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硬膜外麻醉安全:案例分析与思考

硬膜外麻醉安全:案例分析与思考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麻醉事业是一项超级马拉松运动而对麻醉科室而言,只有加强标准化的麻醉规范管理和质量控制,才能避免人为的失误和意外发生。由此也说明硬膜外麻醉绝不是一项安全性很高的麻醉技术,也必须对其进行标准化的规范管理。硬膜外麻醉期间有过辅助用药的患者,其硬膜外阻滞平面的测定将变得更加困难和费时,并且准确度也受影响。硬膜外麻醉患者的复苏标准问题。硬膜外麻醉的术后镇痛问题。

硬膜外麻醉安全:案例分析与思考

就当前的麻醉安全水平来看,一位麻醉医师在其毕生的麻醉生涯中,不出现一件严重的麻醉失误或麻醉死亡事件已成了基本要求。就本案例的当事麻醉医师来说,单凭这一例硬膜外麻醉意外,就基本可以将其归为麻醉职业不合格或不称职的范畴。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麻醉事业应该说是一场超级马拉松运动,而绝不是一项短距离竞技项目。谁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稳健安全地完成所有的临床麻醉工作,也成了评判其是否是一名合格麻醉医生的关键考量指标。麻醉医师只有认真做好每一例麻醉工作,时刻进行风险评估并采用安全麻醉措施,才是保持其终身“金刚不坏之身”的有力保证。

麻醉事业是一项超级马拉松运动

而对麻醉科室而言,只有加强标准化的麻醉规范管理和质量控制,才能避免人为的失误和意外发生。还记得10年前,发生在福建三明市某医院的麻醉死亡事件吗?2008年9月3日、9月18日、9月24日、10月10日,福建三明市某医院(三乙医院)连续发生了3起患者在手术中和1起患者手术后死亡事件,事后的调查均确认与麻醉有关,一时震惊世界。与本案例十分相似的是,其中一名26岁年轻患者冯某,也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手术过程中出现了呼吸、心搏骤停,经抢救23天无效死亡。而另一名44岁女性患者章某,则是在实施子宫肌瘤术后,当日在病房出现呼吸停止,随后心搏骤停,经抢救8天无效死亡。由此也说明硬膜外麻醉绝不是一项安全性很高的麻醉技术,也必须对其进行标准化的规范管理。但目前的硬膜外麻醉管理至少还存在3个难点或困惑之处:

(1)硬膜外阻滞平面至今还是采用主观性很强的手工痛温觉测定,很难获得快速简便的、较连贯或动态的、客观性强的观察指标。硬膜外麻醉期间有过辅助用药的患者,其硬膜外阻滞平面的测定将变得更加困难和费时,并且准确度也受影响。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制定精确的、便于临床实施的管理规范或质控标准。

(2)硬膜外麻醉患者的复苏标准问题。硬膜外麻醉通常被看作是半身麻醉,因而对于其是否需要术后复苏,尚有不少人对此持否定或怀疑态度。但实际上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呼吸循环并发症的情况并不少见,特别是术中有过辅助用药的患者,呼吸抑制或呼吸道梗阻的发生更为多见。那么对于使用过辅助用药的患者,是否应该以全麻患者的标准来进行复苏和监测,但这样做是否存在过度医疗问题或会不会增加早已不堪重负的复苏室工作量?实际上,由于临床上可用的辅助用药种类和范围太广,因而对具体复苏标准的制订也带来了困难。目前制定的“超过最后一次麻醉用药1小时;若用过镇痛药者应待药物作用高峰期过后再转回原病房”标准仍显得过于笼统和模糊。(www.xing528.com)

(3)硬膜外麻醉的术后镇痛问题。通过硬膜外给药实施的术后镇痛,也会给实际的管理带来很多棘手问题。如目前很多麻醉医师仍在采用的小剂量吗啡(0.5~2mg)硬膜外单次给药进行术后镇痛,其有可能出现的延迟性呼吸抑制并发症,虽然发生率仅千分之一左右,但对于当前的麻醉安全标准来看,这个风险还是显得太高,并且临床上也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

以上这些硬膜外麻醉管理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商榷。

(吴友华 陈骏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