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理创新-关键内容-管理学

管理创新-关键内容-管理学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空间布置不仅影响设备、工艺装备和空间的利用效率,而且影响人机配合,从而直接影响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各生产要素在时间上的组合,不仅影响在制品、设备、工艺装备的占用数量,而且影响产品的生产周期,从而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企业应不断地研究和采用更合理的空间布置和时间组合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从而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的前提下,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

管理创新-关键内容-管理学

系统在运行中的创新要涉及许多方面。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以社会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企业系统为例来介绍创新的内容。

(一)目标创新

企业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从事经营活动的,特定的环境要求企业按照特定的方式提供特定的产品。当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的生产方向、经营目标以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关系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企业,在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背景下,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计划要求组织内部的活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同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企业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来谋求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新的经济背景中,企业的目标必须调控为“通过满足社会需要来获取利润”。至于企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的经营目标,则更需要适时地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加以整合,每一次调整都是一种创新。

(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企业中出现的大量创新活动是有关技术方面的,因此,有人甚至把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创新的同义语。

现代工业企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技术水平是反映企业经营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顺应甚至引导社会技术进步的方向,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由于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和利用这些载体的方法来体现的,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以及产品创新三个方面。

1.要素创新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定的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改变物理、化学形式或性质的过程。参与这个过程的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以及企业员工三类。

(1)材料创新。材料是构成产品的物质基础,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质量。材料创新的内容包括:开辟材料的新的来源,以保证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开发和利用量大价廉的普通材料(或寻找普通材料的新用途)来替代量少价昂的稀缺材料,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改造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以保证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现代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为企业的材料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设备创新。现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广泛地利用了机器和机器设备体系,劳动对象的加工往往由机器设备直接完成,设备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马克思曾经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设备的技术状况是反映企业生产力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标志。因此,不断进行设备创新,对于改善企业产品的质量、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以及节省活劳动的使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设备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通过利用新的设备,减少手工劳动的比重,以提高企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程度;②通过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改造和革新原有设备,延长其技术寿命,提高其效能;③有计划地进行设备更新,以更先进、更经济的新设备来取代陈旧的、过时的老设备,使企业建立在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上。

(3)人事创新。任何生产手段都需要依靠人来操作和利用,企业在增加新设备、使用新材料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使之符合技术进步后的生产与管理的要求。

企业的人事创新,不仅包括根据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不断地从外部取得合格的新的人力资源,而且更应注重企业内部现有人力资源的继续教育,用新技术、新知识去培训、改造和发展他们,使之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

2.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利用一定的方式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加以组合,是形成产品的先决条件。要素组合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

(1)生产工艺的创新。生产工艺是劳动者利用劳动手段加工劳动对象的方法,包括工艺过程、工艺配方、工艺参数等内容。工艺创新既要根据新设备的要求,改变原材料、半成品的加工方法,也要在不改变现有设备的前提下,不断研究和改进操作技术和生产方法,以使现有设备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使现有材料得到更合理的加工。工艺创新与设备创新是相互促进的,设备的更新要求工艺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工艺方法的不断完善又必然促进设备的改造和更新。

(2)生产过程的创新。生产过程的组织包括设备、工艺装备、在制品以及劳动在空间上的布置和时间上的组合。空间布置不仅影响设备、工艺装备和空间的利用效率,而且影响人机配合,从而直接影响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各生产要素在时间上的组合,不仅影响在制品、设备、工艺装备的占用数量,而且影响产品的生产周期,从而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企业应不断地研究和采用更合理的空间布置和时间组合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从而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的前提下,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生产组织创新,莫过于福特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与汽车生产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流水生产线。流水线的问世引起了企业生产率的革命。

3.产品创新

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组合的结果是形成企业向社会贡献的产品。企业是通过生产和提供产品来求得社会承认,以证明其存在的价值,也是通过销售产品来补偿生产消耗、取得盈余,实现其社会存在的。产品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产品,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产品创新包括许多内容,这里主要分析物质产品本身的创新。关于产品使用价值在实现过程中的创新,将在“环境创新”中分析。物质产品创新主要包括品种和结构的创新。(www.xing528.com)

(1)产品品种创新。它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转移,及时地调整企业的生产方向和生产结构,不断开发出用户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2)产品结构创新。它在于不改变原有品种的基本性能,对现在生产的各种产品进行改进和改造,找出更加合理的产品结构,使其生产成本更低、性能更完善、使用更安全,从而更具市场竞争力。

