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在中国的种植虽然很早,但在20世纪以前,它在经济作物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重要。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用途的改变,大豆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商品性经济作物。据许道夫的统计,1914—1947年全国22省的大豆生产情况见表6-9;1929—1936年中国大豆产量与世界大豆总产量比较如表6-10所示。
表6-9 1914—1947年全国22省大豆生产情况
资料来源:许道夫.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81.
表6-10 1929—1936年中国大豆产量与世界大豆总产量比较
资料来源:许道夫.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82.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我国的大豆生产在20世纪以来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显著提高,1938—1947年的种植面积比1914—1918年增长了56%,产量增加了将近一倍。大豆的增长并非直线式的,表6-9显示1924—1929年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是最高的,1930年代以来均有所下降,但是总体上仍然是远高于20世纪初的生产水平。在与世界大豆产量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大豆产量基本占据世界大豆总产量的80%以上,可见大豆生产在30年代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促使大豆生产规模迅速扩展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上对大豆及豆制品的巨大需求。20世纪以前,豆类在出口贸易中是微不足道的。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豆类的出口则表现为直线上升,1921年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已跃居第一位,取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1901—1926年豆类的出口增加了10倍。[37]据许道夫的统计,近代中国豆类(包括豆饼、豆油等豆制品)出口数量及价值的变化情况如表6-11、6-12所示:
表6-11 1870—1911年豆类出口数量及价值(www.xing528.com)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许道夫.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86-187.
表6-12 1912—1928年豆类出口数量及价值
资料来源:许道夫.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88.
以上两表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大豆出口在20世纪以来的迅速扩展,豆类输出数量和价值均有显著提升,在全国出口总值中的比重也是持续上升。这些情况表明大豆的商品化在20世纪以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其他油料类经济作物如花生、芝麻等,在近代也有相当的发展,在此不再一一列举。这些油料作物的商品化发展不仅体现在出口量的增长上,同时也表现在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上,比如榨油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这些油类作物的商品化。机器榨油厂就是近代的产物,和机器榨油厂并存的,还有众多的手工榨油坊。现有两个统计,从中可以窥见榨油厂坊发展概况。据巫宝三等统计,1933年全国有中外机器榨油厂82家,年产值0.52亿元,手工榨油坊若干家,年产值5.72亿元。[38]据彭泽益统计,手工榨油坊的户数和产值,1915年为247 774户,产值119 090 304元;1917年户数减至102 340户,而产值却增至193 990 248元,此后则呈现下滑趋势,1920年户数降至44 837户,产值降至91 141加元。[39]按照巫宝三等的说法,1933年手工榨油坊年产值达到5.72亿元,可见30年代手工榨油业又出现迅速回升的趋势。榨油业种类有十多种,产地各异,包括桐油、菜油、棉籽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等等,榨油业的兴旺也促进了油料作物的生产和商品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