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协调是指由各国政府出面,通过协商谈判达成协议或建立组织,采取一致的或互相配合的政策措施对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实行联合调节,解决共同面临的世界经济准则,避免矛盾和冲突激化,保证国际经济正常运转。[14]2001年9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这一重大事件对于中国参与和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具有里程碑意义,使中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协调跨越决定性的一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中国认真履行入世承诺,不仅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还逐步放宽外商投资领域的限制,在一定的服务贸易领域内提前开放。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中国在实践中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处理贸易摩擦和纠纷的手法日益娴熟,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实质和运行方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提出既符合本国贸易利益又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谈判构想,逐步树立起中国的信誉和影响力。世界贸易组织日益成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平台,为中国在对外经济关系中实现海外利益提供了新的渠道。
在区域层面,中国以东盟作为切入点,将加强东亚经济一体化作为区域经济协调的战略重点。2002年双方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在区域合作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一模式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基本一致。在与东盟深化经济合作的基础上,中国积极开展与日本和韩国在经济领域的协调与磋商,以促成在更大范围内加深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在加强区域合作的同时,一些次区域经济合作也在蓬勃兴起,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区域合作正在向前推进,粤港澳全面合作等次区域经济合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国在区域合作中积极进取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既促进区域经济的利益共享,又提高自身的议程创设水平,从而提升了中国在区域事务中的影响力。在区域经济秩序建设中取得的成果为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具有推广意义的范式。[15]
中国在双边层次国际经济协调主要集中于投资和贸易领域,中国是签订双边投资协定最多的发展中国家。[16]作为建立、保护和促进直接投资双向流动的国际通行体制,BIT的签订和实施为中国吸引外资和发展对外投资减少障碍,创造更加稳定、便利条件。中国在加入WTO过程中先后与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进行过双边贸易谈判,从中积累大量的双边谈判和协调的经验,逐渐显示出利用现有国际规则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信心和能力。例如,针对欧美挑起的纺织品贸易争端,中国不是诉诸贸易战,而是通过世贸法规,利用双边磋商,强调世贸组织对国际法的最大贡献是限制单边贸易制裁,以此化解贸易争端。运用国际规则能力的提高,为推进中国与有关国家在贸易领域缔结自由贸易协定(FTA)打下良好的基础。(www.xing528.com)
通过提高对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其中,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也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扩大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空间和发言权。实践证明,只有积极广泛地融入国际社会,加入国际机制,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并在全球、区域和双边层次上与各类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交往与合作,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国家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得以实现,也才有可能对国际事务施加建设性影响,不断拓展自身国家利益。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从自发的、被动的参与者转变为自觉的、主动的参与者,二是要从非主导型的参与者上升为主导型的参与者,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奋斗过程,但这将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活力,为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