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中国农村副业概况

近代中国农村副业概况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面论述的只是农村副业中的几个门类。第三位是农工,占总数的13.0%。第四位是小商贩,占总数的12.0%。第五位是养蚕,占总数的10.4%。第六位是各种草编,占总数的7.3%。就农副业兼而有之的比重而言,男子大大超过女子,分别为75%、20%,在小麦地带差距更大,竟达到81%∶15%。从形式上看,近代中国农村中农业与手工副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并未有太大的变动,副业作为大农业中的一分子,显示了它的重要性。

近代中国农村副业概况

上面论述的只是农村副业中的几个门类。农村副业除了这几个门类,还有许多,全国农村副业究竟有多少门类,各个门类所占比重多大,现在尚无精确统计。20世纪30年代初,中央农业实验所对当时关内22省的农村副业进行了调查[47],结果如下:

第一位是纺纱织布,占总数的21.8%。

第二位是砍柴割草,占总数的20.5%。

第三位是农工,占总数的13.0%。

第四位是小商贩,占总数的12.0%。

第五位是养蚕,占总数的10.4%。

第六位是各种草编,占总数的7.3%。

第七位是木工,占总数的5.2%。

第八位是养蜂,占总数的3.2%。

其他还有制土砖等。

这个统计尽管不够完善,却可以看出在农村副业中,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除了中央农业实验所的调查之外,还有卜凯在1929—1933年的调查。现将卜凯调查的三个有关统计表摘引如下,以便加以比较研究。

一是中国22省144县152地区15 316田场(1929—1933年)男工、女工及童工从事田场及副业工作之比例(见表10-9)。

表10-9 1929—1933年农工从事田场及副业工作之比重(中国22省144县152地区15 316田场调查统计)

资料来源:卜凯.中国土地利用[M].乔启明,邵德馨,黄席群,等译.成都:成城出版社 ,1941:392.

二是中国22省144县152地区15 316田场(1929—1933年)农家从事各种副业之比重(见表10-10)。

表10-10 1929—1933年农家从事各种副业之比重(中国22省144县152地区15 316田场调查统计)

资料来源:卜凯.中国土地利用[M].乔启明,邵德馨,黄席群,等译.成都:成城出版社 ,1941:403.
注:*此数在0.5以下。

三是中国18省110县110地区(1929—1933年)副业变迁之地区占比(见表10-11)。

表10-11 1929—1933年副业变迁之地区占比(中国18省110县110地区调查统计)

资料来源:卜凯.中国土地利用[M].乔启明,邵德馨,黄席群,等译.成都:成城出版社 ,1941:407.
注:中国110个地区中有3%的地区出现了纺纱的新职业,有4%的地区纺纱业呈现日渐增加的趋势,有6%的地区纺纱业消灭。

从这三个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1929—1933年,在中国22省144县152地区15 316田场中,男子从事农副业的占比,农业生产为60%,副业生产为42%,小麦地带高于水稻地带,前者分别为64%、44%,后者分别为57%、40%;女子从事农副业的占比,农业生产为24%,副业生产为42%,小麦地带与水稻地带比较,与男子不同,后者高于前者,后者分别为25%、42%,而前者则分别为22%、41%。总的看来,农业生产的主力是男子,在副业生产中,男女处于平等地位,不过在小麦地带男子所占比重大些,在水稻地带女子所占比重大些。就农副业兼而有之的比重而言,男子大大超过女子,分别为75%、20%,在小麦地带差距更大,竟达到81%∶15%。

第二,1929—1933年,在中国22省144县152地区15 316田场中,农家从事的副业种类繁多,计有农工(在他人田场工作)、有技工人、无技工人、家庭工业、经商、教育、兵士、官吏、专门职业、其他职业等,其中占一二三位的是家庭工业、经商、农工,分别为22%、16%、14%,而这三种副业,在小麦地带所占的比重则大于水稻地带,前者分别为23%、21%、17%,后者分别为21%、12%、12%。

