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领导行为连续带模式:《管理学》

领导行为连续带模式:《管理学》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领导行为的连续带模式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行为科学家坦南鲍姆和施米特于195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合作发表的《如何选择领导模式》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独裁和民主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领导方式,构成一个连续分布的条带。图6-6领导行为的连续带模式坦南鲍姆和施米特认为,领导者应根据领导者、下属、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在一系列备选领导方式中选出最恰当的一种。

领导行为连续带模式:《管理学》

领导行为的连续带模式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行为科学家坦南鲍姆(Robert Tannenbaum)和施米特(Warren Schmidt)于195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合作发表的《如何选择领导模式》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独裁和民主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领导方式,构成一个连续分布的条带。这就是说,一切领导方式不可能固定不变,而是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领导方式不是机械地只从独裁和民主两方面进行选择,而是按客观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连续带模式正是表明了一系列民主程度不同的领导方式,而有效的领导方式就是能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条件下选择适当的领导行为。

领导行为的连续带模式如图6-6所示,它以领导者(经理)运用职权的程度和下属享有自主权的程度为基本特征变量,以高度专权的、严密控制的、以上级为中心的领导模式为左端,以高度放手的、间接控制的、以下属为中心的领导模式为右端,划分出了7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领导方式。

图6-6 领导行为的连续带模式

坦南鲍姆和施米特认为,领导者应根据领导者、下属、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在一系列备选领导方式中选出最恰当的一种。(www.xing528.com)

坦南鲍姆和施米特认为,应考虑的领导者个人的因素包括他们的价值观、对下级的信任、对专断与民主的基本倾向以及与下级共同决策带来的不确定性是否会威胁他自己;下属方面的因素则包括下属追求自主意愿的强度、他们是否愿承担责任、对情况不明的耐力、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赋予它的重要性、他们自己的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他们对有待解决问题的了解、知识和经验等;要考虑的情境因素包括组织的类型、规模,各下属单位距离的远近,尤其是职工参与的信念,工作群体作为一个能顺利发挥其功能的集体的成熟程度,决策时限是否紧迫等。

由于坦南鲍姆和施米特在研究领导方式上摆脱了两极化倾向,统一基本参变量渐变的构思,反映出领导模式的多样化,同时又没有简单化地宣布何者正确、何者错误,因此,是比较切合实际工作的真实图景。该理论首次提出考虑多种因素对采用领导方式的影响,开创了权变论的先河。

1973年,两位作者回顾了15年来的种种变化,对自己的理论做了修改和补充,被《哈佛商业评论》列作经典论著在1973年的5月~6月号上重新发表。他们改变了先前将影响领导方式的因素和条件看成是既定和不变的观点,认为它们都是相互影响的和动态的;在讨论环境因素时,将其扩展到组织外部的各种力量,以及组织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改称下属为非经理人员,认为下属带有附属于别人的轻蔑意味,而经理与非经理人员的区别在于分工不同,不在于地位的高低。根据上面的考虑及新的组织管理理论(如组织发展理论、开放系统理论)、激励理论的新发展、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间题等,给出了新的“经理—非经理人员领导模式连续分布场”,如图6-7所示。

图6-7中的基本变量是经理人员与非经理人员分享自由度(决策权)的比例。这一比例是连续变化的,取决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环境力量的影响,即图中箭头指示的系统与人的相互作用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