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实践中逐步确定了以全球最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为依托、以参与和建设区域性多边合作机制为重点的多边外交政策。中国多边外交,正以更丰富的形式向更多的领域不断展开,多边外交成果令人瞩目。
(一)以联合国为平台,广泛参与全球事务
面对冷战后的国际形势以及联合国的发展,中国更加重视联合国作用,注重同其他国家在联合国内的协调,将联合国作为中国推行多边和平外交的重要舞台。其中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中国积极推动联合国的改革和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1.推动联合国的改革
联合国改革的问题由来已久。自1945年起,联合国改革就开始被提上议程。但是由于冷战期间美苏两极的争霸,联合国改革始终无法真正开展。直到冷战结束,两极争霸格局瓦解,全面改革联合国的进程从此开启。在联合国改革的问题上,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一直保持着积极的态度,明确地表达支持联合国改革的原则和立场。为了更全面深刻地阐述中国对联合国改革的观点与立场,中国政府于2006年6月正式发布《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在文件中中国政府表示,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应该继续成为维护和平的使者、推动发展的先驱。通过改革来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同时提出:“改革应有利于推动多边主义,提高联合国的权威和效率,以及应对新威胁和挑战的能力;改革应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特别是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加强国际合作等;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在安全和发展两方面均应有所建树,特别是扭转联合国工作‘重安全、轻发展’的趋势,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推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改革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会员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关切。应发扬民主,充分协商,努力寻求最广泛一致;改革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助于维护和增进联合国会员国的团结。”[47]此外,中国政府还特别在文件中强调,联合国改革应该有利于推动多边主义,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会员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关切。
中国政府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联合国改革的支持与立场,为联合国的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建议,维护了联合国的权威,维护了国际社会的安定团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以这些立场为基本原则,中国积极地投身到联合国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中,为实现联合国更好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不遗余力。
2.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联合国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其首要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核心理念是集体安全。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经过一系列危机,在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维护和平的集体行动。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认真履行大国责任和义务,一贯支持并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1990年4月,中国军队首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向中东停战监督组织派遣5名军事观察员。截至目前,已先后参加了联合国20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1.8万余人次。先后有3名军事观察员和6名士兵在执行维和任务中牺牲。目前,中国共有1958名官兵在联合国10个任务区和维和部队执行任务。[48]20多年来,中国本着对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参与国际维和行动视作维护世界和平,履行一个负责任世界大国应尽国际义务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是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兵最多的国家,是缴纳联合国维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将来中国也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3.积极参与联合国其他领域的多边事务
中国还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发展、裁军、人权等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并与其相关专门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与联合国全方位的合作,中国的联合国外交得到全面扩展,参与世界事务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的大国形象得以充分展现。中国还与联合国其他专门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国际海事组织、妇女地位委员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劳工委员会、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联合国发展规划委员会、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等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合作。
(二)积极推动区域组织及机制的建立与发展,深入开展区域性多边外交
对于中国而言,周边地区一直都是其开展多边外交的重心,积极推动地区性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后冷战时期的多边外交的主要任务。通过多边外交,不仅促进了地区的稳定繁荣、加快了区域合作的进程,更加有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双边关系的改善与发展。
1.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成员国总面积300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欧亚大陆的五分之三;人口约14.9亿,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它的成立给地区带来了新的安全模式,形成了以相关国家共同安全、共同发展和相互信赖为基础的新型安全观,主张彻底摒弃冷战思维,不追求军事优势,国家间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谋求建立军事同盟和相同的政治制度,采取平等磋商的方式,妥善解决相互间的矛盾和分歧。(www.xing528.com)
在此基础上,各成员国通过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平等、和平的对话,使上海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完善和进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当天,各成员国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9·11恐怖事件”后,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加强了以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这“三股势力”为中心的反恐合作。2002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圣彼得堡举行第二次峰会,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宪章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原则、组织结构、运作形式、合作方向以及对外交往等原则作了明确阐述,标志着该组织从国际法意义上得以真正建立。
