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饲养的牛可分为水牛、黄牛、犏牛、牦牛等品种。水牛主要出现在我国南方的农作区,因为那里水源丰富;黄牛既是北方牧民的肉食来源,也是耕作劳动的重要帮手;牦牛主要在寒冷的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犏牛是黄牛和牦牛的杂交后代,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
由于近代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增加,作为役力主要来源的牛的饲养数量也快速增加。由于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扩大,近代以来我国役用牛也获得较大增长。民国时期的地方志记载,农家饲养牛的品种有黄牛和水牛两种,主要用于耕田出力,个别饲养母牛的也是为了出售获得经济收益,没有专门饲养乳牛或者出售牛奶的。[12]王树基描述了上海的畜牧业情形,农家饲养的牛也皆为水牛和黄牛两种,黄牛的数量比水牛多一些,因为饲养黄牛的成本较低一些,并且黄牛的价格也低于水牛。黄牛也都用于耕地、碾米等农事活动,老弱病残的黄牛则被用于肉食出售。[13]学者顾谦吉经过多年的实际调查发现,黄牛作为畜力的主要来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平原及海拔一千米以下的旱作物区,山东与河南两省饲养得最多,其次是江西、湖南、湖北、广东、江苏、广西等地。这些地区经营出售黄牛乳产品的并不多,但是黄牛肉在河南和山东则卖得很好;从青岛运去日本的鲜牛肉每年都有相当大的数量,因此有的农户专门饲养肉食用的黄牛,称作“菜牛”。[14](www.xing528.com)
受连年自然灾害和战争、瘟疫的影响,近代我国的养牛业也出现衰退,许多地方出现耕畜严重短缺的局面。比如山东、河南和河北三处耕地较多的省区,其农地与耕牛的比率已经超出了100∶1,耕牛紧缺的程度可见一斑。其他各省的耕牛统计,也都呈现不同程度的紧缺,这就是当时我国耕牛供不应求的大致情形。[15]陈翰笙对中国农村的调查中也显示:受灾程度较轻的陕西部阳县,一头耕畜也没有的农家比重,在近十年内从29%上涨到47%,原来有两到三头耕畜的农家比重,则从30%下降到8%;湖北应城的清水湖村,没有任何耕畜的农家1923年的比重是8%,到1928年就增长至35%,1933年的时候,50%以上的农家都没有耕畜可用。同时,耕畜的价格却日益高涨,广东、广西的耕畜价格在五年内上涨了两到三倍。湖南的牛价上涨,已经达到三家以上倾全力也不能买到一头耕牛的程度,由此也导致耕地荒芜,农产量下降。政府为控制耕牛紧缺的局面,曾经严令禁止宰杀耕牛。[16]1938年民国的地方志记载,广西隆山县人很少有专业从事畜牧养殖的,农家饲养的牲畜只是为了耕地使用,平均每家拥有的耕畜数量不足两头,至于羊和鸭等家禽则偶尔养之。[17]类似的记载并不少见,这些都证明近代我国的养牛业曾经有所发展,但是受自然和人为灾祸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