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述教学目标常用的方法之一是“ABCD模式法”。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包括四个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或“教师将说……”,都是不妥的。;四是完成行为的情境,如“在小组讨论时,能……”。表现程度,即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衡量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表述教学目标常用的方法之一是“ABCD模式法”。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包括四个要素,即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
(1)行为主体(A),就是教学对象——学生,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不只是教师的行为。比如,有的目标表述成“教给学生……”或“教师将说……”,都是不妥的。
(2)行为动词(B),分四个层次,即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描述“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如知道、区分、辨认、识别、说出等;描述“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如归纳、分类、概括、判断、估计、比较、解释、举例说明、概述、会表示等;描述“掌握”水平的行为动词,如能运算、会转化、会换算、会检验、能画出、能设计等;描述“灵活运用”水平的行为动词,如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达到什么结果,应用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等。(www.xing528.com)
(3)行为条件(C),即指能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根据公式……”等。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或辅助手段,如“可以使用计算器”;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能根据函数图像,说……性质”;三是时间限制,如“在5分钟内能做……”;四是完成行为的情境,如“在小组讨论时,能……”。
(4)表现程度(D),即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衡量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用3种方法解答”“正确率达到90%”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