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转型升级短期内对毕业生就业的冲击
产业转型升级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给出了多样化选择,创设了良好环境与条件,但由于目前我国产业的总体结构布局还未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竞争系统,缺乏必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先进技术,从短期来看,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等原因使得产业转型升级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只有559万高校毕业生,而2018年达到了820万人,10年间增加了261万人,而且每年还有部分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会加入求职队伍中。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中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而现在社会高等教育的高入学率、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和劳动力市场是严重分割的。高校扩招由于速度过快、增幅巨大,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爆发,超过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大学生的供给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危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包括专业结构、地区结构等。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许多高校仍然沉溺于计划经济的惯性之中,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并没有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导致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加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快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速度,形成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导致过去的热门专业现在有可能变成了就业“困难户”。另外,一些高校专业设置有较大盲目性,追求专业齐全,不注意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紧密结合,造成一些专业供过于求,毕业生缺乏竞争力,部分大学毕业生其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不强,找不到学以致用的岗位。从地区结构来看,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就业渠道比较畅通;而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不太好,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从而造成人才流失。
就业难的问题除社会的客观原因外,也与毕业生自身的观念跟不上形势有着密切关系。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却好高骛远,缺乏对社会合理的认识,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就业观念偏离就业现实,很少考虑自己的期望是否脱离现实,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不是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出发去找工作,而是无的放矢、随大流,盲目乐观,严重脱离客观实际,所以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和工作。
(四)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匹配的矛盾。
第一,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4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整个社会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第二,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快速增长。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大众化走向了精英化。且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超越2017年的735.83万,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最高,2018年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有较好回报的发展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大学生未能有效就业,这些人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无人去做。(www.xing528.com)
第四,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这些充实了他们的头脑和经验,而他们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仍束手无策。
(五)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些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也带来了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两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实践的倾向。
(六)大学生自我能力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难就业”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带来就业难。其一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织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地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机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的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的仅有5%。其二是,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于学好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七)大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办学观念落后,学校缺乏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指导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很多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这说明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八)大学生就业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等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