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难以应对,为何仍坚持?核心素养评估

教师难以应对,为何仍坚持?核心素养评估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项目化学习,对大多数学校和教师而言,是有难度的。明明有更为简单的方式,这简单的方式甚至可能是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里更有效的方式,那么PBL凭什么去吸引每日需要应对大量烦琐教学事务的一线教师不辞辛苦地去实践呢?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我倒是很喜欢这里提到的素养的两个要素,那么朴实易懂。首先,诊断一下我们自己的素养。我觉得素养的第一点没有问题,而第二点是否够强化?

教师难以应对,为何仍坚持?核心素养评估

夏雪梅教授倡导的项目化学习并非想去替代学校其他课程、教学形态,而是期望各种学习和平共处,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这就具备了一定的落地性。

实践项目化学习,对大多数学校和教师而言,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创设情境、设计驱动性问题并不那么容易,而回归照本宣科、背诵、练习,毕竟简单方便得多。

实践校的校长也说,项目化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她们走过了三级课堂路径:一级课堂中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社会性,引导学生协作学习,形成安全稳定的伙伴关系,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安全感,获得与同伴交往的归属感;二级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长时段的横向对话、质疑与讨论,让学生产生思维的重组,产生有质量的对话;三级课堂是挑战,融入项目化学习的要素,由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大问题。

你会发现,前面的两级课堂,即便不讲什么项目化,也是老师们在孜孜寻求的状态。给予孩子安全感、协作感,引导对话、质疑,那才是有生长力的课堂。第三个阶段的描述就相对抽象,难度自然也更大。实践的老师遇到的一些问题更接地气:我们的学习设计究竟怎样体现真实的问题解决?要如何才能在传统课堂与项目化学习课堂中实现转变?

其实,在一线实践项目化学习,最大的难度,我觉得还是源于这句话:创设情境、设计驱动性问题并不那么容易,而回归照本宣科、背诵、练习,毕竟简单方便得多。明明有更为简单的方式,这简单的方式甚至可能是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里更有效的方式,那么PBL凭什么去吸引每日需要应对大量烦琐教学事务的一线教师不辞辛苦地去实践呢?

这几年我持续实践和推广探究性作业,我感受过全国各地大量一线教师的实践热情。能激发他们的热情的,一是学生马上可见的作业效果,二是凭经验就能感受到对学生学习的助力,三是教师自己思考就能设计并付诸实践操作。

如果一个研究,本身很有价值,理念高端,但是不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在一线真正落地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今天在洪杰老师的公众号中看到了另一张阅读记录单。

《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阅读单

设计的问题,很适合各校读书会予以借鉴。想来,自己看书还是自在随性了些,总是精读不够,抱着“我有那么一点两点触动就很好”的念头,信手翻来,少了“苦读”的劲头。

今天看书,就翻到了这段话:

奇泽姆(Chisholm,2005)认为,素养有两个要素是必不可缺的:

第一,应用自己的所知完成特定的任务或问题;

第二,有能力在不同的情境间进行迁移。

我们现在言必提“素养”,提升核心素养。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相关的理论文章和观点很多。我倒是很喜欢这里提到的素养的两个要素,那么朴实易懂。

首先,诊断一下我们自己的素养。完成特定任务,触类旁通、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有肯定是有的,强不强才值得反思。

其次,想一想,我们平时所做的事情,是否切中了学生素养培养的要素。我觉得素养的第一点没有问题,而第二点是否够强化?

培养迁移能力的话题,并不新。我记得2006年我就写过一篇关于“培养正迁移能力的练习设计”的文章。可有时候就是这样,司空见惯的事却未必会真正上心。迁移能力如此重要,到底自己有多少教学对策是专门针对这一能力在培养呢?怎样在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中,突显“迁移能力”的培养,看来是值得后续认真去想、去做的要紧事。

看到让自己惊喜的内容了!

曾有老师问我这样的问题:你是如何设计探究性作业的探究问题的?我一般回答:探究问题必须有一定的开放空间,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进行解答,答案未必唯一,每个人的思考过程更是难以一模一样。只有这样的探究问题,才能使探究性作业有别于一般的单一封闭指向的解题作业。(www.xing528.com)

总是觉得自己答得不够有深度,没把自己做的、想的给表达清楚,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理到说时方恨浅哪。

问题驱动学习。夏雪梅教授的这本书在《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一章中正好提到了“怎样的问题能驱动学生主动投入思考?”我把书里的例子迁移一下,试试。

1.以下长方体表面积的错题,再订正一次。

2.最近关于长方体表面积的习题出错很多,为什么呢?是不是陷阱很多?试着把陷阱都找一找吧!

这两个问题哪个更能驱动学生去思考呢?

第一个问题是事实性问题,指向的是封闭性答案。第二个问题是开放性问题,它不仅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信息,还需要学生自己提取信息、整理、分析、表述、尝试厘清症结。

但其实,第一个问题是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基础,是必要的知识组成。但是,要充分回答第二个问题,仅仅有第一个问题作为知识基础还不够,还需要其他的能力参与方可。所以,好的问题一方面能引发高阶思维,一方面能提供问题化的组织结构,为信息和内容提供有意义的目的,它通过有趣的、与学生亲和的方式驱动学生投入到学习中。

探究性作业的探究问题,就应该将事实性问题转化为特定年龄段的学生感兴趣的、开放的、不确定的问题。那么,怎么设计呢?

1.将具体内容提升为更本质的问题。

2.将本质问题和学生经验建立联系。

3.将事实性问题转化为概念性问题(“是不是”“是什么”转化为“怎么做”“为什么”)。

4.从学生那里获得探究性问题的雏形(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我想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怎样的问题)。

5.运用具有“冲突、争论”性质的问题。

有道理吧?有道理。

从年前开始,我的胃就一直不舒服。姐夫的“神药”“宝汤”都没起作用,反而持续多日吃粥,居然,好了。

什么感觉

有时候,强有力的好东西未必敌得过每一餐的温软调养。所以,我们做老师的,不管学多少“好东西”,理解多少“好理念”,还是需要一日日温柔地走近孩子,去“润物细无声”才行。

自勉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