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土壤分布与优势

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土壤分布与优势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线以南的土壤,多属于酸性的淋余土。卡赞宁将中国的土壤划分为冲积层土壤、黄土与红土三类。二是就土壤品质来说,我国北部较优于南部,尤其是西北各省向来被称为灾荒地区的,其土质更佳,只是由于雨量缺乏,因此产量不丰。近代中国的农作物种类有二十余种,各自适宜的土壤也有同有异,从而形成我国农业生产在区域间的不同分布。

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土壤分布与优势

马尔白(C.F.Marbut)将土壤分为两大类——钙层土(含有石灰质的中性或碱性土)和淋余土(不含石灰质的酸性土)。梭卜(J.Thorp)根据我国的土壤分布,在地图上自东向西画出一条分界线:从山东半岛北部边境的高地起,向西南经过济南,沿津浦铁路南行,至将近皖省凤阳县境折而向西,直达伏牛山的西端,再由此向西沿伏牛山、熊耳山、秦岭的北部以及岷山的山脊,直达青海省。此线以北的土壤,多属于钙层土。此线以南的土壤,多属于酸性的淋余土。钙层土区主要是杂粮生产区域;而淋余土区,特别是冲积土区,是产米最适宜的地带。

卡赞宁将中国的土壤划分为冲积层土壤、黄土与红土三类。这种划分,在农作物的分布上也很有意义。[1]这三种土壤的分布情况是:

(1)冲积层土壤。在我国河川平原,主要为冲积层或沉淀土壤,主要分布于长江及其支流流域、长江三角洲、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及运河附近区域。这些土壤都比较肥沃,形成我国著名的产米地带。

(2)黄土。我国最大的黄土地带分布在西北各省,东部和中部的黄土早已消灭,只在伏牛山和黄山的山侧还有一些隐蔽着的黄土。此外,山东西部的大多山上也多是黄土。黄土土质肥沃,土性松散,是我国盛产杂粮的区域。

(3)红土。我国整个南部地区都属于红土区域,四川也有大部分的红土带。红土不及冲积层土壤和黄土肥沃,对于农作物的适宜性也都逊于它们。因此在广东,凡是冲积层土壤地带,都是深耕的农业经营,种植桑、稻、豆;而在红土区域,则实行疏放经营,种植茶、甘薯和树木

根据这些划分可以看出,我国的土壤有两种特性:一是土壤类别较多,且土性复杂多变。比如大平原的土壤,有肥美的泥渣,也有砂石的沉淀,有泥砂混合的土壤,也有低湿的沼泽[2],因此可以种植很多种农作物。二是就土壤品质来说,我国北部较优于南部,尤其是西北各省向来被称为灾荒地区的,其土质更佳,只是由于雨量缺乏,因此产量不丰。由此也可见,农作物生产环境的好坏,是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www.xing528.com)

近代中国的农作物种类有二十余种,各自适宜的土壤也有同有异,从而形成我国农业生产在区域间的不同分布。就其与土壤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大类:

(1)适宜于黏性土或腐殖质沃土的,有小麦燕麦、玉蜀黍、蚕豆等。

(2)适宜于砂性土或在较贫瘠的土地也可种植的,有陆稻、大麦黑麦荞麦、稗、大豆、甘薯、马铃薯、花生、油菜等。

(3)依气候或其他因素不同有时需要黏性土,有时需要砂性土,有时需要砂泥混合土的,有水稻、粟、高粱、黍、稷等。

从土壤的划分和农作物所需土壤的差别,可以看出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大体来说,如以梭卜的分界线为准,则该线以北区域,农作物以小麦、小米、高粱等为主;而该线以南区域,则以水稻为主。这与卜凯教授所划分的“主麦地带”和“主稻地带”,在界线上大致相同。据卜凯教授的调查,“主麦地带”的土壤均属于钙层土,各种农作物所占的比重,从面积上来说,小麦约占40%,小米(粟)为27%,高粱为18%;而“主稻地带”的土壤则都属于淋余土,农作物中稻占绝对优势,其面积约占6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