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乡风俗:民族特色摘要及写作指南

家乡风俗:民族特色摘要及写作指南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完本单元,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学习作者是如何构思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各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反映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对家乡的风俗加以整理,表达出自己对这种风俗的看法。文章一般以第一人称写,这样更能便于叙述及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本次习作一定要明确写什么,怎么写,把家乡具有代表性的独特的风俗描写细腻。

家乡风俗:民族特色摘要及写作指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关键

关键语一:风俗

风俗是特定区域或特定人群沿袭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中国自古就重视风俗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王恪守的祖训。民俗风情是制定国策的重要参照。

这次习作的主要内容是自己家乡的风俗,虽然范围是家乡的,但是学生未必对家乡的风俗非常了解。因此在习作之前,至少提前一周布置搜集整理家乡习俗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定个方向。

关键语二:介绍

学生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要重点介绍什么?在介绍时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既然是介绍,就要考虑到读者想知道些什么。可以介绍风俗的具体内容或活动形式,风俗的由来,至于风俗的文化内涵等等可能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难度大些,可以有部分学生挑战这些介绍的内容。

关键语三:亲身经历

这就意味着,要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过程。在写这个过程时,学生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或“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亲身经历,容易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不要忘记提醒学生这点。

关键语四: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故事的过程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重点部分的叙述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来描写。这就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在描写重点部分时,人物、事物的细节部分需要准确地描写出来,这样就能更好地突出文章主题。无论是选择哪个角度去谈习俗,都要注意写出家乡习俗与众不同的地方,即特点。

文本相连

“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把握叙述的详略,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和“习作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紧密相连。学完本单元,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学习作者是如何构思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各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反映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例如:《腊八粥》这篇课文,围绕着八儿特别想吃腊八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对八儿与母亲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不同的文章,习作重点不同,这就要注意详写和略写。

构思点拨

选材立意:

只要是关于家乡的风俗内容,都可以成为本单元习作的内容。对家乡的风俗加以整理,表达出自己对这种风俗的看法。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甄别哪些风俗是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结构行文:

这篇作文既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参加风俗的亲身经历。写作时可写成说明文,亦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或时间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文章一般以第一人称写,这样更能便于叙述及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语言表达

此文的语言要通俗易懂,真实感人,只要融进朴实无华的真情就可以,不必有太多太高的要求。

暖心提示:

学生可能会出现与主题偏差的现象,有的会把不是自己家乡的风俗写到文章中,建议在学生构思立意时要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审清题目,弄清题意。

另外,在写的过程中,有学生会出现重点不突出,与主题无关的现象,占用了大量篇幅,教师要关注并加以指导,比如: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要有针对性,要因材施教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这些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和习俗。由于文化差异,地域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本次习作一定要明确写什么,怎么写,把家乡具有代表性的独特的风俗描写细腻。

帮扶知法

今天这篇习作,其实重点部分涉及的就是人物描写及场面描写。如果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就要抓住人物活动进行描写,如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下面就是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①“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语言描写)

②“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动作描写)

③“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神态描写)

这三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现了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急切心情,同时也突出了腊八粥的好吃。

放手练习

在上一环节的讲解、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就能知道怎样抓住细节进行描写了。这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课前了解的资料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写自己端午节粽子的场景。

【教学目标】

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借鉴本单元描写家乡风俗的写作方法,能根据表达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2.难点:确定自己要写的风俗,查阅资料,写出特点。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感受家乡风俗的魅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本地区的风俗习惯,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

【教学过程】

一、头脑风暴,确定风俗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不同的地域和民族特点,浇灌出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民俗之花。它们或以礼仪、习俗的形式,绽放在中华传统节日里;或化身美食美器,盛开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或在唱念做打里,呈现出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或在口耳相传间,演绎着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今天就把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家乡的风俗之美介绍给大家吧。

1.报名字:

我们介绍风俗的第一步就是请同学们先晒晒自己家乡风俗的名字,你知道的越多越好,可以重复别的同学说过的呦!

