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变迁及林产品加工利用

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变迁及林产品加工利用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木材外,中国其他林产品种类繁多,其加工制造长期处于手工作业阶段。漆黄色、透明,冷凝后呈乳酪状,是质量最好的桐油,多产于四川省。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安徽、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省都产茶油,其中江西、福建、广西、湖南等省产量最多。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也产漆,但产量少,品质较次,所以国际市场的生漆,主要由中国供应。白蜡是中国独有的林业特产品。

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变迁及林产品加工利用

木材外,中国其他林产品种类繁多,其加工制造长期处于手工作业阶段。

(一)桐油

桐油是我国特有的干性油产品,也是油漆工业必需的原材料,可制成各种原漆、亮漆、喷漆、磁漆、清漆等,还可制肥皂油墨,民间用于制造油布、雨伞,涂布房舍、家具和器物、舟车等。中国很多省区都产桐油,其中四川、广西、湖南和湖北四省的产量最多。湖北省境内长江流域和汉水流域都产桐油;湖南桐油产于澧江、沅江和湘江流域;广西桐油产于桂江、柳江和右江流域;四川桐油产于省内长江两岸和嘉陵江、乌江流域。20世纪30年代,四川省桐油的产量和油质都居全国之冠,湖南省桐油产量仅次于四川省,居全国第二位。

近代中国,榨制桐油多为手工作业,机器榨油厂很少。20世纪40年代,全国有榨坊约15万家,各地榨坊的榨油方法、设备基本相同。榨坊既榨桐油,也榨其他油料,如茶油、菜油、花生油等,每年10—11月桐籽收获后,榨坊都榨桐油,春夏之间,榨坊榨茶油和其他油,桐油不与食用油混杂。

榨坊榨制桐油分烘干桐籽、去壳、碾碎、蒸桐籽粉、制桐籽饼、榨油六道工序。1935年,在广西梧州县成立了官办的广西桐油厂,资金10万元。1937年,实业部以200万元资金在汉口设中国植物油料厂,采用机器榨制桐油等油料。在此前后,在上海长沙、重庆、万县等地也设立了机器榨油厂。中国桐油有以下几个主要品种:

(1)白桐油:又名“金油”。漆黄色、透明,冷凝后呈乳酪状,是质量最好的桐油,多产于四川省。

(2)洪油:金黄色、透明、浓稠。主要产于湖南省会同县洪江镇,故称“洪油”。这种桐油的榨制法与一般桐油不同:先把桐籽碾成粉,炒焦,加少量水再炒,直到焦枯,称“洪烟”,然后拌入桐油制成饼,榨油,榨出的油还要熬炼,到油色鲜亮、浓稠似漆为止,再用麻布滤去渣子,即成洪油。这种油质量好,在国内颇受欢迎。

(3)秀油:黑褐色、半透明、极浓,成膏状,质量次于洪油,因主要产于四川省秀山县而得名。其制油法如下:将榨过的桐籽饼碾碎,拌以油脚,炒焦,掺入老色的桐油中,熬炼成浓膏状,滤去渣滓,即得秀油。秀油有尖秀、中秀、尾秀之分,尖秀和中秀较好,尾秀次之。

(4)光油:深褐色、透明,供涂髹器物之用。其制油法是:将白桐油加入二氧化锰熬炼,到一定时候,加氧化铅继续熬炼,即成光油。在熬炼过程中要不停地搅拌,并掌握火候,防止烧着起火。

各地包装桐油多用竹篓,油篓用竹篾编成,糊上构皮纸数层,涂以猪血石灰豆腐混合制成的涂料,干后涂一层光油。各地竹篓大小不一,四川竹篓最大,每篓盛油约220斤,湖北竹篓约盛油160斤,湖南竹篓仅盛油90斤左右。供出口的桐油要炼制,汉口、万县等地的出口油行都有炼油设备,炼油方法简易,即通过蒸汽加热,使桐油冬季不凝固,待杂质沉淀,再行过滤。净油炼制费每担0.3元,将毛油炼制成净油,每担约损蚀2斤。

(二)茶油

茶油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木本油料,主要供食用,还可作为制生发油、蜡烛、肥皂的原料,涂布在铁器上有防锈作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安徽、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省都产茶油,其中江西、福建、广西、湖南等省产量最多。江西主要产区在赣江流域,福建主要产区在闽江流域和闽北各县,广西茶油主要产于桂林、平乐柳州、庆远等县,湖南茶油主要产于湘江流域、资江流域和沅江流域。20世纪30年代,全国每年产茶油约100万担,其中江西、福建、广西三省各产20万担,湖南省产10万担,湖北、浙江、安徽、广东、四川、贵州六省共产约30万担。[64]而1940年湖南省茶油产量激增,一度跃居全国首位,达648 600担。[65]

(三)生漆

漆也是中国的特产,且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庄周,就曾经做过蒙(今河南省商丘县西北)的漆园吏。《史记·货殖列传》载:“陈夏千亩漆……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66]可见中国种植利用漆树历史悠久,用漆涂布器物,防腐防潮,光洁耐用,并可描绘各种图案和花纹,为其他涂料所不及,因此漆可称为“涂料之王”。漆器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漆树在中国分布很广,辽东以南,处处都有,但以陕西、湖北、四川、贵州、安徽、浙江六省产量最多,品质最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也产漆,但产量少,品质较次,所以国际市场的生漆,主要由中国供应。

六七年生的漆树即可采漆。一般漆树连续采漆七八年后即枯死,如合理采漆,漆树损伤轻,则可采二三十年。每年从小满(5月下旬)到白露(9月上旬)为采漆时间。从小满到夏至(6月下旬)正值梅雨季节,所采的漆称“霉漆”,品质尚好。从小暑(7月上旬)到大暑(7月下旬)正是伏天,所采的漆称“伏漆”,品质最好。立秋(8月上旬)到白露所采的漆称“秋漆”,品质最次。壮年漆树平均每年每株可采漆制秤3.0~3.5两。

