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就业结构总体呈现不平衡状态。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师范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矛盾依然突出。
(一)自主择业渐成主流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师范生的就业方式由过去的“统包统分”转变为“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政策的实施,改变了国家“包分配”的就业方式,使师范生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权,用人单位有更多的用人自主权,这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提高,加上社会上就业机会减少,使得师范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师资来源日趋多样化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开展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拓宽教师来源,引入竞争机制,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各地逐步开始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对新任教师一律实行公开招聘、统一考试、竞争上岗、择优录用,打破了师范与非师范的专业界限。非师范生开始进入基础教育教师就业市场,给师范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增加了师范生在教育系统内就业的难度。(www.xing528.com)
(三)各层次师范院校毕业生竞争激烈
从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来看,城市优质学校普遍要求应聘者的毕业学校为“985”“211”重点院校,或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本科毕业生就业空间受到挤压。在此形势下,师范生面对用人单位的严格要求,其工作选择空间大不相同:研究生及重点高校毕业生较受用人单位欢迎,而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则面临较大的压力,师范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四)供需出现结构性矛盾
经济发达城市的师资趋于饱和,贫困、偏远地区的师资却极度短缺。由于经济发达城市交通便利、生活便捷,当前师范生大都选择到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导致毕业生就业集中于某一区域,增加了就业的难度。经济发达城市长期吸纳大量应届生,师资早已接近饱和,对应届生的需求数量逐渐减少,使得岗位竞争更加激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偏远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很多毕业生不愿前往就业,即便去了也不打算长期在那里工作。同时,私立学校由于发展预期不明朗、职业前景不明确、工作压力偏大等原因,师资力量也相对紧缺。于是,出现了经济发达城市学校应聘者络绎不绝,偏远地区及私立学校几乎无人问津的尴尬场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