趴了一天,发现趴着打字相当于做颈背肌肉训练。当然,没法持久,断断续续。暑假的时间,就是可以这么奢侈地用。
很少查看QQ,但是因为有个“小数探究作业教师群”在,所以每天大概会去点开一次。今天点开,就看到了一份来自河南群友的长长的留言。
刘老师好!我对你的探究性作业也比较感兴趣。我调入一所新学校刚三年,一二年级一直在准备,打算三年级按照你书上提供的内容来一个复制和粘贴。因为此事,我已经和领导提出申请,没有特殊情况不要调整我。不管开学我能否继续带三年级,我都打算正式开始尝试探究性作业。当然我没有打算申报课题,一是我看你书上的内容,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要是我做,只能是“抄袭了”;另一方面,我个人也不再需要那张课题证书了。我完全是没有功利性地去做一件事,纯粹是喜欢,只想在退休前的十多年里有一个新的工作目标。我是河南★★★的,原来属于油田,学生属于职工子女;在学校归地方后,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又变成了留守儿童,目前感觉到做探究性作业难度比较大,不过,既然决定起步,就不能因为预想的困难而后退!你写的两本书真的非常棒,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老师的成功之路,研究的成果也很有价值。借用徐长青老师曾经说过的话:“研究的成果若是可以复制和粘贴,说明成果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没有价值。”我赞成。你做的事儿非常有价值,能带动一批老师和你一起前行,一个老师的改变,或许就是改变了几十个孩子!你是个真正的好老师!这几天一直在反复读你写的《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这本书。感谢你贡献这么好的作品,感谢遇见。
挺感动的。这位老师提到了“没打算申报课题”“完全没有功利性地去做一件事”“纯粹是喜欢”,那种感觉,我懂。一个“退休前十多年”的一线教师对我所做课题的自发认可,让我挺开心的。徐长青老师的那句话,我没听过,但是“研究的成果若是可以复制和粘贴,说明成果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没有价值”,的确有道理。还有一句话送给你,“所有的创造都起步于模仿”。
当下,很多老师跟着我一起实践探究性作业,我也面临过答辩时被专家提问“如何证明这是你的成果”的尴尬,但更多的是分享的喜悦,特别是讲座时和老师们目光对视接收到“热烈”的、“投入”的气息时。
很多人会觉得,我课题做了很多,是个行家里手。
其实,不是。(www.xing528.com)
我做课题起步很晚。看着多,无非是区级立项、结题、获奖,有了新的思考与改进,然后去市里立项、结题、获奖,再思考再改进,去省里立项、结题、获奖(幸运的,如探究性作业又有了教育部立项的机会),再加上一个成熟的课题还可以参评基础教育成果奖,所以虽然只做了“探究作业”和“画数学”的相关课题,旁人看着却像一直在做课题——其实只是把课题慢慢实践、慢慢改进、慢慢养大而已。
我想,我的整个教学生涯能把这两个课题内容探索到自己认为比较完美、丰满的状态也已经很好了。思考、实践,都需要时间,大把的时间。
但一个课题能持续做,能不随着结题而“结题”,是一件幸福又有意义的事。关键就在于课题研究的内容在一线有没有推广价值,有没有实践意义,直白地说,就是“有没有用,能不能用”。一线教师最终的输出端是学生的成长,课题研究自然更多地会去关注自己的日常教学困难,想试着从科研视角去尝试解决困难。
就我自己而言,课题只是实践之余的一个附属品。每次专家指导,都觉得我的课题“做得很好,成果也多,就是写得稚嫩”“如果奖次不理想,问题都在写的地方”。写得好,是能力,也是眼界,需要长期的积累与学习;做得好,则源于作业变革、画图教学是真正在课堂上、在学生那里实践着的,实践、反思、实践,一届、两届、三届,不着急,慢慢积累,直到做得有些样子了,去申报课题,课题结题了也继续反思、实践,一届、两届、三届……也就是说,课题结与不结看时间,做与不做却看学生是否需要了。作业一直需要,画图一直需要,那就一直做下去吧。
反过来,课题研究也会让日常实践更加扎实有效,它会让你更关注实践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让你更关注策略的提炼以便能更好地分享给别人,让你更关注你所做的事情对学生的发展有多大的意义。
所以,我喜欢的课题,应该从我的教学困境中来,最终能或多或少地解决一些我面临的问题,然后能一直持续地一届又一届地去传递给学生。想想也是啊,是那么辛苦地想出来的、写出来的,一次次实践、修改出来的东西,最终都要对学生有用才好啊。这便是一线教师做课题的意义吧,或者说做课题的幸福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