第三,1929—1933年,在中国18省110县110地区中,日见增加的副业有纺纱、养猪、养家禽、制豆腐、经商、育蚕、木匠、裁缝、养羊、纺织养鸡、结发网等,其中高居榜首的是纺织,占23%,在小麦地带甚至多达33%。有些地区发展了养蜂、纺纱等副业,有些地区的纺纱、育蚕逐渐衰落,副业没有变迁的地区为15%,没有副业的地区为33%。由此可见,各个地区副业的兴衰,呈现不平衡状态。

本章主要分析了近代(主要是1936年以前)各种家庭副业的发展情况,总体来看,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发展基本呈衰落趋势,家庭蚕丝织业、草帽辫业、花边业和发网业等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但是各地区副业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地区衰落的副业则可能在别的地区兴旺起来,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从形式上看,近代中国农村中农业与手工副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并未有太大的变动,副业作为大农业中的一分子,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农村副业在满足自给自足的同时,副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表现为产品自给比重的下降和商品比重的上升,同时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影响,农村副业生产并非一帆风顺。从农业现代化的角度分析,经济收益是影响副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那些符合市场需求的副业生产必定会取得较好的发展,这也是农业生产中各部门都要遵循的发展规律。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96.

[2]以下有关1840年全国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统计数字,均引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13-331.

[3]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64.

[4]薛义刚.近代江南地区农村家庭手织业的市场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2.

[5]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06-297.

[6]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08.

[7]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06-297.

[8]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M].上海:中华书局,1962:455-456.

[9]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129-131.

[10]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M].上海:中华书局,1962:207,208,219,233,234.

[11]佚名.益闻录(1294号)[M].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光绪十九年七月初五日。(www.xing528.com)

[12]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M].上海:中华书局,1962:252.

[13]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M].上海:中华书局,1962:252.

[14]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M].上海:中华书局,1962:213.

[15]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M].上海:中华书局,1962:247.

[16]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M].上海:中华书局,1962:247-248.

[17]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M].上海:中华书局,1962:248.

[18]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M].上海:中华书局,1962:248.

[19]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M].上海:中华书局,1962:238.

[20]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23.

[21]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55.

[22]刘锦藻.清朝文献通考(卷385)[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23]阮湘,吴秉均,余祥森,等.中国年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687-688.

[24]阮湘,吴秉均,余祥森,等.中国年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687-688.

[25]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654-657.

[26]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86-287.

[27]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62-163.

[28]张肇镇.论直隶省亟宜提倡草帽辫业[J].农商公报,1917,3(35).

[29]佚名.山东麦秆草帽辫之调查[J].农商公报,1917(37).

[30]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96.

[31]佚名.山东麦秆草帽辫之调查[J].农商公报,1918(37).

[32]佚名.山东麦秆草帽辫之调查[J].农商公报,1917(37).

[33]叶春墀.山东草辫业[M].北京:京都华东石印局,1911:12-13.

[34]继定.我国草帽辫工业状况[J].钱业月报,1924,4(4).

[35]佚名.山东麦秆草帽辫之调查[J].农商公报,1917(37).

[36]佚名.山东麦秆草帽辫之调查[J].农商公报,1917(37).

[37]李之清,戴朝纪.郫县志[M].南京,上海,成都: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0.

[38]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浙江省[M].浙江:浙江省国际贸易局,1933:75.

[39]李钟豫,张殿邦.黄县志——工业[M].济南:山东博物馆,1937.

[40]海关银等同前述关平两,海关两等概念。

[41]佚名.中国出口花边[J].中外经济周刊,1924(26).

[42]丁锡田.潍县志稿[M].北京:国学文献馆,1941.

[43]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M].上海:中华书局,1962:658.

[44]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三卷)[M].上海:中华书局,1962:41.

[45]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M].上海:中华书局,1962:658.

[46]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M].上海:中华书局,1962:658.

[47]东亚研究所编.支那农业基础统计资料(Ⅱ)[M].日本:东亚研究所,1942:15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