产品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它既受制于技术创新的其他方面,又影响其他技术创新效果的发挥:新的产品、产品新的结构,往往要求企业利用新的机器设备和新的工艺方法,而新设备、新工艺的运用又为产品的创新提供更优越的物质条件。

(三)制度创新

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主要是从技术角度分析人、机、料各种结合方式的改进和更新;而制度创新则需要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系统中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它规定着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力、利益和责任。不同的时期,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中,生产资料是企业生产的首要因素,因此,产权制度主要指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目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大生产资料所有制——私有制和公有制(或更准确地说是社会成员共同所有的“共有制”)——在实践中都不是纯粹的。私有制正越来越多地渗入“共有”的成分,被“效率问题”所困扰的公有制则正或多或少地添进“个人所有”的因素(如我国目前试行中的各种形式的“股份制”)。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也许应朝着寻求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个人所有”与“共同所有”的最适度组合的方向发展。

(2)经营制度。经营制度是有关经营权的归属及其行使条件、范围、限制等方面的原则规定。它表明企业的经营方式,确定谁是经营者,谁来组织企业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的行使,谁来确定企业的生产方向、生产内容、生产形式,谁来保证企业生产资料的完整性及其增值,谁来向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负责以及负何种责任。经营制度的创新方向应是不断寻求企业生产资料最有效利用的方式。

(3)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行使经营权、组织企业日常经营的各种具体规则的总称,包括对材料、设备、人员及资金等各种要素的取得和使用的规定。在管理制度的众多内容中,分配制度是极重要的内容之一。分配制度涉及如何正确地衡量成员对组织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如何提供足以维持这种贡献的报酬。由于劳动者是企业诸要素的利用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提供合理的报酬以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对企业的经营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分配制度的创新在于不断地追求和实现报酬与贡献的更高层次上的平衡。

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实践中相邻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划分甚至很难界定)。一般来说,一定的产权制度决定相应的经营制度。但是,在产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具体的经营方式可以不断进行调整。同样,在经营制度不变时,具体的管理规则和方法也可以不断改进。而管理制度的改进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要求经营制度做相应的调整;经营制度的不断调整,则必然会引起产权制度的变革。因此,管理制度的变化会反作用于经营制度,经营制度的变化会反作用于产权制度。

我国企业制度的改革正是循着这条线路进行的。企业改革首先开始于内部的管理制度改革(企业整顿),管理改革的深化引起了经营制度的调整(“松绑放权”,使企业从“产品生产者”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而经营方式的进一步改革(从“日常经营权”到“战略经营权”)则要求产权制度的完善(从“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转向“完全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从纯粹的“公有制”趋向“股份制”)。

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是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

企业系统的正常运行,既要求具有符合企业及其环境特点的运行制度,又要求具有与之相应的运行载体,即合理的组织形式。因此,企业制度创新必然要求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

从组织理论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系统是不同的成员担任的不同职务和岗位的结合体。这个结合体可以从结构和机构这两个不同层次去考察。所谓机构,是指企业在构建组织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将那些类似的或与实现同一目标有密切关系的职务和岗位归并到一起,形成不同的管理部门。它主要涉及管理劳动的横向分工的问题,即把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管理活动分成不同部门的任务。而结构则与各管理部门之间、特别与不同层次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关。它主要涉及管理劳动的纵向分工问题,即所谓的集权和分权(管理权力的集中或分散)问题。不同的组织机构设置,要求不同的结构形式;组织机构完全相同,但机构之间的关系不一样,也会形成不同的结构形式。由于机构设置和结构的形成要受到企业活动的内容、特点、规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同一企业在不同的时期,随着经营活动的变化,也要求组织的机构和结构不断调整。组织创新的目的在于更合理地组织管理人员的努力,提高管理劳动的效率。

(五)环境创新

环境是企业经营的土壤,同时也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环境创新不是指企业为适应外界变化而调整内部结构或活动,而是指通过企业积极的创新活动去改造环境,去引导环境朝着有利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变化。例如,通过企业的公关活动,影响社区、政府政策的制定;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社会技术进步的方向,等等。就企业来说,环境创新的主要内容是市场创新。

市场创新主要是指通过企业的活动去引导消费、创造需求。新产品的开发往往被认为是企业创造市场需求的主要途径。其实,市场创新的更多内容是通过企业的营销活动来进行的,即在产品的材料、结构、性能不变的前提下,或通过市场的地理转移,或通过揭示产品新的物理使用价值,来寻找新用户;再或通过广告宣传等促销工作,来赋予产品以一定的心理使用价值,影响人们对某种消费行为的社会评价,从而诱发和强化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增加产品的销售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