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形势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的海外利益也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海外利益变化中,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变化趋势:
(一)性质上的变化
中国海外利益已从最初十分突出政治意义转变为经济与文化意义同时凸显。这主要体现在改革开放前后,发展经济以提高综合国力成为当时中国政府最为关注的中心工作,经济利益开始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利益,相应的,在海外利益中也是如此。以往单纯重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做法并不符合中国国力发展的现实需要,也不符合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要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开放度不断加大,中国对国际经济的依存性增大,当前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得世界各国开始更加注重经济合作,以最小化经济危机为本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在客观上要求中国必须重视海外利益的经济性,这也完全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进入21世纪以来,“软权力”建设和文化外交成为了许多国家开始探讨的新课题,中国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注意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由此产生的不断创新的中国式外交和理念对中国以外的世界产生着巨大影响。约瑟夫·奈曾指出,冷战后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自然资源等“硬权力”因素在国家间竞争中的地位正在下降,而以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知识体系等因素在内的“软权力”的地位在明显上升。中国所追求的世界大国地位,必定内在地要求中国在文化上也是一个大国,这关系到中国能否以大国身份以及以何种方式跻身于世界大国之林的关键所在。[11]在和平年代,对文化的强调在实现国家利益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以孔子学院为例,得益于几千年的中华灿烂文明,以及中国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从2004年底开始,中国开始在海外积极设立汉语推广机构“孔子学院”。截至2010年10月,各国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12]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有计划、有系统走向世界的一个重大举措,世界各地的汉语爱好者正是通过这个平台得以学习汉语,并开始了解和学习中国的文化、历史、书法、绘画、哲学、气功和太极拳等课程。观念认同的效用是巨大的,目前中国海外利益正在全世界各地不断发展,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开办不仅成为了中国与各个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而且在带动当地社会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同方面,甚至对中国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同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除孔子学院外,中外积极推广的“文化年”和“国家年”活动,都是中国文化利益拓展的积极举措,在当前中国海外利益拓展和维护中经济意义凸显的同时,文化意义也逐渐显现并增强。
(二)范围上的变化(www.xing528.com)
中国海外利益由传统的重视陆地安全向陆地与海洋安全并重上发展。这一趋势为中国的海外利益变化在安全方面的体现。中国的海洋安全既包括中国的领海安全也包括中国的海上运输通道安全。按照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中国应属于陆地国家,因此在历史上,中国一直高度重视陆地安全,建立边防要塞以防止敌人的陆路进攻。事实上,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拥有1.8万千米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的海洋大国。六百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的海上通道,向世界宣传了中国的“和合”思想。元末明初至清朝前后四百年的禁海政策,使近代中国几乎完全处于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严重束缚了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却逐渐走上了海洋强国之路。鸦片战争及后来的多次海战使中国被动打开了国门,古代中国虽然海洋意识高涨,近代却急剧衰落。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强国依仗强大的海上力量,不断扩大其势力范围,对海域的争夺日趋激烈。进入21世纪,海上利益已经不仅限于海上财富通道之争,而是逐渐发展到如今对海洋本身的资源之争、主权之争。[13]
当前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即是生存和发展,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的扩大要求我们将注意力从陆地部分地转移到海洋上去。长期存在的海上安全威胁和大国势力的不断侵入,使得我国海上安全形势日益复杂,东海的台湾问题、南海利益争夺以及保护贸易航线等越来越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中国应在陆军能够确保国家领土安全和对周围国家的有效战略威慑的前提下,同时分配适当的资源到海上力量的建设上,以保卫海上方向安全、维护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以及保障海上运输线的安全。
中国海外利益由国家层面向国际层面发展。从过去十几年到未来几十年里,国际社会面临的最突出的挑战是全球公共问题和公共产品,[14]如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反对恐怖主义问题、解决全球气候环境以及公共卫生等问题。这些全球性公共问题涉及国际社会每个成员的利益,它不可能仅靠一国的力量加以解决,需要所有行为体都主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并加强合作。中国作为国际体系的一名成员,不可避免的同样面临这些挑战。相应的,在此意义上,中国国家利益开始逐渐从多个领域向国际层面发展,对海外利益的拓展和维护也从最大化本国利益,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国家层面考虑,上升到通过承担适度的国际责任与加强国际合作来解决全球公共问题,促进世界人民整体利益更好的实现,促进共建和谐世界。
传统的领事保护理念向“以人为本”进一步发展,外交部门更加注重推动经济等各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发展。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参与国际活动日益频繁,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以及大陆公民出国旅游人数不断增加,出国留学人数持续增长。其中随着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大量增加、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工合作从无到有,海外劳工权益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根据《2009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全球华侨华人约有4800万,是海外移民人口数最多的国家。[15]中国人在海外发生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方面受到威胁的概率大增,领事保护工作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艰巨的挑战。2007年8月23日,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在原有的领事保护处的基础上宣告成立,[16]正是我国政府为更好地将“以人为本”、“外交为民”思想体现在具体的领事保护事务中的尝试性努力。2008年12月26日,中国政府为保护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中国船舶、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开始派海军舰艇赴该海域实施护航。时任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称:“中国政府派遣军舰正是‘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外交政策的体现。”在2010年年初的海地大地震撤侨以及2011年2月利比亚内乱大撤侨工作中,中国政府及时启动部级联席会议机制和海外领事保护机制,迅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力保障中国海外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及国家利益。
除了完成领事保护工作的任务,中国驻外使领馆在促进中国对外经贸合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以及《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中分别规定了外交代表和领事代表的职责,其中包括有代表派遣国、保护派遣国国民利益、调查、促进派遣国与接受国友好关系等。[17]这是以国际公约的形式对各国进行领事保护在法律上予以确定,也明确地体现了各国驻外机构对外维护海外利益的传统领域。在经济事务逐渐在全球事务中占据首要地位,经济实力决定了国家实力的今天,驻外的外交或领事机构和代表已经从过去更加注重对本国公民或法人在派遣国的利益的维护,以及完成信息搜集、调查等主要任务,发展到今天需要主动出击,促进与保障派遣国与特定接受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拓展中国的海外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