖、合、升、斗、斛也……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除二侖为合之外,其他都采用十进制,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侖。据此推算,昌邑籍田鼎容十斗,也就是标准的一斛,约合现在容量20升。在《汉书·律历志》中还记载了重量单位有:“铢、两、斤、钧、石也”。“铢”为最基本的重量单位,换算关系为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所以,昌邑籍田鼎重48斤,相当于现在的24斤。
汉代度量衡换算表
“昌邑籍田烛定”
昌邑籍田青铜豆形灯
现在,我们得以完整释读这16字铭文——“昌邑籍田铜鼎容十斗重四十八斤第二”,此鼎是昌邑王刘髆或其子刘贺行籍田礼所用,鼎的容量为十斗,即一斛,相当于现在的20升,重四十八斤,即现在的24斤。
刘贺墓出土的文物当中,除了昌邑籍田青铜鼎有铭文“籍田”外,还有一件青铜豆形灯,也书写有“籍田”二字,铭文为“昌邑籍田烛定”。昌邑籍田青铜鼎和昌邑籍田青铜豆形灯,当为昌邑王行籍田礼所用的礼器。透过这两件器物,我们可以遥想当年昌邑王举行籍田的场景,它们也是我国自古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的生动例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