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序列作文:高年级写作品梗概,教师版

小学序列作文:高年级写作品梗概,教师版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选择读过的一本书,写作品梗概。写作品梗概,最后尤其要注意语意的连贯。这次习作重点是掌握写作品梗概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例文进行概括。可结合学过的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帮助孩子学写作品梗概,这样就避免了抽象讲述,学生更容易掌握写作品梗概的方法。上面三个环节是写好作品梗概的关键,每个环节必不可少,环环紧扣。

选择读过的一本书,写作品梗概。理清书的内容框架,把握要点,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十分简练的语言概括每章节的内容。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关键语

关键语一:理清

360百科上这样解释“理清”,一般用于有条理的事物,比如“理清头绪”、“理清思路”、“整理思路、清除障碍”等。这里的“理清”指什么呢?这里则指弄明白文章的脉络,搞清楚作者的思路,并用概括的语言理清一本书的内容框架。

关键语二:梗概

作品大略的内容、简要的内容,属于读书笔记的一种。这里就是要求学生将一个故事的主要情节介绍一下。

关键语三:保留

指留下来。这里是指在通读文章后,概括梗概时保留文章的主要内容即“主干”,去除次要的情节即“枝叶”。

关键语四:概括

思维过程的一种,人脑在比较和抽象的基础上,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综合起来,被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这里指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把每个章节的内容描述出来。

关键语五:连贯

百度百科解释为:是书面表达中,句子排列组合的规则,以及加强语言联系与衔接,使之更为通顺的方法。这里指在概括文章梗概时适当补充内容,上下文自然过渡,使语意表达得清楚连贯。写作品梗概,最后尤其要注意语意的连贯。

文本相连

“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根据习作要求,正确把握写作品梗概的方法”是写好作品梗概的关键。首先不能改变原文或者作品的中心意思。其次,要抓住原文或作品的主要内容,保留原文的情节。最后,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原文的思想内容,使它成为通顺的连贯的短文章。读写结合,让阅读和习作更好地关联起来,相辅相成,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例如: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文中,学生通过阅读梗概,把握整部小说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梗概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次习作做好了铺垫。

构思点拨

选材立意:

选择自己最近读的一本书或最受同学们喜欢的一本少儿读物,作为要介绍的文本。

结构行文:

通过对作品的精读,尽可能地和文本、作者“对话”,了解作品内容,明确作者写作意图。然后,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概括出作品每部分的内容。最后,选取主要的部分内容连接起来,将句子梳理通顺,使它成为一段通顺的话。这次习作重点是掌握写作品梗概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例文进行概括。可结合学过的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帮助孩子学写作品梗概,这样就避免了抽象讲述,学生更容易掌握写作品梗概的方法。

语言表达:

在文章的语言上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概括,要注意概括表达的方法指导。

暖心提示:

这次作文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内容:

(1)写作之前要重新阅读作品,然后再认真阅读习作要求,找出习作重点。

(2)修改环节要根据老师和同学提的建议,认真从细节入手添加、删除内容。

(3)写完后要与其他人分享。可以引导学生分享给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请他们简单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激励中提升习作能力。

(4)主题班会的安排可以指导学生用不同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不要只局限于让学生读读自己的作文。

要想把作品的梗概写好,就要读懂写作要求,准确使用语言,表达清楚。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要求结合例文进行传授,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方法呢?

帮扶知法

①读。

通过对原文的精读,尽可能地和文本“作者”对话,了解原文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②抽。

怎样才能很快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情节呢?

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抽取原文各段段意(必要的细节要保留),将抽取出来的各段大意连接起来。(当然要有必要的过渡句,文章各段衔接自然。)

③连。

将连接好的语句梳理通顺,删去重复的文字,使它成为一段通顺的话。

上面三个环节是写好作品梗概的关键,每个环节必不可少,环环紧扣。总结起来就是熟悉作品(读),理清脉络,抓重点,总结各段段意(抽),用简练的语言将各段连起来(连)。

④理。

最后将连接好的语句疏通理顺,做好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使它成为一段通顺的话。

放手练习

在上一环节的讲解、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就了解如何写好作品梗概了。接下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本书,理出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1.学习把握作品脉络,保留“主干”,去除“枝叶”,概括每部分段意,写成作品梗概。

2.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3.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分享习作。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作品脉络,把握要点。

概括每部分段意,并连贯成一段通顺的话。

2.难点: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选择自己最近读的或喜欢的一本书进行精读。

【教学过程】

一、分享阅读,导入新课

1.近期,老师每天都给你们布置读书作业。有没有让你觉得不错的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2.指名讲自己读的书,引导学生:这本书哪里吸引了你?

二、细读文本,明确要求

1.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的作文课就是要把你读过的书籍,给它整理概括出来,讲给别人听。同学们请打开语文书36页。

2.学生自读文本,审题。

3.组织交流。你们认为这次习作最关键的词语是什么?(梗概)你如何理解这个词语的?

