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加上西南境内又有全球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受季风影响大、范围广大。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不但对自然景观的形成、演变、结构、功能及地域差异有显著影响,而且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布局、种植制度、农业节律与产量也有重要影响。
第一,众所周知,北纬20~40度的大陆大都为亚热带沙漠气候与冬雨夏干、冬温夏热的地中海式气候。而我国东部亚热带地区光、热、水配合良好,是主要水稻产区,并生产多种特有的经济作物与果树,山地有常绿阔叶林。这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是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
第二,冬夏季风是两种温湿性质相反的气候,季风影响所及地域的自然过程具有相应的季节变化,夏季雨热同期、作物生长旺盛,这是我国农业气候的显著特征。
第三,夏季风北伸很远,夏季南北温差很小。哈尔滨与广州最热日平均气温相差不足6℃。北方气温比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偏高,一年生喜温作物北界向北推移,水稻、小麦等喜温作物可达北纬50度;冬季风势力强盛,冬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地区低,小麦等越冬作物和多年生喜温植物北界向南推移。
第四,雨热同季是季风气候的基本特征,但各农业大区的水热配合有所差异,这与季风进退形成各地的雨季有密切关系,因此,作物生长期水分盈亏状况的时间变化与地域差异,也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变化等。
第五,因夏季风强弱的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年降水量愈小,相对变率愈大。华北是东部季风区降水最不稳定的地区,年变率高于25%,华南及华东沿海受热带气旋影响,年变率亦在15%以上。降水的地区差异,是影响地区农业产量稳定程度的重要因素。(www.xing528.com)
气候是自然条件的一部分,气候的变化可以引起自然条件的变化,但是反过来自然条件的变化又会影响到气候。中国气候有三大影响因素:一是复杂多变的地形,二是经度、纬度的跨度大,三是东部季风气候非常显著。这三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就了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域: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中仅东部季风区的面积就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5%,季风区的人口占全国的95%。由于地带不同,光照、热量和水源条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条件,强烈地影响着中国农业生产的布局(见表2-1)。
华夏文明就开端于东部季风区。季风区[4]的气候特点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并且夏季高温的同时雨量也较多,季风区北部水少,南部水相对多一些;土壤的特点是北方土壤偏碱性且松软细腻,南方的土壤偏酸性且黏重;季风区的光热条件较好,长江和黄河流域夏季时间较长且温度高,适宜农作物长时间地生长。[5]有利的光、热、水资源条件为长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也是该地带农业生产发达的主要原因。
表2-1 中国三大自然区域的主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