中国漆器品种花色繁多,除供国内销售外,畅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1915年,全国制造漆器的手工业达23 730户,有男工11万人,女工2 450人,产值1 567万元。[67]福州所产漆器在国内外享誉盛名,光绪年间福州有漆器厂10多家,民国以后有所发展,抗日战争前已有90多家。[68]在最盛时,福州每年出口漆器价值100多万元,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景气的1935年,出口价值也达20多万元。[69]

(四)柏油

柏油是由乌桕制成的,中国对乌桕的栽培利用史已超过千年,后魏贾思勰撰《齐民要术》即记载了乌桕栽培利用的方法。乌桕果实的中果皮一层白色蜡质,可制成柏油,或称皮油,这种油是制造蜡烛和肥皂的原料。已除去蜡层的乌桕果实榨出的油称木油或毛油。由乌桕树种仁所得的干性油叫青油,青油可供农家点灯、擦机器和调漆。木油的用途与柏油相同,但质量不及柏油。黄河以南各省都有乌桕树,其中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广西、浙江等省较多,福建、江西、江苏、广东等省次之。(www.xing528.com)

(五)白蜡

白蜡是制蜡烛的主要原料,还可作中药丸的外壳和熬制膏药。宋代周密撰《癸辛杂识》中记载有白蜡虫养殖法和制蜡法。明代徐光启撰《农政全书》记述更为详细。随着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白蜡还用于制作人体和动物模型。

白蜡是中国独有的林业特产品。产于四川省广元、彭县、丹棱眉山夹江、洪雅、乐山、犍为、峨眉、峨边、马边等县,西康省泸定、汉源、越嶣、冕宁、昭党、西昌、盐源、德昌、会理等县,湖南省古丈、泸溪、芷江、黔阳、溆浦、靖县、新宁、宜章等县,浙江省义乌杭州余姚宁波绍兴等县,云南省昭通县一带,以及贵州、湖北等省部分地区。四川、西康产量最多,品质最好,其中仅犍为一县年产白蜡约2 000担。20世纪30年代,犍为和附近数县以养殖白蜡虫为生的达数十万人。

(六)樟脑

樟脑为中国的特产,为化学工业和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从樟树木材和叶片中提炼樟脑系中国首先发明。中国樟脑的主要产地为台湾,早在明代,台湾即已生产樟脑。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就有英商到台湾私自购买樟脑和鸦片。[70]同治二年(1863年),由于台湾樟脑产量连年增加,台湾道台陈方伯制定了樟脑专管制度,设立“脑馆”专门负责樟脑的收购和向外商销售。同治八年(1869年),受英国威胁,清政府与英国签订《樟脑条约》,樟脑专卖制度被迫废除。于是,台湾樟脑业的实权操于外商之手,当时台湾年产樟脑已超过100万斤。光绪三年(1877年),英商在台南开设台湾樟脑压制厂,压制樟脑。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为收回被外商占有的权益,设樟脑硫磺总局,恢复樟脑专卖制度,加强对樟脑的经营管理。但是,这些措施遭到外国领事和商人反对,清政府只好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再次撤销樟脑专卖,改为对樟脑生产者征收樟脑税。[71]

除台湾省外,江西、福建、浙江、湖南、广东等省也产樟脑,但产量不及台湾。光绪十三年至宣统三年(1887—1911年)全国樟脑产量见表8-17。

表8-17 晚清全国樟脑产量

资料来源:南京林业大学林业遗产研究室.中国近代林业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355.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南方各省樟脑生产有一定规模。1912—1927年全国樟脑产量见表8-18。

表8-18 北洋政府时期全国樟脑产量

资料来源:徐学文.开发全国樟脑资源刍议[J].台樟通讯,1948,1(4).

抗日战争前后,樟脑工业有所发展。上海有中华和记樟脑厂和美龙樟脑厂,湖南省岳州有益民樟脑厂,江西省有南昌生利樟脑公司、南昌天平樟脑公司和临川志成樟脑公司。

(七)松香

由各种松树树干渗出的树脂可制成松香和松节油。松香具有防潮、防腐、绝缘、粘合等性能,为肥皂、造纸、油漆、橡胶、医药等工业的重要原料。东北各省,以及广东、广西、浙江、江西等省都产松香。广东省广宁县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松脂最高年产量达200万斤。[72]近代中国的松香制造业相当落后,设备陈旧,产品质量也不高。清末时,广东省河源县有松香加工厂。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上海有小型的松香厂,原料都从浙江购入,在上海进行加工。中国近代松香最高年产量仅1.6万吨,产品都是深色的低级松香,主要用于制造低档油漆和烟火等,所需高级松香全赖从外国进口。[73]

(八)栲胶

栲胶又称单宁、鞣料,为染料皮革墨水等工业的重要原料。中国产栲胶原料有多种,如栎类树皮、栎类果实的壳斗(橡碗子)、落叶松树皮和五倍子等。中国产五倍子含栲胶量高达70%以上,比栎类树皮和果实壳斗含量高得多,用五倍子染的布,颜色耐久,衣服洗涤破烂也不褪色。全国多个省份都出产五倍子,其中湖南、贵州和四川三省最多。近代中国加工五倍子,民间多用土法提浸。抗日战争时期,设于重庆的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皮革试验室用机器设备加工五倍子,提炼栲胶,进行小批量生产。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有小型化工厂,以五倍子等为原料制造栲胶,产量很少。此外,20世纪40年代,陕西省石泉县有一个小型栲胶厂,以槲树皮为原料,最高年产量仅48吨。[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