指名报风俗名儿,每人先说一个,老师在黑板上做记录。

2.说理由:

出示表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表格说说自己推荐风俗的理由。

3.定风俗:

根据同学们的介绍和自己的经历,确定自己最想介绍的家乡风俗。

二、回忆课文,借鉴写法

1.你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中,了解到哪些民风民俗?课文又是怎么为我们来介绍风俗的呢?

《北京的春节》主要抓住春节隆重、热闹、喜庆的特点,按照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介绍了相关习俗。《腊八粥》主要抓住八儿等粥、喝粥时的表现进行介绍,其中等粥是详写。

重点回顾:

《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①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详略得当,重点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也不是铺开写,而是突出写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其它日子大体相似,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

②作者用凝练的语言,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

③语言:充满京味,朴实无华。

2.学生比较后发现:介绍风俗,首先要想清楚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去介绍,重点介绍什么?

三、解析题目,重点交流

1.请同学读读17页的习作提示,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

①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这些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要重点介绍什么。(可以写出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②如果是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和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或“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然后重点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学生会很快想到自己家乡的风俗和自己参加某一风俗活动的情景。如果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

2.组织学生交流

①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风俗进行交流。

②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么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推荐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风俗(如:贴春联、赏花灯、立夏称重),要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生动有趣。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提醒哪些地方要详,哪些地方要略,与主题无关的地方,在文中不要出现。(www.xing528.com)

四、列出提纲,拟定题目

1.请同学们思考:你们要写的文章准备按照什么顺序写呢?你想怎么开头,又怎样结尾?提示学生按照自己思考好的顺序去列好提纲,文章结构和语言可以有所创新。出示思维导图作参考:

2.学生认真列自己的习作提纲。(自拟文章标题)

五、重点指导,完成初稿

1.过渡语:如果想把家乡的风俗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一下子吸引住读者,那么在写作技巧上就得下功夫。下面我们就研究如何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1)人物: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心理变化,体会人物在节日气氛中的喜悦和幸福。

(2)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写家乡风俗的特点。

(3)场面描写,突出家乡风俗不同之处。

2.根据交流内容,完成初稿。

六、完善初稿,正式誊写

1.学生完成完整的习作,多媒体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修改。

评议重点:(1)是否写出了家乡风俗的特点;(2)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3)文章结构是否完整,分几方面写的;(4)有哪些优点可以借鉴。

2.学生互评,修改习作。

修改重点:(1)改正错别字、错用标点;(2)改正读不通顺的语句;(3)看看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具体,哪些地方可以删去;(4)立意是否合理。

七、多维平台,展示风俗。

看着大家的精彩介绍,同学们已经按捺不住阅读的欲望了。请同学们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并通过微信平台向全班同学和家长进行展示。我们很快将推出“风俗榜”专题活动。

家乡的中秋节

申斯恒

我的家乡在涿州,那是河北的一个小县城。在这座小城里,到了中秋节,整个涿州到处喜庆气氛。我最喜欢家乡的中秋节。

又是一年中秋节。我和妈妈又像往年一样早早地来到鼓楼大街沙老三月饼店排队买月饼。来买他家的月饼的人很多。没办法,谁让今天是中秋节呢!终于轮到我们买了,我放眼一看,啊,全都是白花花的月饼,上面点着不同颜色的点儿,代表不同口味:红豆沙,绿豆沙,五仁和黑芝麻。我们各买了两斤,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买回来,到家我就吃上了月饼。这月饼,最适合捧着吃了。因为沙老三月饼很酥,捏着吃的话很容易碎,沙老三月饼果然名不虚传啊!

