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粮食作物及其分布演变

粮食作物及其分布演变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战国秦汉之际,水稻就已成为长江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是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南山区等旱粮地区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一般有稃大麦称皮大麦,其特征是稃壳和籽粒粘连;裸大麦的稃壳和籽粒分离,称裸麦,青藏高原称青稞,长江流域称元麦,华北称米麦等。大麦的种植分布和小麦相仿,因其适应性强,在我国分布广泛。大麦盛产区域集中在江苏、安徽北部以及山东、河南和湖北,其次在四川、华南稻作区以及河北、山西两省均有种植。

粮食作物及其分布演变

自周秦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就是以种植作物为主要内容。因为各地自然条件和气候等因素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北方的旱作农业体系和南方的水田农业体系。其中北方主要生产的作物是黍、粟、菽、麦等,南方则主要生产水稻小麦和水稻是中国的主要作物品种。

(1)水稻。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约1.2米,叶长而扁,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约有四千七百多年栽培历史。早在战国秦汉之际,水稻就已成为长江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浙江河姆渡村于1973年挖掘出土了大量的碳化水稻颗粒,经专家测定为6 900年前的遗物。除此之外,在湖北武昌、江苏无锡、河南渑池、安徽肥东等县市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都发现了稻粒或稻壳。这说明我国不但南方广大地区早已种植水稻,北方栽培水稻的历史也有四五千年了。

水稻作物喜欢在高温潮湿和日照短的条件下生存,但对土壤的要求并不高。晚清民国时期,水稻产量最多的地区基本分布在长江流域和东南诸省。一是长江三角洲,主要在江苏太湖流域及浙西各省;二是洞庭湖附近区域,俗语说“两湖熟,天下足”;三是四川省的成都平原;四是安徽省巢湖区域;五是江西省的鄱阳湖及赣江流域;六是湖北省汉水流域及长江沿县;七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余产米地区,如福建、广西、贵州、云南等省个别区域,则不可与上述地区同日而语。天津主产的中国著名的小站稻品种,就是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引进的,后经天津南郊的高庄子李氏大地主改良后成为今天的小站稻。此稻米口味好,做成米饭后松软可口,是天津主要的粮食产品之一。

(2)小麦。小麦属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科,一般认为其原始种是一种野生小麦,经长期天然杂交和人工选择,逐步进化。关于小麦的起源产地,有多种说法,多数认为源于黑海南岸,但1955年在安徽省的亳县钓鱼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碳化小麦籽粒,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栽培小麦了。

小麦适宜生长在温带日照时间较长的地区,在我国许多地方都可栽培。从北纬18度到北纬50度,从平原地区到海拔四千米的西藏都可以种植小麦。小麦是我国北方各省栽培最广的作物之一。从南宋起,政府曾经几次在南方各省推广小麦种植,但是效果不甚明显。入清以后,政府又在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等省推广,湖南成效甚微,而湖北、江苏等省却很有成效。小麦之所以在湖北、江苏等省获得推广,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省区地势低洼,易遭水灾,种水稻不易保证收获,而种小麦却可以保证有种有收,因为小麦一般在四五月份就可以收割,而洪水汛期一般是在六七月份,小麦的收割期早于洪水汛期。

近代,小麦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其中,黄河下游流域及长江北部各省为主产区,特别是山东、河南以及江苏、安徽北部,乃著名的小麦生产地带。其次,四川、湖北、山西、河北小麦产量也颇丰。另外,陕西、甘肃、东三省的小麦产量亦不在少数。

(3)玉米。玉米在各地的称呼不太一致,有的地方叫作大蜀黍、玉蜀黍和棒子,有的地方则称为苞谷、苞米、玉麦、玉菱,还有的地方叫作芦黍、寿六谷和珍珠米等,属禾本科。玉米在全球的播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第三位。有考古资料证明,玉米的原产地是南美洲,美洲的印第安人于七千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因为玉米适宜在旱地栽培,西欧殖民者在侵入美洲后将玉米种子带回至欧洲,此后玉米便在欧洲和亚洲广泛传播。中国大概是在16世纪中叶开始引进玉米栽培作物,18世纪玉米又传播到印度。目前,世界各大洲都有玉米种植,其中北美洲和中美洲的玉米种植面积是最大的。我国关于玉米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明正德《颍州志》(1511年)上。根据各省的通志、府县志以及其他文献的记载,玉米在明朝已经传播到山东、河北、陕西、河南、江苏、甘肃、浙江、安徽、广东、福建、广西和云南12个省份清朝初期的五十多年间,地方志中记录的玉米种植省份比明朝进又多了6个省(包括山西、辽宁、湖北、湖南、四川和江西)。随后,地方志中关于玉米的记载越来越多,从1511年到1718年的二百多年间玉米的种植已经传遍我国20个省份。

玉米喜温,为短日照作物。玉米是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南山区等旱粮地区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玉米在我国北方各省的种植很早,也很普遍。由于它有着耐旱、耐瘠地的优点,因而,在清代至近代,我国南方一些省区,尤其是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的山区,也普遍推广种植。

(4)大麦。大麦属禾本科大麦属,是有稃大麦和裸大麦的总称。一般有稃大麦称皮大麦,其特征是稃壳和籽粒粘连;裸大麦的稃壳和籽粒分离,称裸麦,青藏高原青稞,长江流域称元麦,华北称米麦等。一般认为大麦起源于埃塞俄比亚和东南亚。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西藏和川西地区发现有野生大麦分布。据推断,我国有可能是大麦的起源地之一。大麦的种植在我国也是历史悠久的,距今五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古羌族在黄河上游地区就开始种植大麦了。