(师生共同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己说说对“梗概”的理解,同学们懂得了“梗概”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同时让学生明白写梗概,不是随便将长篇的文章缩短,而是要把主要的内容,情节表达出来。

三、看关键词,锁定书目

1.请同学们细看教材中的关键词语,说说自己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整理出“理清、保留、去除、概括、连贯”这几个表示关键步骤的词语。让学生初步理解概括梗概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2.全班交流

结合自己读过的书或喜欢的少儿读物,确定自己的书目。

四、解读关键,区别异同

1.符合习作要求是我们写作的目的之一,本次习作要求给作品写梗概,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中的关键词,一起解读这些关键词吧。

师生共同品析思考:

梗概:就是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

理清:弄明白文章的脉络,搞清楚作者的思路。

保留:将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内容保留下来。

去除:将文章中的对话,心理描写等不影响主要内容的文字删减下去。

连贯:将总结出来的各个情节的大致意思用语言梳理通顺。

2.出示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比较异同:写作品梗概和缩写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缩写是把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是在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不变的前提下,保留其主要情节,把长文章缩成短文章的一种写作形式。缩写要忠实于原文内容和原文体裁,缩写后的文章要有故事有情节,不随意添加自己的看法、感想和体会。

梗概就是把书、文章或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记述下来,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就能够了解其精彩内容。梗概一般只是对内容的概括,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可以有自己的评价和体会。

简而言之,缩写后的文章大部分仍然是原作中的语言,而梗概则是写作者自己对内容的概括,语言更加简洁。

五、方法指导,搭建支架

1.师生共同构思文章的框架,以一部小说做例子,用框架图给学生做好重点部分的支架,细化文章的内容。请学生自己设计构思,这样更能让学生准确把握写作方法。以下例子,只是小说的重点部分:(www.xing528.com)

读:

找出《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梗概一文的主要人物、事例,详略内容及关键要素。

抽:

概括出主要人物鲁滨逊漂流时经历的五件事。

遇险上岛 建房定居 养牧种植 救星期五 回到英国

连:

将各个故事连起来。

理:

将连接好的语句梳理通顺,做好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语意清楚连贯,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

2.学生根据大家共同完成的框架图,浏览作品目录,围绕作品主题和主要人物形象,抽出要保留的主要情节的章节,并把相对应的作品目录填入表格:

温馨提示:理出主要线索,抓住主要情节。

3.完成自己文章的框架图。

4.小组交流自己的框架图,评一评,互相提建议,然后修改。

六、撰写初稿,分享交流

1.过渡: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按照自己的构思完成作文初稿。

2.温馨提示:

(1)提醒自己,要抓住重点把握文章脉络(中心顺序、人称都不变)。

(2)准确地概括部分段意(长话短说要简明)。

(3)详写略写要分清,关键要素要说清(可将人物的语言、动作转化成叙述性的语言)。

(4)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把每段段意用通顺的语句连贯起来。

3.学生撰写初稿。

4.交流评价。

七、修改习作,准备分享

1.请同学们根据同学的修改建议,利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2.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

3.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4.修改誊抄。

5.将自己的习作分享给大家。

《骑驴怪事》梗概

石佳鑫

《骑驴怪事》是德国作家约翰·彼得·黑贝尔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人骑在驴背上往家走,让他儿子跟在身边跑。

一位旅行者看见了,说:“这位父亲您的四肢比他可强壮多了!”父亲听了,就从驴背上下来,让儿子骑了上去。

一位旅行者,说:“小伙子,你骑驴,让父亲步行,这样做可不对。”两个人都骑上了驴。

第三位旅行者,说:“两个人骑在一头驴上,这是件多么不道德的事啊!”爷儿俩都下来了。

第四位旅行者看见了,说:“你们是三个奇特的伙伴。”他俩在路边找了一根结实的树枝,穿在捆起的前后腿之间,抬着驴子回家去了。

1.文章梗概过于简略,没有交代清楚事情的曲折变化。

2.语句不通顺,语意不明确,读者不能理解文章的大意。

3.写故事梗概不是越简略越好,一定要把故事的主要内容写明白,重点突出。

《骑驴怪事》梗概

石佳鑫

《骑驴怪事》是德国作家约翰·彼得·黑贝尔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人骑在驴背上往家走,让他儿子跟在身边跑。

一位徒步旅行者看见了,说:“这位父亲,您自己骑着驴,叫儿子两条腿跑,这样做不对呀,您的四肢比他可强壮多了!”父亲听了,就从驴背上下来,让儿子骑了上去。

小作者简单简介书名和作者,交代故事的起因。

这时,又来了一位旅行者,说:“小伙子,你骑驴,让父亲步行,这样做可不对,你有一双年轻人的腿呀!”于是,两个人都骑上了驴。

走了一段路,来了第三位旅行者,说:“两个人骑在一头羸弱的牲口上,这是件多么不道德的事啊!你们两人可以下来走路,年长的拄一根拐不就行了嘛!”于是,爷儿俩都下来了,和驴在一起,各自步行,右边是父亲,左边是儿子,中间是驴。

抓住父子俩的行为遭到路人非议这一重点情节进行概括。

第四位旅行者看见了,说:“你们是三个奇特的伙伴。你们当中,有两个步行不就够了?一个人骑到驴身上,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

