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经济作物的种植明显扩大。虽然经济和园艺作物的发展并未改变粮食作物在种植业内部的主导地位,但是经济作物的迅速扩展却是不容忽视的现象,因为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是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晚清和民国时期,农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迅速扩大[110],油料、棉花等排挤粮食的现象日趋显著,有的地方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甚至达到耕地面积的50%以上,从而导致某些经济作物种植专业户的粮食无法自给,必须向市场购买部分粮食。从下列专家的统计中,也可以看出农村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的轨迹。[111]
据许道夫统计,1914—1947年,我国粮、油、棉的种植面积如表5-29所示;谷物种植面积增减指数如表5-30所示;大豆、花生及棉花种植面积增减指数如表5-31所示。
表5-29 粮、油、棉的种植面积[112](1914—1947年)
资料来源: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338-339.
注:1914—1918年“粮食”内不包括甘薯及豆类,“油料作物”内不包括芝麻和油菜籽。
表5-30 谷物种植面积增减指数[113](1924—1947年)
资料来源: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338-339.
注:基期为1914—1918年。
表5-31 大豆、花生及棉花种植面积增减指数[114](1924—1947年)
资料来源: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338-339.
注:基期为1914—1918年。(www.xing528.com)
以上三个统计表说明:
第一,1914—1947年,农村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粮食比重由88.43%滑至81.70%,油料作物由8.89%升至15.74%,棉花由2.68%升至4.10%而后滑至2.56%。[115]
第二,以1914—1918年为基期,1924—1947年谷物种植面积增减指数,稻类从98滑至92,小麦从143滑至133,玉米从157升至197,高粱从131滑至99,大麦从138滑至125,谷子从84升至100,糜子从102滑至70。由此可见,种植面积增加的只有玉米、谷子,其他谷物均呈现缩减趋势。[116]
第三,以1914—1918年为基期,1924—1947年大豆、花生及棉花种植面积指数,虽有波动,但均超过1914—1918年的水平。大豆最高达到217,最低仍为156;棉花最高升至216,最低仍为136;花生则从121升至162,随后纵然降至128,但仍超过121。这说明,1924—1947年大豆、花生、棉花的种植面积比之1914—1918年有了较大扩展。[117]
20世纪以来,经济作物,无论是传统的棉、茶、大豆、芝麻,还是新近引入的花生、烟草等,在种植面积和种植区域上都有前所未有的扩展。卜凯在所著《中国土地利用》一书中对1904—1933年各种作物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比变动做出如下估计(见表5-32)。[118]
表5-32 各种作物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比的变动(1904—1933年)[119]
资料来源:卜凯.中国土地利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7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上海:三联书店,1957:215.
注:*表示不及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