大麦的特点是早熟,比较耐得住旱、盐、瘠薄和低温冷凉等环境,因而其种植也很广泛。大麦的种植分布和小麦相仿,因其适应性强,在我国分布广泛。大麦盛产区域集中在江苏、安徽北部以及山东、河南和湖北,其次在四川、华南稻作区以及河北、山西两省均有种植。据统计,我国大麦种植面积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达到9 570万亩,总产85亿公斤[1];50年代,面积缩小到5 809万亩,总产34.5亿公斤;70年代,面积又扩增到9 750万亩,总产99亿公斤,每亩产量101.5公斤。

(5)高粱。高粱是禾本科,高粱属,是人类栽培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据考古学家研究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以及印度和我国西南部的干旱地带。中国高粱的称呼也很多,如秫秫、蜀黍、茭子、芦粟等。关于高粱的原产地和传播途径,没有统一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由非洲(或印度)传入中国;另一种说法是中国原产。由于高粱在中国的栽培过程中历经了长期的驯化,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特点,与起源于非洲的高粱品种在很多植物学形态和农艺性状上都有显著的差别。高粱在我国属于最早栽培的一种禾谷类作物,据相关历史资料证明,高粱在我国至少也有五千年的栽培历史了。据《本草纲目》记录:“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粮缺,余及牛马,盖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www.xing528.com)

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酸、耐碱的能力,是干旱地区以及低洼和盐碱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高粱在我国的产区,一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江苏、安徽北部,二是东北三省,其他如山西、察哈尔、湖北、四川等省也有种植。

(6)粟。粟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粟在数千年前的中国、日本、东印度诸岛即有栽培,我国是栽培粟最早的国家,我国古代称之为“五谷之长”。现在世界上公认粟是起源于我国的黄河流域

粟性喜高温,生育适温为22~30℃,海拔1 000公尺[2]以下均适合栽培。粟在我国黄河以北长城以南地区广泛种植。粟的生产区域,首推河北、山西、河南和山东地区,其次为陕西、甘肃、察哈尔、绥远和东三省等地区。

(7)黍。黍是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亚细亚及亚洲东部接近大陆性气候的地区。最早的史前游牧部落人群,就开始种植黍了。在古代民族逐渐向西方迁移的过程中,黍的种植又被引入西方;公元前8千年到公元前4千年的中石器时代,黍的种植又传入欧洲;到公元前4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黍的种植已经扩及从南部的巴尔干半岛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南部的范围。据普林尼(1世纪)记载,黍在罗马时代就是斯拉夫民族的主要粮食作物。古代埃及也有少量栽培。18世纪黍从欧洲传入美洲。中国也是有史以来就把黍作为五谷之一来种植的,山西作为黍作物的主产省,在公元前6世纪的周代就把黍作为最主要的农作物品种之一。

(8)燕麦。燕麦最早起源于我国,也有传说最早起源于亚美尼亚地区,原被看作麦田中的杂草。由于它的适应能力强,大小麦常有歉收,而它却生长良好,所以它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栽培作物,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

(9)荞麦。荞麦属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黑龙江至贝加尔湖一带,是各类作物中唯一非禾本科的谷类作物。荞麦耐瘠、耐酸、耐旱,适应性强,生长期仅60~90天,一般作为填闲补种以增加复种指数。在受灾地区乃是补种救灾最适宜的作物。

(10)甘薯。甘薯又名番薯、山芋、红薯等,一般认为甘薯原产于美洲,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93年)从菲律宾等地传入我国。最早是在福建等沿海地区试种,后来迅速推广至内地各省。当时,影响农业生产的灾害,主要是旱、水、蝗三大灾害。甘薯耐旱、耐瘠,其可食部分是块根,大水冲不走,蝗虫吃不到。由于甘薯具有耐旱、防水、防虫的优点,又可以种植在贫瘠缺水的山坡地带,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因而,它一进入中国就迅速推广开来。

甘薯作为补充性粮食作物,在我国分布区域很广,种植区域也不十分集中。产量较多的区域主要有三:一是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二是成都平原;三是河北、河南、山东和江苏北部地区。

(11)马铃薯。马铃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马铃薯又被传入欧洲,很快便在爱尔兰普遍种植,成了当地的主要粮食,因而马铃薯又被称作爱尔兰薯。我国又把马铃薯称作洋芋,地方上也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山西俗称马铃薯为山药蛋,广东又把它叫作爪哇薯、荷兰薯。1700年福建的康熙《松溪县志》中提到的马铃薯,是我国最早关于它的文献记录。然后就是1788年湖北的乾隆《房县志》提到的洋芋,也是关于马铃薯的记载。与甘薯适宜温暖地区栽培有所不同,马铃薯的栽培适宜在高寒地区,并且在南方高热地区种植的话容易出现品种的衰退。这便是甘薯在我国引入较早、传播较快而马铃薯则传入较晚、传播较慢的原因。直到近百年来,中国马铃薯的种植才开始迅速传播,《申报年鉴》的估计数据显示,马铃薯在我国1933年的栽培面积达五百多万亩,到1959年已经超过了三千万亩。其中内蒙古高原和西北黄土高原的马铃薯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东北地区的马铃薯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35%,成为我国马铃薯的主要种植区。[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