此时,父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干脆把驴子的前腿捆在一起,儿子把它的后腿捆在一起,然后他俩在路边找了一根结实的树枝,穿在捆起的前后腿之间,抬着驴子回家去了。

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人们做一件事,假如想叫所有的人都满意,往往会出现书中这种情况。

结尾处写出了小作者读文后的感悟。

《窗边的小豆豆》梗概

任一鸣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讲的是一所小学和在那里上学的一个小女孩儿的真实故事,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东京。

故事中的小豆豆因为淘气,一年级就被退学了。

简要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后来,她来到了“巴学园”。这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有着让人一眼看上去就与众不同的校门,它是由两株矮树组成的,树上还长着绿油油的叶子;有着与众不同的教室,它们是一个个废弃不用的电车车厢,是小豆豆以及大家的电车教室;有着与众不同的午餐,每到午餐开始的时候,校长就会问:“大家都带了‘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来了吗?”“海的味道”,“山的味道”,原来是校长不想让小朋友们偏食,所以蔬菜、肉类、鱼类都得吃。

介绍主人公小豆豆的性格特点。

这里还有与众不同的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这位小林校长就微笑着听小豆豆不停地说了四个小时的话,它还常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与众不同的校长让小豆豆有了很大的改变。

想知道更多小豆豆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赶快加入阅读行列吧!他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快乐和感动。说不定你还能从书中找到你自己的影子呢!

1.构思:作者在清楚书籍内容的基础上,认真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准确概括,短短几百字抓住了小豆豆的成长经历。以小豆豆的视角,从环境、教室、午餐、校长等多方面写出了“巴学园”的与众不同。

2.结构:本文重点突出,内容完整,条理井然。

3.语言:语言简洁、亲切富有表现力。

《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

高煜

汤姆·索亚是一个聪明调皮的男孩儿,他父母双亡,住在严厉又十分疼爱他的波莉姨妈家里。他活泼好动,又不爱学习,总是逃学去钓鱼,他喜欢和大人们讨厌的流浪儿哈克贝利·费恩来往,甚至还拼命追求一个叫贝琪的女孩儿。

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介绍了汤姆·索亚这个男孩儿的性格特点,为其冒险埋下伏笔。

一天凌晨,汤姆与哈克去坟地练胆子,却意外地目睹了一场凶杀案的经过。印江·乔埃杀了鲁宾逊大夫,并嫁祸给了被打晕的波特酒鬼身上。被吓得够呛的二人发誓严守今晚的秘密,却又一直陷于不安之中。

后来汤姆因与贝琪怄气和乔伊、哈克离家出走。三人坐筏子到杰克逊岛上当起了“海盗”,当镇上的人都以为他们已经淹死了的时候,汤姆三人却在为他们举行的葬礼上出现了。一时之间,他们成为了英雄,贝琪也与他重归于好。

尝试当“海盗”。

不久,法官开始审理那场“凶杀案”,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凶手是波特无疑时,汤姆和哈克勇敢地告发了印江·乔埃才是真正的杀人凶手,可狡猾的印江·乔埃却逃走了。汤姆和哈克成了小镇上的英雄。

一天,汤姆和哈克来到鬼屋寻宝时,遇上了印江·乔埃。乔埃和一个陌生人准备把抢来的金币藏起来。两个强盗商量着要把这些金币一同藏到一块刻有记号的大岩石下面,这些话被藏在楼上的汤姆和哈克听得一清二楚。

鬼屋寻宝。

几天后,汤姆和几个小伙伴去一个山洞里玩。汤姆和贝琪却不幸迷路了,一心想当探险家的汤姆带着贝琪在洞中东窜西走,两人在山洞中走了几天都没找到出口。饥饿、黑暗、恐惧侵袭着他们的内心,贝琪害怕极了。男孩子的勇气和智慧让汤姆有了信心,他安慰贝琪,耐心地寻找出口。

山洞迷路这一情节语言简练,概括合并得十分得当。

更可怕的是,他们在洞中意外遇到了印江·乔埃,那乔埃已是惊弓之鸟,听到动静,撒腿就跑。汤姆带着贝琪终于找到了出口,在休息了五六天后,汤姆到大法官家看望贝琪。撒切尔先说为了防止再有人迷路,魔克托尔山洞的洞口被封死了,汤姆告诉撒切尔先生洞中还有逃犯乔埃。镇上的人们再次拥向魔克托尔山洞发现乔埃时,他已经被活活饿死了。

汤姆和哈克再次来到山洞并找到了印江·乔埃的埋藏的宝藏,平分了这笔钱,从此以后汤姆和哈克成了小镇上的“风云人物”,不管走到哪儿都十分受欢迎,甚至他们的事迹还被登在了小镇的报纸上。

简述故事的结尾,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1.构思:这篇习作,小作者在认真阅读原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基础上,对原文内容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在忠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高度压缩。抓住了书中重要情节,围绕汤姆墓地试胆、当“海盗”、鬼屋寻宝、山洞迷路、找到宝藏进行概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2.语言:作者的语言简洁、连贯。能把握原著的主要故事情节,按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有条理地将小说内容展现给读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