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业准备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
用人单位在招聘师资时,不仅注重其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注重其师范技能与教学经验。而以全日制教学为主的师范类院校,多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其师范技能的培养及教育实践的训练,导致学生虽学到了系统的学科知识,却未能具备较高的师范技能。此外,学生教学实习时间较短,加上个别学生不重视实习,在实习期只是混日子,导致部分师范生实习经验缺失。师范技能的缺乏会导致其就业核心竞争力偏低,没有求职优势,即便走上了工作岗位,其也往往力不从心,难以适应岗位要求和学生需求。还有部分师范生不喜欢教师职业,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认知的培训,毕业时对用人单位的要求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能胜任什么工作。
(二)就业观念陈旧,就业倾向偏高
多数师范生眼高手低,缺乏准确定位,在求职中期望值过高,希望到发达地区工作,倾向于高薪、高福利且发展空间大的岗位,而没有认识到自身能力能否胜任,拔高了求职门槛,减少了就业机会,造成偏远欠发达地区和部分私立、民办学校苦于招聘难而应届师范毕业生找工作难的两难局面。有的师范生宁愿待业,也不愿意到基层、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就业,一味地追求就业要“一步到位”,这些就业观念不仅不适合社会实际需要,也影响了毕业生自身职业的发展。
(三)就业指导教育欠缺,毕业生求职规划缺乏
新形势下,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多元化要求,使得毕业生的职业目标、自身定位和应聘技巧等在其就业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学生优化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定位职业目标的主要渠道,但多数师范类院校的就业指导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指导对象多是大四学生,缺乏从大一到大四的就业观指导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同时,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过多局限在对就业政策的解读、就业形势的介绍、求职技巧的培训等理论的传授上,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就业指导教育只关注“结果”,轻视“过程”,注重短期效果的即时教育,忽视了就业指导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无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四)就业信息不畅通,就业渠道受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很多招聘信息都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来发布。而部分师范生对信息的敏锐度不够高,对信息的关注度不够强,对信息的筛选能力较差;有的没有信息共享意识,或者依赖性较强;有的就业态度不端正,就业意识较弱,对就业新政策、招聘信息、就业程序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与此同时,部分师范生受传统就业观影响,不愿意去非公立学校就业。另外,受现行户籍关系、人事档案、社会保险等制度制约,师范生从公立学校到私立学校的流动存在不少困难,毕业生到私立学校就业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城乡基层中小型私立学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城乡基层学校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但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配套政策不完善,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的渠道不畅通。
(五)人才市场供需脱节,结构性失业频现
受历史与传统的影响,当前不少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一方面,部分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期望、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完全匹配。另外,师范类院校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毕业生多,市场已经饱和,科学、地理、舞蹈、生物、历史等学科由于报考人数较少,近年来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部分师范院校盲目追求考研率,师范生课程多围绕考研内容开设,使学生在就业时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岗位要求。同时,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大,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学生越来越少,农村长期出现人才不足的问题。(www.xing528.com)
(六)教师编制“凡进必考”,增加了就业的不确定性
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令第6号)后,教育部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从2009年开始,各地中小学新任教师补充应全部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不得再以其他方式和途径自行聘用教师”。全面落实严格的“凡进必考”制度,拉长了毕业生求职时间,增大了求职变数和求职难度,所以由“凡进必考”政策带来的就业不确定性十分明显
(七)一线城市“落户”要求提高,师范生进入难
师范毕业生大多要进入公办学校工作,户口的迁入和编制的解决成为他们最大的需求。部分城市的“户口限制”政策阻碍了师范生就业。
进京限制政策愈加苛刻,由“双非”变为“三非”,即在原有“非北京生源”“非北京高校毕业”本科生不能进入中心城八区基础教育系统就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北京市急需专业人才”(机械及自动化、临床医学、建筑工程、生物医药类、化学化工类、材料学)不能进入。而北京的郊区和县市的就业市场又因为实行“三支扶”计划,占用了绝大部分编制。
上海出台“户口打分制”政策,推出《2018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毕业生的评分达到72分及以上才有资格办理上海户口。按照《办法》中的评分标准衡量,一般重点院校毕业生(33分),只有同时具备成绩排名前25%(8分)、通过CET-6级(8分)、通过计算机省级二级(7分)、省级荣誉称号(5分)、省级以上学术或文体奖(5分)、科研创新或自主创业(5分)、用人单位要素(平均5分),才可以获得76分,而同时具备上述条件对于绝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虽然《办法》同时规定,不能取得上海户口的毕业生可以办理“人才居住证”,持有“人才居住证”的毕业生在医疗、社保、购房贷款、子女入学、工资福利等方面享受与上海市民同等待遇,但这种户口政策限制了师范生的进入。
(八)硕士研究生及非师范专业毕业生进入基础教育系统,冲击师范专业的就业市场
由于硕土研究生的大量扩招及高等教育就业市场普遍需要博士生,迫使硕士研究生就业层次整体下移。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系统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拔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南部沿海城市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极为旺盛。该地区基础教育行业省级重点示范性高中为了提高师资素质、优化教师结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硕士研究生,后考虑本科毕业生。
教师资格证制度已在全国执行,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可以考取教师资格证,获得进入基础教育系统的“准入证”。因此,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及部分综合类大学毕业生冲击着基础教育就业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