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少安:亲情世界中的传承者

孙少安:亲情世界中的传承者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少安是贫农孙玉厚的儿子,1975年时他二十三岁。最终,好强而自尊的孙少安参加了升学考试,并在全县几千个考生中“名列第三被录取了”。随着孙少安的长大,大家庭的重担渐渐转移到了孙少安的双肩上。对于三个家庭的恓惶可怜状况,孙少安虽无法彻底改变,但他操碎了心。“亲情是剪不断的线”,在孙少安的心中,家庭的责任是他应该承担的,为了家里亲人,他可以奉献所有、牺牲一切。

孙少安:亲情世界中的传承者

孙少安是贫农孙玉厚的儿子,1975年时他二十三岁。孙少安自记事儿起,脚下的土地就是穷山恶水,贫困艰难始终伴随他的家乡双水村,他的父辈一辈子始终在为温饱挣扎,奔忙。小说就是在这种生活背景下,对孙少安以家庭为本位的“仁爱”思想和责任感加以重点表现的。

孙少安家里的光景,在父亲“都快把自己的血汗洒干了”的情况下,“还是像筛子一样到处是窟窿眼”。在这个吃了上顿没下顿,已经快过不下去的家里,长子孙少安六岁便“开始了一个农村孩子的第一堂主课——劳动”。高小毕业后,十三岁的他主动选择辍学回家劳动,与父亲孙玉厚一起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孙少安曾经一直是小学班里的第一,“是个念书的好材料”,可因家境“烂包”,“结果初中也没上”。孙少安曾经也有过梦想,但是他永远地告别了上学,告别了那个可能通过读书而触及的美好未来。与学校的大门永远告别,少安虽然“不情愿”,可当他看到父亲“抱住头痛哭流涕”时,他深深理解父亲“也不愿意断送他的前程”。最终,好强而自尊的孙少安参加了升学考试,并在全县几千个考生中“名列第三被录取了”。然而随着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孙少安的学生生涯也彻底终结了,他过早地担负起了大家庭的重担与责任——孙少安之所以要参加考试,只是为了自己那不可亵渎的尊严

孙少安的父亲孙玉厚虽然憨厚能干,勤劳吃苦大半辈子,但并没有使全家过上吃、穿、用均不必发愁的安稳日子,家境依然“烂包”,依然贫困,依然“烂衣薄裳,少吃没喝”。随着孙少安的长大,大家庭的重担渐渐转移到了孙少安的双肩上。(www.xing528.com)

背负家庭重担以来,不管家庭多么“烂包”,孙少安从未对父母或他人有过任何不满或抱怨,也从未有过对家庭的厌恶或嫌弃,他面对家族长幼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令人敬佩。他不仅是自己家的主心骨,也是姐姐孙兰花家庭的主心骨和“依托”,甚至还是二爸孙玉亭家的坚强后盾。孙少安一家老小生活困难,家庭异常贫困,弟弟孙少平和妹妹孙兰香还要上学,“逛鬼”姐夫王满银毫无责任感,长年闲逛在外,姐姐“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心向往“革命”和政治生活的二爸二妈全家也是破烂光景。对于三个家庭的恓惶可怜状况,孙少安虽无法彻底改变,但他操碎了心。为了“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为了“一定要把少平和兰香的书供成”,对他俩的“前途负起责任来”,为了改善家庭生活,为了至爱亲情,孙少安顶起了所有重压,负起了所有重担,与苦难的生活作不懈的搏斗。孙少安虽有时“感到一种无法言语的难受和痛苦”,但他从来不愿意让父母、姐妹们知晓,而是独自一人承受这些痛苦、烦恼、迷茫和委屈,并让它们随时间飘散——尽管艰难,但家庭仍在维持,少安觉得“这就是他的骄傲”。“亲情是剪不断的线”,在孙少安的心中,家庭的责任是他应该承担的,为了家里亲人,他可以奉献所有、牺牲一切。甚至结婚成家后,在妻子想分家另过时,他也不愿放弃担负的“全家人的责任”,他深知自己不能垮,因为“如果他垮了,说不定人仰马翻,一切都完了”。孙少安为这个“烂包”家庭,为姐姐、弟弟、妹妹付出了太多,也放弃了太多。成为家庭的顶梁柱以来,孙少安没日没夜地忙碌,“没度过一天快活的日子”,他“委曲求全”地顾全整个家,体现了一个农民最质朴、最善良、最坚韧、最无私、有担当的品德和胸怀。孙少安以自己的生命历程演绎了中国农民可贵的责任感和对家庭亲人的看重,他的身上闪耀着高尚的仁爱情怀与美好的人性光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