到了晚上,圆月升起来了,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品着爽口的清茶,观赏着又大又圆的明月,真美。中秋的月亮可真圆啊,挂在幕布一样的天空,像一个大玉盘

我记忆中的中秋节,几乎都是吃着沙老三月饼,赏着月亮度过的。虽然很普通,但是却蕴含着浓浓的亲情。

我爱家乡的中秋节。

1.买月饼的过程可以再精益求精。

2.写清沙老三的月饼是如何名不虚传。例如:三自然段中不能只写月饼佷酥,可在口感和味道上进行细致描写。

3.与家人团聚的中秋之夜的描述平平无奇,请写清楚家乡中秋佳节夜晚的特点。

家乡的中秋节

申斯恒

我的家乡在涿州,那是河北的一个小县城。在这座小城里,生活着忙碌而充实的人们。尤其是到了中秋节,整个涿州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众多热闹的节日当中,我对家乡的中秋节情有独钟。

开篇点题。“在众多热闹的节日当中,我对家乡的中秋节情有独钟”此句为下文做了铺垫。

又是一年中秋节。我和妈妈又像往年一样早早地来到鼓楼大街沙老三月饼店排队买月饼。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买月饼还要早早排队啊?那是因为沙老三月饼是我们涿州的特色月饼,经济实惠,味道纯正,香酥可口,很受本地人的喜爱。既然是一方特色,那买的人肯定是少不了。你看那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排出了一条长龙。没办法,谁让今天是中秋节呢!终于轮到我们买了,我放眼一看,啊,全都是白花花的月饼,上面点着不同颜色的点儿,是那么朴实无华。它们没有漂亮的图案花纹,但味道绝对是一级棒。沙老三月饼最经典的有四种馅儿:红豆沙,绿豆沙,五仁和黑芝麻。我们各买了两斤,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你看那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排出了一条长龙。”这个比喻句用得恰到好处,把中秋节热闹而浓厚的节日气氛写得淋漓尽致。

好不容易买回来的月饼不吃一块儿怎么行?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袋子,捧起一块儿吃了起来。这月饼,最适合捧着吃了。因为沙老三月饼很酥,捏着吃的话很容易碎,要想尽享美味,就只能捧着吃了。一放进嘴里,还没嚼呢,一股香甜味就扑鼻而来。我使劲一咬,香酥爽口,再咬,就出来馅儿了,软软的,糯糯的,甜甜的,入口即化。咽下去,让你胃口大开,那叫一个唇齿留香!沙老三月饼果然名不虚传啊!

细致地描写了沙老三月饼的口感和味道。

到了晚上,圆月升起来了,银雾般的月光洒在大地上,照耀着涿州的双塔,照进家家户户。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品着爽口的清茶,观赏着又大又圆的明月,其乐融融,好不惬意。中秋的月亮可真圆啊,挂在幕布一样的天空,像一个大玉盘。“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望着这座被月光照耀的小城,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在北京的姑姑,此时此刻,你们一家人在干嘛呢?

小作者用两个比喻句,让家乡中秋节夜晚的美景跃然纸上,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抓住了中秋夜晚的特点。

结尾回归主题,表达情感

我记忆中的中秋节,几乎都是吃着沙老三月饼,赏着月光下的双塔度过的。虽然很普通,但是却蕴含着浓浓的亲情。

我爱家乡的中秋节,更爱中秋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茶赏月的温馨景象。

家乡的元宵节

泰淏珺

每年过完春节,这个年还不能算真正地过完了,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把年真正地过完了。那时人们就会重回自己的岗位开始新一年的工作了。

开篇点题。

趁着春节的余味,一早上亲朋好友三五成群地去逛庙会。今天的庙会可跟往日的不同,除了摆地摊的吆喝声,熙熙攘攘的嘈杂声,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是那些民间艺术,像捏泥人、剪窗花吹糖人的各个显露绝活儿。好像非要争出个高低,让你不禁称赞,并暗暗叫好。这时孩子们会忍不住让大人给买上几个。当然,庙会自然少不了舞狮高跷,他们灵活地跳跃着,表演得栩栩如生,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调皮的孩子还会模仿着翻几个跟头,顿时会逗得旁人哈哈大笑。

