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范生教学设计中的情境设计

师范生教学设计中的情境设计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情境的设置是为了安排学习的外部条件,确保意义学习的发生。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针对教学目标安排(设置)一些特定而合理的教学情境。(一)课堂教学中的常境设置不管什么类型的课,经过教学实践可知:在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中,通常应有以下情境设置的考虑。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根据需要设置不同情境,其中媒体的设置和问题情境的设置尤为重要。

师范生教学设计中的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的设置是为了安排学习的外部条件,确保意义学习的发生。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针对教学目标(或学习结果)安排(设置)一些特定而合理的教学情境。设置的教学情境可以多种多样,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和新课标理念,重点介绍以下情境设置。

(一)课堂教学中的常境设置

不管什么类型的课,经过教学实践可知:在一堂有效的课堂教学中,通常应有以下情境设置的考虑。

1.引入课题,明确教学目标

要唤起和控制学生注意,使学生接受刺激和促进学习的发生,常常是通过不同手段设置物理情境:教学语言的变化;姿体语言的夸张;实验的演示;媒体的播放,等等。往往通过新课引入的情境可以刺激学生回忆先前的知识技能,明确所学新知识是什么,利用新知识能做什么等教学目标。

2.展开课题,强化新知识的掌握

在展开课题阶段,可以呈现一些刺激材料来突出选择新知觉的各种特征,如图片、流程图、视频、实物,甚至是板书、板画等。通过这些物体和情境的鲜明特征,可以强化学生学习新知识,促进掌握程度。当然,在呈现这些情境时要注意其顺序的安排和每次呈现的分量。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提供学习指导。给出恰当的例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将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概念或规则进行合理的重新组合,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接下来可以安排与例子相同或相似的“同步练习题”,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练习,留足够时间思考和练习后,进行及时评价,通过反馈信息,学生能知道自己的理解与行为正确与否,以便及时改正。

3.结束课题,促进学习的保持与迁移

当信息或知识需要回忆时,存放在一个有意义的背景下的知识信息恢复得最快最有可能,且提取信息的途径也相对较多。所以在课题结束时,应设置有效情境,帮助学生去记忆当堂课的相关知识,如布置巩固练习题、归纳总结知识结构的图表、提供相关视频媒体等。

除了掌握当堂课的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迁移,要使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正迁移,就应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新任务。这些新任务需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那些与学习情境在本质上有所不同的新情境中去。

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根据需要设置不同情境,其中媒体的设置和问题情境的设置尤为重要。

(二)课堂教学中的媒体设置

根据教学需要,媒体设置可以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利用设置教学媒体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下列目标。

1.提供实物,展示事实

提供实物、器材、图片,事物变化过程,甚至是自然或社会的真实事件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便于识记。

2.创设情境,提供示范

根据学习内容,提供相关的研究背景,学生通过感性材料,形成表象,归纳概括知识和形成概念和规律,并且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提高能力。

3.呈现过程,设疑思辨

利用媒体展示过程,巧设疑点和问题,以此作为学生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在教学中主动去使用多媒体技术,但应注意所使用的多媒体应避免以下问题:

①视频资料图像不清晰,声音模糊;

动画太花哨,不逼真;(www.xing528.com)

③PPT色彩太鲜艳,声音嘈杂;

④媒体的使用与教师的讲授时间不协调(太快或太慢),内容联系不够紧密。

(三)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美国著名学者加里·鲍里奇认为:“任何口头的说法或者手势,只要引起了学生的回应或回答,就被看作是问题。如果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那么这个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目的不外乎:

①引起兴趣和吸引注意力;

②发现问题及检查;

③回忆具体知识或信息;

④课堂管理;

⑤鼓励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⑥组织或指导学习。

这六条归为一点,那就是:以触发或形成学习者的回应为目标,一个好的问题应当是一个高级组织者,它为紧随其后的回应提供一个框架。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常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1)只要求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联系熟悉的事例,则用问题结构良好、定义明确,有明确解题途径和少数几个答案的简单而封闭的问题。

(2)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对问题作深入分析、判断和进一步的数学抽象等,则用问题结构欠缺、定义不明确、无明确解题途径,或需经历复杂思维才能解决的复杂而开放的问题。

(3)先提复杂而开放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再依课堂具体情况提降低难度的下一级问题,最后是简单而封闭的问题。每个问题的提出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思考。

当然,对于初为人师者来说,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问题:

(1)不要提出可能有多种答案的复杂的或模棱两可的问题;要准备接受正确的然而是异常的答案,特别是提出开放性问题时。

(2)不要阻止学生把回答说完,就算是错误的回答。应该以部分正确或错误的回答为基础,激发进一步澄清、启发新的信息,或对回答进行重新导向;事先应该想好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明白问题所要求的行为复杂性的程度。

(3)不要在还没有做出探询之前就自己给自己的问题做出回答。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或转向下一个学生之前的等候时间和问题本身一样的重要。因此,一定要给回答问题的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研究表明:对诸如识记、理解之类较低复杂层次的问题,应该把等候时间至少增至三至四秒;对诸如综合、评价之类较高复杂层次的问题,则应增至十五秒。研究还表明:足够的思考时间即更长的等待时间,能导致更长的回答、更多的自愿回答、行为复杂性更高的回答、更多的来自学生的问题,以及学生对回答更大的信心。

(4)不要使用问题来作为一种惩罚或让学生尴尬的方式。这种对问题的不恰当的使用往往不能改变学生的不当行为,问题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应该被用于特定的目的。对问题的不恰当的使用或者将它用于其他的目的都会影响你的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