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域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布,不同作物自身的生长条件、对自然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造成了不同作物在我国各地区的不同分布。学者张心一和卜凯分别对当时我国的粮食生产进行了区域划分。
(一)张心一对我国粮食生产区域的划分
张心一将我国的粮食生产划分为五个区域,即稻作区、小麦稻作区、冬麦区、春麦区和牧草区。
(1)稻作区。包括浙、闽、粤、桂、赣、湘、贵、苏、皖、鄂南部和川、滇东南部地区。
(2)小麦稻作区。包括苏、皖中部,鄂北部,川大部及滇、康小部分区域。
(3)冬麦区。包括鲁、豫全部,苏、皖、川北部,康西部以及冀、晋、陕、甘南部地区。
(4)春麦区。包括辽、吉、黑三省,热、绥、宁南部,冀、晋、陕北部,甘省大部及青、康西部地区。
(5)牧草区。包括外蒙,新疆,青、康西部及察、绥、甘、宁北部地区。
张心一的划分较为粗略,但是覆盖面较宽。
(二)卜凯对我国粮食生产区域的划分
金陵大学的卜凯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对中国的农作物分布做出了更加详细的划分(见表5-1)。他以占农家劳动20%的农作物为标准,将全国22个主要农作省划分为两大地带,各地带又细分为若干附属区。[4]下面进行具体介绍:
1.主麦地带
大致而言,长江以北区域均属于主麦地带,因该区域内小米、高粱等杂粮颇多种植,也可称为杂粮地带。在农作物种植面积中,小麦占40%,高粱占15%。主麦地带又细分为三个区:
(1)春麦区。包括长城以北各地及宁、甘两省大部。该区域农作物种植面积中,小米占34%,春小麦占18%,马铃薯占15%。因此,实际上称为小米区更为恰当。(www.xing528.com)
(2)冬麦小米区。包括晋、陕、甘三省及冀省太行山以西地区和豫西。该区域农作物种植面积中,冬小麦占40%,小米占31%。
(3)冬麦高粱区。包括鲁全境、豫冀之大部及苏、皖北部。该区域农作物种植面积中,冬小麦占46%,小米占23%,高粱占19%。虽为冬麦高粱区,其实小米种植面积大于高粱种植面积。
2.主稻地带
长江流域及以南区域都属于主稻地带,该区域水稻种植占有绝对优势。水稻种植占到作物总面积的68%。此地带又细分为五个区:
(1)长江稻麦区。包括鄂东、豫南及苏、皖两省大部,其中鄂东、苏南均属于长江流域,豫南部为淮河发源地,属于淮河流域,皖省则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长江稻麦区夏季栽种水稻,冬季种植小麦、大麦。该区域农作物种植面积中,夏季水稻占58%,冬季小麦占31%,大麦占19%。
(2)稻茶区。包括皖南、浙东及赣、湘两省大部。区域内多为山区,非常适合种植茶叶,并且产量颇丰。因为茶叶多生长在山区,与农田不争,又由于区内有洞庭、鄱阳两湖,极适于种植水稻。该区域内农作物种植面积中,水稻占73%,油菜占13%。
(3)四川稻区。包括川省大部、陕南以及湘鄂西部交界地区。该区域内农作物种植面积中,水稻占41%,小麦占19%,玉米占14%,油菜占13%。
(4)双季稻区。包括粤省全境、桂省西江流域和闽、赣两省南部。此区域高温多湿,植稻可一年两收,故称为双季稻区。区内水稻种植占有绝对优势,其他作物有红薯、甘蔗等。该区域内农作物种植面积中,水稻占80%,红薯占12%,甘蔗占6%。
(5)西南稻区。包括云、贵两省大部及桂省西部。区域除种植稻谷之外,还广种蚕豆。该区域内农作物种植面积中,水稻占60%,蚕豆占17%,玉米占14%。
表5-1 各农业生产区主要农作物占总种植面积比重
资料来源:BUCK J L.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M].Shanghai:The Commercial Press,1937:209.
上述划分显示了中国农作物生产的地理差异,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的作物种类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各种作物在全国范围的不同分布,导致不同的产量和效益,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