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农业的发展伴随的是经济的现代化,因此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本身就是经济现代化的问题。经济现代化是从市场化开始的,因为市场化是发展工业化的基础。作为经济现代化的第一步,市场化代表着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经济现代化的进程首先要从流通领域开始,然后进入到生产领域,即从市场化发展到工业化。没有第一阶段的市场化,工业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产品商品化既是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度的农产品商品化不仅是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表现,同时也推进生产结构的优化过程,推进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因而也促进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市场化过程永远不会结束。但是市场化总有开始的时候,比如欧洲的市场化进程就开始于地理大发现之后。在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之后,传统经济逐渐转型,自然经济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1]市场经济的发展,推进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也助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近代中国的农产品商品化是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它的命运主要取决于国际市场,而非国内市场。
国际市场决定我国近代农产品商品化命运的具体表现:首先,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对我国政治经济特权的掠夺,国际市场对中国农产品需求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中国各类农产品生产规模的大小。国际市场的需要量大,生产规模就大,反之则小。换言之,国际市场农产品需求的涨跌,直接决定了近代中国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兴盛与衰落。比如蓝靛、甘蔗和茶等中国早期生产的传统经济作物,在甲午战争之后,因为国际市场的需求下降,这些作物的生产也很快衰退;而烟草、花生、棉花和蚕桑等经济作物,因为国际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其生产也日益壮大起来。再者,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控制不断加深,中国农产品价格的操纵权也被迫落入其他国家手中。比如山东济南的棉花市场价格,受到日本大阪市场的操纵。奉天柞蚕丝的市场价格,需要由日本和美国的市场情形来决定。这些情况表明,近代中国的农产品商品化是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和操纵下畸形发展起来的,这是中国近代农产品商品化发展中的一个主要特点。尤其是甲午战争(1894年)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攫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逐步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外国资本直接侵入中国农村,掠夺中国农产品,控制和改变农业生产的结构,以适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要。[2]因此,中国近代的农产品商品化,与世界市场对农产原料的需求息息相关。(www.xing528.com)
农产品商品化过程包括经济作物的商品化与粮食作物的商品化。农业商品化首先刺激了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而经济作物的发展又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国际市场的需要,它主要分布于自然条件优越并且交通方便的地方,这样就能以最低的运输成本收集大量农产原料运到中心城市或出口海外。于是,近代作物种植的布局,就自然而然地形成相对集中的经济作物专业化区域。而这样的专业化区域一旦形成,区内的粮食就不容易做到自给,需要从区域外调入,因此又刺激了粮食作物的商品化生产。如此相伴引发,交互促进,到20世纪初期,几乎所有的农产品都卷入了商品市场,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