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桐油贸易变迁及其影响

中国桐油贸易变迁及其影响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汉口、上海、香港先后沦陷,四川、贵州等地所产桐油都集中于昆明,经滇缅公路运往仰光。由于中国桐油主要输往美国,汉口、上海等地都有经营桐油的美商洋行,在很大程度上,桐油行市受其操纵。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出口桐油量锐减。国民党政府以偿还外债为借口,对桐油实行统制。统制前,四川年产桐油约50万担,统制后产量锐减到几乎等于零。

中国桐油贸易变迁及其影响

桐油为中国特产,用以涂饰房屋、舟车、家具、农具,已有1 000多年历史,桐油早在明正德年间就出口到欧洲,清同治八年(1869年)开始输出到美国。此后,随着欧美各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它们对桐油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从我国输出的桐油数量也连年上升。光绪四年(1878年)时我国出口的桐油已有40多万担。从光绪二十一年到宣统三年(1895—1911年),每年输出的桐油数量如表8-27所示。

表8-27 1895—1911年中国输出桐油数量

资料来源:孙文郁,朱寿麟.四川桐油之生产与运销[M].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42:201.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出口桐油数量成倍增长,1912年即达35万公担。1914—1918年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中国桐油出口量有所下降。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恢复和发展,需要桐油量增加,中国桐油出口量迅速上升,达到新的高度。1930年出口70万公担,比1912年翻了一番。此后,受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出口量又有所减少。1931年,中国四川桐油在加拿大世界油质比赛大会上位列特等,从此中国桐油在国际市场上声誉大振。资本主义各国在经济危机之后又开始恢复发展,从1933年开始对中国的桐油需要量再次上升,1937年我国桐油的出口量超过100万公担,价值近9 000万元,在全国全部商品出口总值中占据10.71%,成功占据出口商品的第一位。抗日战争时期,半个中国落入日本帝国主义之手,内地桐油产区又遭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农村经济破产,桐油产量急剧下降,沿海口岸又相继沦陷,因而桐油出口数量江河日下,出口最少的1945年仅2 000公担,为出口最多的1937年的0.2%。抗日战争胜利后,桐油出口量迅速上升,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见表8-28)。

表8-28 1912—1949年中国出口桐油数量(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1956年浙江省农业展览会资料。1941年出口量为1—10月的统计数;1949年出口量为1—5月的统计数。

中国桐油运销美国最多,占年出口量的50%~70%,其次是欧洲各国,运往香港的也不少,但都转运欧美和澳大利亚。抗日战争以前,出口桐油大部分由汉口上海转运出口,一部分由粤汉铁路经广州运往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汉口、上海、香港先后沦陷,四川、贵州等地所产桐油都集中于昆明,经滇缅公路运往仰光。中国产出的桐油只有约1/3在国内消费,主要经汉口、上海、镇江、芜湖杭州天津烟台等地转运出口。桐油价格时有涨落,变动很大,与当年产量、存货数量、运销数量、国际形势、国内政局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由于中国桐油主要输往美国,汉口、上海等地都有经营桐油的美商洋行,在很大程度上,桐油行市受其操纵。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出口桐油量锐减。1939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桐油借款条约》获得2 500万美元贷款,规定以桐油作为偿债物资。国民党政府以偿还外债为借口,对桐油实行统制。统制机构不准商人直接收购桐油,其本身又无力全部收购,而且所定收购价格极低,因而造成桐油严重减产。统制前,四川年产桐油约50万担,统制后产量锐减到几乎等于零。[82]抗日战争胜利后,宋美龄与美国军人陈纳德合办“中美实业公司”,利用陈纳德空运大队的飞机,将中国特产的桐油、茶、丝等商品大量运往美国,攫取暴利。[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