作为“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创始国,中国始终奉行“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各成员国之间保持着友好的交往和密切的合作。
2.积极参与东盟对话
中国一向重视发展与东盟之间的关系,始终将东盟国家视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与东盟及其成员国之间保持着深入而友好的发展。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领域的多边合作实现了全面拓展。
第一,在中国—东盟双边关系方面,1996年7月,中国成为东盟国家“全面对话伙伴”国;1997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举行首次会晤,确定双方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并由此而确定了“10+1”合作机制;2002年11月4日,中国和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2003年10月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为东南亚地区以外第一个加入该条约的大国,并与东盟签署了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为加强中国—东盟未来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简称CAFTA)历经十年酝酿在中国与东盟双方的努力下,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CAFTA的建成,不仅意味着仅次于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的诞生,也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双方超过90%的商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中国13亿多人口与东盟地区的近6亿人口因此被联系在同一个市场中,这对世界经济尤其是东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CAFTA的建立对中国和东盟将产生双赢的结果,能产生正的贸易创造效应,拉动中国和东盟的出口总量分别增长2.73%和0.95%,社会福利分别增长17.87亿美元和29.86亿美元。[49]自2002年开展建设以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双边贸易发展迅猛,进出口总额一直保持高幅增长。2004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1059亿美元,提前一年实现了1000亿美元的目标。2007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026亿美元,提前三年实现2000亿美元的目标。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仍达到2311.2亿美元,2010年达到2927.7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7.5%,东盟成为中国继欧盟、美国、日本之后的第四大贸易伙伴。[50]由此可见,CAFTA的如期建立是中国与东盟在经济交往中的一个里程碑,迈开了双方开展更深层次区域合作、增进区域共同利益的关键一步。
第三,在解决领土和海洋争议方面,在中国与东南亚有关国家共同努力下,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与越南两国签署了陆地边界条约,解决了北部湾划界问题;与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显出双方愿致力于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以和平方式处理本地区争议的愿望。
第四,在次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也取得许多成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始于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协助下,中、越、老、缅、泰、柬6个国家制定了次区域合作的战略框架,提出了区域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电信网络联通、旅游、农业、环保、人力资源开发等八大优先合作领域。20年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广泛合作,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成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及南南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第五,在安全方面,借助东盟地区论坛(ASEAN Regional Forum, ARF),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自1994年加入东盟地区论坛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各项在论坛框架下开展的地区多边安全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合作更为密切,中国不仅加入《东南亚无核区条约》,还于2002年与东盟共同发表了《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
3.推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顺利进行
朝鲜核问题是一个牵动世界的大问题,对于东北亚安全形势、朝美关系、中朝关系、中美关系都有着重要影响,是我们有必要积极研究、妥善应对的。为解决朝核危机,中国主导建立了“朝核六方会谈”机制。会谈于2003年8月27日开始,到目前为止,共举行过六轮会谈。
作为朝鲜的近邻,中国为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朝核问题成因复杂,由来已久。中国始终担当着解决危机的促成方和斡旋方。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一直进行着积极的外交斡旋,以实现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目标。中国在2003年4月促成美中朝三方会谈,同年8月促成韩、俄、日加入六方会谈。当时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美国国内用军事方式解决朝核问题的呼声甚嚣尘上,朝美弩张剑拔,战争危机一触即发,三方会谈和第一轮六方会谈在维护半岛和平方面起到了关键的意义。在中国推动下的第二和第三轮北京会谈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为第四轮六方会谈提供了基础。在第四轮会谈中围绕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等问题,美朝曾出现严重分歧,一度陷入僵局,但在以东道主中国为代表的各方斡旋后终取得进展。2005年开始的美朝金融制裁问题,使得六方会谈陷入僵局近一年,并最终导致朝鲜在2006年10月进行了地下核试验。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受到严重威胁。这时,又是中国出面强力斡旋调解,发挥了“临门一脚”的关键作用,才使朝鲜重返谈判桌,使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进程向前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从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还可以看出,如今的中国,正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多边事务中,已经由多边合作机制的参与者逐步成长为多边合作机制的创立者。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加跨地域的南北对话和洲际合作。近年来,中国积极参加八国集团及与“金砖五国”展开的对话,围绕全球经济、气候变化以及国际合作等重大问题展开讨论,对促进南北对话、推动多边主义解决全球问题意义重大。同时,中国积极参加洲际对话,如亚欧会议就是由东盟成员国、东亚地区三国即中国、日本、韩国和欧盟成员国的政府首脑共同举行的大型洲际会议,亚欧会议对促进亚洲和欧洲的合作与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