作者通过细致描写将家乡元宵节庙会的热闹情景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

正月十五主要还是吃元宵和赏花灯。到了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说笑着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元宵,那用糯米做皮,黑芝麻和豆沙做馅,白得像小雪球一样的元宵,轻轻咬上一口便把一年的甜蜜吃进肚子里。这时老人们也会乐呵呵的随口说上一句:“来年团团圆圆,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合理使用修辞,一家人其乐融融吃元宵的场景跃然纸上,读者有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吃完元宵就要全家出动去赏花灯了。家家户户、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好一个不夜天的景象。灯会广场上的灯都是一些能工巧匠精心设计的,他们用不同的材质做出不同造型不同颜色的花灯。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形状各异;有龙灯、宫灯、纱灯、走马灯、棱角灯等;造型有四方八角的、花篮的、葫芦的等。吸引了成千上万来观赏花灯的人们,寒冷的冬天冻不住人们脸上的喜悦,有一部分人是坐车从几十里路的农村赶来的。小孩子为了能看得更清楚都骑到了爸爸的脖子上,一边吃着糖葫芦一边观赏花灯,人们在观赏花灯的同时也不忘拍照留念。听妈妈说元宵节这天青年男女相约在一起表白自己的爱慕之意。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对元宵相会情境的描述。

从赏花灯的人们的神情描写,足以让读者感受到看花灯的热闹非凡。

家乡的元宵节真是处处是温情啊!

1.语言:语言优美,能恰当引用古诗为文章增色。

2.结构:文章结构清晰明了,主题鲜明。由花灯的种类、造型、颜色等方面生动具体地描写了家乡的花灯,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赏花灯时人们的神情,重点写了赏灯这一习俗。

3.立意:小作者站在自己的视角,将家乡元宵佳节热闹的节日风俗展现在读者面前。

有趣的家乡习俗

杨雨菲

阵阵粽子的甜味儿从街头飘到了巷尾,一串串的彩灯高挂在城市上空,为原来热闹的城市更添加了一股喜悦的气氛。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奶奶家,准备度过今年的端午节。

由粽子的甜味儿和高挂的彩灯引出家乡的习俗。

一进家门,一股粽子的清香便迎面而来。“奶奶,您在做什么好吃的呢?”我奔向厨房,迫不及待地问道,“呵呵,你个小馋猫。”奶奶轻刮了下我的鼻尖,“我在煮粽子呢。有蜜枣的,豆沙的,红豆的,花生的……”我听得口水都要流下来了。一盘盘粽子端上了桌,我拿了一个,轻轻剥开外面宽大的叶子,尝了一口,糯米的香气立马在口中弥漫开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我也产生了疑惑: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慈祥的脸上绽放了笑容,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一位伟大诗人——屈原。”“啊,为什么纪念他呢?”我挠挠脑袋,不明所以地问。“当年屈原所在的国家——楚国灭亡了,屈原爱国忧民,悲痛欲绝,跳江自尽了。人民不愿失去这一位爱国诗人,打捞了三天三夜,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被鱼群啄食,人们纷纷向河里投包上叶子的糯米团子。所以我们端午节这天要吃粽子啦!”“哦,原来是这样啊!”我心里不禁感叹:屈原真是位爱国的伟人啊!

未见其粽,先闻其香,一下将读者带进了小作者的文章里。

由吃粽子引出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自然,贴切。

茶余饭后,我们便到江边看划龙舟。一支支队伍敲着大鼓,舞着船桨,一刻不敢耽搁地向前划去。岸边加油声,叫好声响成一片。一条条“龙”快速在水面上滑行,很快便到了终点。我对身旁的大舅问:“大舅,为什么他们要划龙舟啊?”大舅笑着拍了拍我的头,说:“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划了几天几夜没有寻到屈原,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就把赛龙舟这一习俗保留到了现在。”水面上仍没有平静,几条龙舟再一次划动了起来。我的内心似乎也如同这片水面一般,平静不下来。

由看龙舟,引出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这些家乡习俗为我们的家乡增姿加彩,还让我们从中寻到了乐趣。真是有趣的家乡习俗啊!

总结全文,表达情感。

1.构思:从闻到粽子的香味写到家乡赛龙舟的习俗,小作者构思巧妙,很自然将读者带入小作者家乡热闹的赛龙舟场景中去。

2.语言:文章语言朴实、亲切,跟随小作者脚步了解了家乡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3.立意:中心突出,结构完整,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围绕家乡习俗写了“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