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中国家畜饲养结构变化原因: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研究

近代中国家畜饲养结构变化原因: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研究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积极发展中国畜产品对外贸易,是促使中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畜牧业生产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是不断发展的,家畜的总量明显上升,这一方面是由于粮食种植业、对外贸易和畜牧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受到自然环境、人口和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

近代中国家畜饲养结构变化原因: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研究

近代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农村自然经济受到一定打击,帝国主义在中国疯狂掠夺中国农畜产品的同时,也给中国输入了一定的先进畜牧科学技术。因此,中国传统畜牧业在不断增长的同时,在质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家畜获得不同程度发展,体现出一定的非均衡性增长。

(一)战争是导致中国近代畜牧业发展停滞或衰退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近代的战争灾害尤其突出,它的负面影响涉及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对农村畜牧业这一重要的农业生产部门的打击也是相当严重的。日本侵略中国期间,由于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对中国农业经济也造成严重破坏,国内的畜禽数量急剧下降。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的史料统计,1937—1945年,湖北、湖南、江西、山东、安徽、江苏、河北和河南诸省养殖的大家畜数量下降了591.6万头,猪的数量下降了452.2万头,鸡的数量下降3 901.3万只,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损失是相当巨大的。[28]

(二)农业、对外贸易和畜牧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农业,主要是粮食种植业的发展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许多家畜需要粮食或农副产品做饲料;另一方面,粮食种植业的发展,使农民经济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更有利于畜产品的消费,从而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从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见表7-6)。

表7-6 1915—1949年中国部分省粮食产量与养猪数量简单对应关系

资料来源: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3-43.

畜产品对外贸易也促进了中国畜牧业的发展,最初仅有少量畜产品出口,主要是驼毛、羊毛等,随后又有羊皮、牛皮、肠衣、禽蛋、生猪、活禽、猪鬃、皮蛋火腿、冻肉、牛油等出口。最初畜产品的出口额并不大,1880年我国出口的畜产品总额只有70万关两银[29],在全国出口总额中只占1%;1913年我国畜产品的出口价值达到4 000万关两银,在全国出口总额中占10%;到1934年的时候,我国畜产品的出口比重已经超过全国出口总值的20%。随着畜产品出口的增加,中国畜牧业因此也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绵羊毛的出口,促使各地政府积极引进优良绵羊品种,发展养羊业,促使绵羊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养鸡业也随着禽蛋出口的增加而发展;猪鬃和猪、羊肠衣的出口则是将中国原先价值不大的副产品变成价值较高的畜产品,这不仅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也为发展中国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积极发展中国畜产品对外贸易,是促使中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畜牧科技的发展也是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畜牧品种的改良,饲养管理方法的科学化,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畜牧业的发展。

(三)自然条件和政治经济文化等也是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畜禽品种的分布,而且影响畜牧业兴衰与发展。如水牛,由于它喜水、怕冷,只能分布在以长江流域为主的水稻种植区,而牦牛耐寒、怕热,因此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区;北方草原地区饲养绵羊较多,农区饲养较少;南方山区多有山羊分布;猪、鸡主要分布于农区,鸭主要分布于水稻产区等。另外,长期的风调雨顺,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和牧草的生长,从而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而一场大的自然灾害,则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甚至引起畜牧业的重大衰退。

近代以来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农业、畜牧业衰退的事例很多,如1931年的江淮大水灾,据金陵大学组织的调查,仅湘、鄂、皖、赣、苏五省131个县,受灾农户高达420万户,灾民达2 521万人,受灾耕地面积约8 700万亩,各项损失达20亿元。在水灾过程中,畜牧业遭受重大损失,灾区各种畜禽几乎损失殆尽,役畜及其他家畜的损失占到灾区全部损失的8.7%。[30]

人口对畜牧业的发展,既是动力,又是压力。因为,人口的增加一方面使劳动力增加以及以畜产品消费需求增加,促使畜牧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加,使得中国本已人多地少的问题更加突出,人均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必然导致农业用地挤占牧业用地的情况;同时,还由于人均粮食的减少,人用粮挤占畜用粮的情况更加严重,从而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政治、经济是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好的政治环境及经济措施,促进畜牧业发展,不好的政治环境及经济措施,则影响畜牧业发展。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各地方政府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竞相采用一些好的政治、经济措施,如奖励生产,积极引进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各地农牧业发展。

一定的文化传统也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如中国南方农村一般是不养奶牛的,也没有饮用牛奶的习惯。自中国对外开放后,随着对外经济的发展,在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因外国人有饮牛奶的习惯,因此开始饲养奶牛,也带动中国部分人士开始饮用牛奶,从而使中国城市奶牛业从无到有逐渐发展,最后竟然成为一个相当大的产业,至今仍在蓬勃发展。再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由于他们有不吃猪肉的习惯,因此,在这些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区,养猪业不发展,而牛、羊业得到较好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汉族人民多从事农业,当汉人北迁至内蒙古、东北及西北牧区时,他们却仍主要从事农业,饲养家畜较少,而不像当地少数民族那样饲养较多家畜,以牧为主。这些都是因文化传统不同而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典型例子,因此,文化传统也是影响中国畜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畜牧业生产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是不断发展的,家畜的总量明显上升,这一方面是由于粮食种植业、对外贸易和畜牧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受到自然环境、人口和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1937年以后由于战争的破坏,畜牧业生产迅速跌落,这一现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其他各业(种植业、林业渔业副业等)中也都存在,因此本书在分析近代农业生产及其结构变化的过程中,有意地以抗日战争爆发为界线,将战争以前的农业生产发展与战争爆发以后的生产发展分开来讲,重点考察的是1840—1936年间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

[1]熊代幸雄.比较农法论[J].御茶の水书房,1969:302-303.

[2]瓦格勒.中国农书[M].王建新,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41.

[3]胡浩,杉山道熊,小栗克之,等.中国养猪经营的饲料结构及其规定要因[J].日本农业经营研究,1997,5(3):62.

[4]刘锦藻.清朝文献通考——兵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5]谢成侠.中国养马史(修订本)[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181.

[6]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兵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7]袁大化.新疆图志[M].天津:博爱印书局,1911.

[8]李群.中国近代畜牧业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3.(www.xing528.com)

[9]顾谦吉.中国的畜牧[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22.

[10]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34.

[11]菲利浦.中国畜牧改良计划[J].许振英,译.中央畜牧兽医汇报,1944(1).

[12]李群.中国近代畜牧业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3.

[13]王树基.上海市畜牧业之现状[J].工商半月刊,1933(17).

[14]顾谦吉.中国的畜牧[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15]刘行骥.中国耕牛问题[J].中国实业,1935(12).

[16]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论[M].上海:黎明书局,1934:236-238.

[17]李群.中国近代畜牧业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3.

[18]李群.湖羊的来源和历史研究[J].农业考古,1987(1).

[19]守实.西北畜牧业概况[J].建设月刊,1936(1).

[20]周百皇.蒙古之畜牧业[J].新西北月刊,1940(5).

[21]王树基.上海市畜牧业之现状[J].工商半月刊,1933(17).

[22]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90.

[23]陈恒力,王达.补农书校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62-65.

[24]李群.中国近代畜牧业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3.

[25]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98.

[26]许道夫.中国的畜牧[M].上海:永祥印书馆,1950:47-49.

[27]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8]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35.

[29]关两银=关平银=关平两=关两=海关两。

[30]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中华民国二十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J].金陵学报,1932,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