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的规范性是指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各教学环节前后逻辑关系严密、清楚,构成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各个教学环节简单地递进,具体分析如下。
1.教学目标阐述
确定的教学目标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仅反映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维度的目标,还要体现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目标的阐述清晰、具体、不空洞,不仅符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且便于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
2.学生特征分析
从学生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和情感态度准备情况,以及信息技术技能等方面详细、明确地列出学生的特征。
3.教学策略选择与活动设计
多种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教学策略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成功实现教学目标。活动设计与策略一致,符合学生的特征,教学活动做到形式和内容统一,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活动要求表述清楚。
4.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综合多种媒体的优势,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发挥资源的作用,促进教和学。
5.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清晰(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结构合理;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新知识的运用;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有层次性,能够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
6.学习评价与反馈设计
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标准,有合理的习题练习,练习的内容、次数比较合理,有层次性,既要落实四个基本要求,又要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注重形成性评价,提供评价工具。针对不同的评价结果提供及时的反馈,而且以正向反馈为主;根据不同的评价信息,明确提出矫正教学行为的方法。
7.总结与帮助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估计,并提出可行的帮助和支持,有完整的课后小结,总结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主题。
(二)创新性与可实施性原则
数学教学设计的创新性是指追求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数学教学设计的可实施性是指评价教学设计成果的优劣还应从时间、环境、师生条件等方面来考虑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
1.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是指教学时所需时间的多少,包括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等。教师的教学时间应包含学生完成教师所布置作业的时间及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等。(www.xing528.com)
2.环境因素
对教学环境和技术的要求不高,可复制性较强。
3.教师因素
要求方案简单,可实施,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及预备技能。
4.学生因素
针对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预备知识、技能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合理。
(三)客观性与媒体资源的支持性原则
对数学教学设计的评价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以科学、可靠的评价技术工具为保障,对数学教学设计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我国教育技术界曾对音像教材提出了编制原则,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传统的教学材料,也是现在多媒体教学资源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即能用来向学生传递规定的教学内容,为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2)科学性,即正确地反映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先进水平。
(3)技术性,即传递的教学信息达到一定的技术质量。
(4)艺术性,即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经济性,即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效益。
(四)评价结果的可呈现性与可利用性原则
评价结果的呈现与利用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提高,具备了什么能力,还有什么潜能,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等。教师要尽量避免总结性评价的“标签效应”——简单地依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区分。
评价的结果应该反映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为改进教学的行为和方式、改进学习的行为和方法提供参考。
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数据,从而了解自己教学的成绩和问题,反思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能力发展和素养提高的原因,寻求改进教学的对策。
除考查全班学生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上的整体发展水平外,教师更需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发展水平和特征进行个性化的反馈,特别是要以适当的方式将学生的一些积极变化及时反馈给学生。个性化的评价反馈不仅要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上的成长过程和水平特征,更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长期、具体、可行的指导和改进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