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很多的经验教训,也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当前,我国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农业供给侧改革正在积极推行,如何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如何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代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经济作物不断增加、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对农民来说,在生产中的选择余地加大了,各类生产间相互替代的程度进一步提高了。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它有利于农村经济中机会成本的下降。对农民来说,一种作物的生产缺乏市场,他可以转向有市场前景的其他作物的生产,与传统的、相对闭塞的自给性生产相比,这无疑是一种进步。通过对近代农业生产结构的考察,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种植业的发展仍然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生产结构中种植业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是种植业是农业中的第一大产业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种植业产值一直占据农业总产值中的最大比重。“民以食为天”,种植业是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饮食是人类的第一需要,解决了食物需求,人类才可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要以种植业为重点,不可因盲目追求结构的均衡而忽视了种植业生产的必要性。
(2)种植业生产中粮食作物种植是主要的,其次是经济作物的种植。
因为粮食作物解决的是人们的口粮消费,经济作物既可以作为人们的食物补充,也可以为人们创造额外的经济收益,但是经济作物无法完全替代粮食作物的消费地位。前文已经述及,经济作物的发展可以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粮食作物的发展也可以参与到商品经济活动中,推动商品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二者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共同繁荣,才是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合理表现。
此外,提高粮食作物的生产效率也十分必要,近代粮食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全面下滑,这一现象是农业生产倒退的表现。当前,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努力提高粮食总产量的同时,不断改进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和劳动生产率,力争实现农业生产的全面进步。
(3)加强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不仅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需要,更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近代,畜牧业生产远未得到充足的发展,畜牧业发展的滞后,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同时也是导致生活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由于畜禽的缺乏,农业生产缺少畜力工具,大量依靠人力劳作,生产效率低下;由于畜禽的缺乏,人们的食物结构单一,肉食严重缺乏,导致营养不良,生活水平和身体素质低下。因此,充分发展畜牧业,是合理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必要环节。
近代由于毁林现象严重,造成林业资源匮乏,使得薪柴资源不足,一些农副产品被用作燃料,用于家畜的饲料和返还给耕地的肥料也就相应减少。这诸多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又大大地制约着中国农业的发展。渔业和副业生产也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视发展渔业和副业生产,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食物结构和生活条件,同时又可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收入来源。
(5)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是,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发展,必将改变落后、封闭、自给、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逐步建立起商品化、开放、多层次的农业生产结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产值结构开始发生良好的变化,农业总产值也持续快速上升,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中种植业产值比重下降,到2005年已经下降至50%以下(49.7%);同时,畜牧业和渔业比重明显上升,林业比重也稍有增加(见表11-1)。这表明,农业生产结构已经改变了单一、落后的局面,得到显著的优化。从表11-2的数据可以看出,2006年以来,种植业的产值比重稳定在50%上下小幅浮动,林业比重基本稳定在4%左右,畜牧业比重徘徊在30%左右,渔业及服务业的比重在13%左右浮动。这表明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态势,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不再拘泥于产值比重的变化,而是进入深层次的内在优化过程。
表11-1 1978—200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构成(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8—2006.
表11-2 2006—2014年中国农业总产值构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5.
经济现代化是500年来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时代特征,也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时代特征。经济现代化就是市场化和工业化。[7]实现市场化和工业化必然要求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其中的必要环节。因此,优化发展农业生产结构是经济现代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在整体上仍然是落后、单一、不发达的,但是并非一成不变的。农业生产结构在近代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相当一部分变化是积极、合理的,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变化明显,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各国将粮食生产列为重点问题。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粮食生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从当前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在国际国内的复杂局面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等等。不调整就没有出路,不优化就无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无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不仅是一个历史的问题,它是伴随着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的,不同的时期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要求也不同。只有认清经济形势,了解经济发展的真正需求,才能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结构,为市场化和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真正加快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1]孙毓棠,张寄谦.清代的垦田与丁口的记录[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论丛(第一辑).上海:中华书局,1979:112-113.
[2]方行.论清代前期地主制经济的发展[J].中国史研究,1983(2):97.
[3]孙毓棠,张寄谦.清代的垦田与丁口的记录[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论丛(第一辑).上海:中华书局,1979:117-120.
[4]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70-271.
[5]王玉茹.增长、发展与变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9.
[6]王玉茹.增长、发展与变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15.
[7]赵德馨.市场化与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层次[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